吳樹燕 (江西師范高等??茖W校藝術學院 335000)商文嬌?。ㄇ嗪煼洞髮W音樂系 810008)
?
找回迷失的自己——淺談地方高校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實踐
吳樹燕(江西師范高等??茖W校藝術學院335000)
商文嬌(青海師范大學音樂系810008)
摘要:當今社會,危機與機遇并存,西方文化的沖擊使人們喪失了對自身文化的自信,亟待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洗禮。作為人類知識殿堂的高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處于嚴重缺失的狀態(tài),本文由此引發(fā)思考,淺談地方高校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實踐及設想。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地方高校
本文為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藝術學青年項目“當代語境下龍虎山天師道音樂的教化功能研究”的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YS1575
金觀濤、劉青峰兩位老師在《中國思想史》一書的導言中指出中國文化歷史精神的三大核心,其中之一說到:“中國文化以道德為終極關懷,追求道德完善是人生的終極意義”。
我們正處于一個危機與機遇并存的歷史性交匯時代,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為我們提供了發(fā)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危機。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危機,人與社會的人文危機,人與人的道德危機,人與自己的心理危機,國家與國家的安全危機,文化與文化的價值觀危機等。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化是世界獨一無二,全世界所仰慕的。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下,中國人沒有足夠的文化自信,浮躁充斥著人們的內心,人們時刻面臨選擇,價值觀游移不定,致使悲劇接二連三地產生,如道德淪喪、公德心缺失、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相處等等,且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人們似乎迷失了自己。
作為一名來自一線的音樂教師,在多年的教學經歷中,能深刻體會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高校的缺失。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充滿著嫉妒、黑暗不平等,負能量壓倒正能量,使得一些年輕教師失去了前進的方向,隨波逐流,怨天尤人,而真正想追求道德完善的人往往被認為是異類。從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很大,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證明我們對于道德的追求還沒有達到真正的高度。正如孟子所說,只要自己經過反省,堅守道德操守,就可以不隨大流。勞思光先生所稱的“德性我”所需要的道德意識的高度也許有些人一生都達不到,但是我相信,通過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我們可以向目標靠近。正如書中所說,每一個中國人都可以從道德出發(fā),獨立地思考人生意義,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如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任大援老師曾經說過,要研究好國學,必須研究西學,西方上帝本位,中國倫理本位,中西相比,中國缺乏制度性的保障,需要靠大家的自覺性,朝著道德完善的終極目標努力。對于個人來說,加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從讀書做起。對于社會來說,我們可以適當施加一些壓力,促進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
下面筆者從地方高校的角度說說該如何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地方高校的辦學理念是立足特色,服務地方,區(qū)域的特色蘊含著地方的文化,地方的文化又是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作為地方高校,站在地方文化的前沿,引領著地方文化發(fā)展的方向,代表著地方文化的最高水平,那么,領導的理念、教師的思想、學生的素質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領導重視傳統(tǒng)文化,必將影響整個學校的發(fā)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近幾年來在各大場合的講話中都滲透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在意識形態(tài)上已經深入人心了,現在需要的是全民的行動。
在地方高校,面向各個專業(yè)學生開設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并設定為必修課,使學生重視起來,將會不同程度上有益于學生的成長,為學生填補思想空白、打牢精神根基、開拓學習的思路。認真學習了該課程的學生,不僅對自身的專業(yè)有幫助,甚至會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當然,要開設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首先要有優(yōu)秀的教師,優(yōu)秀的課程教師不僅要在學識上有造詣,在思想上也要深入骨髓地、發(fā)自內心地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時要具備良好的教師素養(yǎng),才能真正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代代傳承。
當前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優(yōu)秀師資的缺乏,沒有高素質的老師,就沒有高素質的學生。如果只有形式沒有內容,那開設課程也是形同虛設,毫無效果。所以說,引進和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課程教師也是重要的、迫在眉睫的事。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審美趣味也隨之改變,西方文化大量的引入,一方面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但另一方面也在動搖著人們心底的根基。如家庭購物,大到買汽車、小到買奶粉,有些人就是要買進口的,對國內制造的就是不放心,比如支持國產,買了一輛國產轎車,某一天出了點故障,朋友馬上就說:看吧,國產的車就是質量不好,你看我買的國外產的車就沒什么問題,好像國外生產的什么東西都是最好的一樣。西化思想的充斥加上現實的遭遇,如果不夠堅定,可能從此又多了一個對中國制造不放心的人了。所以,觀念的改變是關鍵,但這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只有理論與實踐結合好了,才是真正的轉變和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因此,除了開設理論課程之外,高校還可以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舉辦各類活動,促進實踐中的運用,加深印象,鞏固理論學習。如音樂專業(yè)可以舉辦以“中國傳統(tǒng)音樂”為主題的音樂表演,包括民族器樂演奏、民歌演唱、戲曲演繹等等;美術專業(yè)也可以用電腦設計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標志、海報、節(jié)目單,用畫筆描繪“我心目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專業(yè)可以以此為專題進行演講比賽、論文大賽、教學比拼,等等。而且除了在校內進行,還可以向校外擴展,向更多的人傳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加大它的影響面。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外國人望塵莫及,很多外國學者不遠萬里來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什么呢?應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吸引了他們,可令人痛心的是,我們“身在福中不知?!?,世界矚目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圍繞著我們,它就在我們身邊,而我們卻似乎毫無所知。我們期望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關注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文化的力量將給我們帶來民族自信、民族凝聚力,將帶來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當然,我們首先應該從自身做起,通過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尋找自己的終極人生意義,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中華民族發(fā)展至今,只有一個文明,就是中華文明,和永遠不會被打垮的中華民族,是我們的驕傲。作為中國人,我們需要自信起來,找回迷失的自己,傳承自己的文化,做華夏兒女應該做的事。
參考文獻: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15.
吳樹燕,江西師范高等??茖W校藝術學院講師,音樂學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器樂,音樂教育。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