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潔,周萬青,張之烽
(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 檢驗科,江蘇 南京210008)
?
血液中分離出吉氏玫瑰單胞菌1例
鄭 潔,周萬青,張之烽
(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 檢驗科,江蘇 南京210008)
玫瑰單胞菌(Rosemonas)是一種粉紅色、革蘭陰性需氧小球桿菌,是1993年由Rihs等發(fā)現(xiàn)的新菌屬[1]。目前認為玫瑰單胞菌為條件致病菌,可在免疫低下人群中引起插管相關性感染[1],其中的一些種特別是吉氏玫瑰單胞菌,對于一些有潛在并發(fā)癥的患者來說是重要的病原菌[1]。2015年5月,我們從患者的血培養(yǎng)需氧瓶中分離出吉氏玫瑰單胞菌1株,現(xiàn)報告如下。
1.1 患者資料
患者,男,67歲,因“反復右上腹痛七月余”入住我院普通外科。既往兩次行ERCP鼻膽管引流術史;既往慢性丙肝病史、陳舊性心梗病史。入院后檢查: CT示:膽總管結石、膽囊結石、肝內(nèi)外膽管擴張、膽囊炎;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4.8×109/L,紅細胞3.75×1012/L,血紅蛋白124 g/L;尿常規(guī):膽紅素 陽性(+)。入院診斷:肝內(nèi)、外膽管結石;膽囊結石;慢性膽囊炎;ERCP鼻膽管引流術后。經(jīng)科室討論后考慮行“肝左外葉切除+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術”?;颊呤中g順利,術后第二日出現(xiàn)發(fā)熱,最高體溫達38.6℃,白細胞 18.2×109/L,N 90.8%,抽取患者靜脈血進行血培養(yǎng)。
1.2 細菌的培養(yǎng)鑒定
1.2.1 培養(yǎng) 無菌操作抽取患者外周血注入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厭氧瓶和需氧瓶中,送至微生物實驗室進行培養(yǎng)。經(jīng)BacT/ALERT 3D血培養(yǎng)儀培養(yǎng),30 h后需氧瓶陽性報警,用無菌注射器抽取陽性瓶中液體涂片,并轉(zhuǎn)種哥倫比亞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梅里埃)。35℃、5%CO2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 h后,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上生長粉紅色黏液狀菌落,菌落表面光滑、濕潤、有光澤。
1.2.2 鑒定 將血涂片革蘭染色后鏡檢,鏡下可見革蘭陰性球桿菌,多為成對或短鏈狀。挑取平板上菌落轉(zhuǎn)種至麥康凱平板,在麥康凱平板上未生長。OF 試驗-/-,氧化酶(+),觸酶(+),尿素酶(+),VP(+),吲哚(-),枸櫞酸鹽試驗(+)。經(jīng)VITEK2 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及其配套GN鑒定卡鑒定為:Roseo.gilardii(吉氏玫瑰單胞菌),鑒定置信度為極好的鑒定,鑒定編碼為5000001303501001。同時將菌株進行16S rRNA測序并在PubMed上比對驗證,結果一致,為吉氏玫瑰單胞菌。
1.3 藥敏試驗
目前,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化協(xié)會(CLSI)無玫瑰單胞菌藥敏標準,參照鮑曼不動桿菌藥敏試驗標準選擇藥物,經(jīng)K-B紙片擴散法檢測。該菌株的藥敏試驗結果:阿米卡星(S),頭孢他啶(R),頭孢哌酮/舒巴坦( R),亞胺培南(S),美洛培南(S),哌拉西林/他唑巴坦(R),頭孢吡肟(S),替卡西林/克拉維酸(S),環(huán)丙沙星(S),左氧氟沙星(S),復方新諾明(R),米諾環(huán)素(S)。
玫瑰菌屬為臨床少見菌,臨床分離出該菌的患者約80%為免疫低下(如慢性白血病、惡性腫瘤等)患者[2]。目前,國內(nèi)在這方面的臨床病例報道較少見,只有從膿液和腹透液中分離出該菌屬細菌的報道[2,3],其具體致病機制和臨床特點尚不清楚。本文報道從血液中檢出吉氏玫瑰單胞菌,為進一步研究該菌屬的臨床特性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
本文中該患者年齡較大且基礎疾病多,消化道手術術后機體免疫力下降,存在感染條件致病菌的高危因素?;颊咝g后營養(yǎng)狀況差,切口下段脂肪液化,T管處見膽汁樣液體引出,考慮膽管炎。用天冊(比阿培南)加強抗感染治療,加用烏司他丁抗炎癥反應。血培養(yǎng)鑒定出吉氏玫瑰單胞菌后,用泰能(亞胺培南)、加立信加強抗感染,一周后改用頭孢地嗪鈉行鞏固抗感染治療。并予靜脈營養(yǎng),加強傷口清潔換藥,補充白蛋白以促進傷口愈合。患者恢復良好,T管引流通暢,遂出院。囑患者如遇發(fā)熱、腹痛等不適及時就診。
由于玫瑰單胞菌比較少見,對于該菌屬細菌的鑒定顯得尤為重要[5]。該菌株一個重要的菌落特點是產(chǎn)生粉紅色色素,但甲基桿菌屬同樣可產(chǎn)生粉紅色色素,因此需要鑒別診斷。在菌落特征上,甲基桿菌菌落呈干燥、紅色,革蘭染色可呈空泡桿菌,而且,該菌在紫外線照射下可吸收紫外線而導致菌落變黑。玫瑰單胞菌無空泡,較豐滿,菌落呈黏液、粉紅色,菌落不吸收紫外線[1]。商品化的鑒定板卡可提供更多的生化反應鑒定結果,但對于少見菌屬經(jīng)16S rRNA基因測序獲得更精確的鑒定和分類。16SrRNA基因測序能提供準確的核苷酸信息,具有高度的特異性而逐漸成為細菌鑒定和分類的金標準[5]。
目前國內(nèi)外對玫瑰單胞菌的研究非常有限,邱爾臣等研究發(fā)現(xiàn),該菌對小鼠有致病力且小鼠病變與臨床病例報道較相似,提示該菌對人類有致病性,其致病機制仍在進一步研究中[4]。玫瑰單胞菌屬雖為臨床少見的條件致病菌,卻有因合并該菌感染而致死的報道[4],因此,我們需要及早地對這些潛在致病菌進行系統(tǒng)性的學習和研究,有必要對臨床少見菌、疑難菌進行分子水平分析,提高對臨床少見菌的鑒定能力,為臨床醫(yī)生提供準確可靠的鑒定結果及藥敏信息。
[1]陳東科,孫長貴.實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與圖譜[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432-435.
[2]藍 鍇,屈平華,鄒 川,等.腹透液標本檢出1株吉氏玫瑰單胞菌 [J].臨床檢驗雜志,2012,30(6):479.
[3]張 磊,屈平華,朱慶義,等.玫瑰單胞菌一株的鑒定與分析[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4(1):41.
[4]邱爾臣,武 煊,賈繼民,等.玫瑰單胞菌研究現(xiàn)狀[J].疾病預防控制通報,2012,27(2):87,94.
[5]林冬玲,龍一飛,陳東科,等.5株玫瑰單胞菌的臨床分離、鑒定和特征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4,30(20):3332.
1007-4287(2016)11-1944-02
鄭潔,女,27歲,初級技師,主要從事微生物檢測及其相關工作。
201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