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34)
?
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圖書館讀者回引與閱讀促進
劉 穎
(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34)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圖書館;讀者回引;閱讀促進
摘 要:文章通過對新媒體之于圖書館的利與弊的辯證思考,提出了順應新媒體潮流,積極利用新媒體開展讀者保持和回引的策略,同時提出有效開展閱讀促進、設計多種互動形式、打造圖書館“第三空間”等措施,吸引讀者回歸圖書館。
新媒體是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以后發(fā)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tài),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wèi)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和媒體形態(tài)。在高校圖書館,新媒體帶來的影響和沖擊不容忽視,新媒體的導向作用使讀者的閱讀行為和閱讀習慣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圖書館不再是人們獲取文獻信息的唯一渠道。新媒體傳播的快捷性,數字化信息的自由性、豐富性,接收終端的多樣性等,使讀者日漸疏離圖書館,傳統(tǒng)圖書館的讀者群正在逐漸流失。
在危機和挑戰(zhàn)面前,高校圖書館要因時而動,積極應對,密切關注時代和讀者行為的變化,努力打破困境,重新發(fā)揮在高校中信息中心的作用,重拾昔日圖書館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將讀者回引到圖書館。
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使信息呈現形式日益多樣化,信息傳播方式越來越扁平化。大學生讀者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多,獲取信息的范圍不斷擴大,獲取信息方式更加開放自由,因此,其閱讀行為和閱讀習慣發(fā)生了改變。一方面,快餐式“淺閱讀”以及閱讀愿望弱化造成讀者入館率和借閱率的銳減;另一方面,圖書館沒有跟上新技術的發(fā)展步伐,沒有及時更新工作方法和服務手段,不能夠契合新時期讀者的數字化閱讀需要,必然會“門前冷落鞍馬稀”。新媒體對于圖書館的沖擊和影響,導致圖書館文獻信息傳播的主體地位岌岌可危,甚至在業(yè)界曾經一度出現了“圖書館消亡論”。
與此同時,新媒體也給圖書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激發(fā)了高校圖書館的危機意識和發(fā)展意識,促使圖書館順應潮流,順勢而為,借新媒體之力,在更廣闊的平臺上拓展服務范圍,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能力和價值,重展圖書館的魅力,以吸引讀者回歸圖書館。
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危機中蘊含著生機,這正是處于新媒體浪潮中的高校圖書館的現實處境。化危機為良機,積極適應新技術,實現調整和轉型,是當前高校圖書館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唯一選擇。
2.1 迅速建立新媒體思維,將適用的新媒體技術引入閱讀服務環(huán)節(jié)
高校圖書館要認識當前形勢下應用新媒體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積極學習和應用新技術,保持對新技術的高度敏感性,努力跟上新技術發(fā)展的步伐,及時更新服務手段,構建新媒體服務體系,不斷拓展圖書館服務空間。①利用新媒體開展全方位讀者服務,如活動宣傳、館藏展示、在線展覽、移動服務、數字閱讀、參考咨詢、24小時自助圖書館等。②利用新媒體技術在傳播視頻、音頻、圖片及文字方面的巨大優(yōu)勢,效仿電影院應用新技術重新贏得觀眾的成功營銷模式,增強讀者利用圖書館的粘性,讓新媒體成為圖書館新的服務增長點。
2.2 打造數字化傳播平臺和新媒體服務網絡環(huán)境
新媒體的發(fā)展使人們快速進入讀屏時代,數字化閱讀漸成趨勢,利用數字化終端和移動終端獲取信息大行其道。調查顯示,人們手機閱讀接觸率呈階梯式增長,其中18~29歲群體的手機閱讀接觸率最高,這部分群體恰恰與高校圖書館讀者群高度重合。因此,高校圖書館亟須建立數字化的內容和渠道,由傳統(tǒng)的依托固定基礎設施的館藏服務,轉向提供遠程訪問的在線學術資源服務,探究如何組織與利用虛擬資源,通過在線公眾開放目錄、整合搜索、學術門戶網站、網絡級資源發(fā)現系統(tǒng)來共享數字化資源,通過優(yōu)化在線內容和服務方式來適應新媒體用戶。
2.2.1 重視進行本地化的系統(tǒng)建設和平臺服務,搭建讀者電子閱讀平臺,逐步融入以數字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存儲格局和新媒體用戶環(huán)境。如:南京大學圖書館的智慧圖書館創(chuàng)新服務Mobi+、Pad+滿足了讀者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快速查詢和瀏覽圖書館資源的需求。Mobi+移動圖書館依托成熟的無線移動網絡、互聯網以及多媒體技術,通過各種便攜移動設備如手機、PDA、手持閱讀器、平板電腦、MP4等進行圖書館信息查詢、瀏覽,一站式查找并獲取圖書館紙本圖書及電子資源,幫助讀者享受圖書館提供的一系列個性化服務。Pad+數字圖書館互動服務終端是一款基于安卓系統(tǒng)平臺開發(fā)的大屏幕觸控互動服務終端,它提供數千種專業(yè)電子書、數萬種電子期刊以及圖書館的一系列優(yōu)質服務,是目前國內唯一支持與手機終端互動的數字圖書館服務平臺。Pad+可以部署在教學樓、圖書館、學院大樓、宿舍樓等場所,用戶不必到圖書館就能便捷、高效地查閱到圖書館的相關資源和信息,并利用Pad+體驗圖書館交互服務。
2.2.2 利用第三方平臺開展新媒體服務,也是圖書館主動尋找用戶、聚攏用戶的重要手段。運用官方微博、微信公共服務平臺開展遠程網絡服務和移動服務,利用其聚集用戶的能力,打造全新互動式交流平臺,能提升讀者的參與度,豐富讀者服務的內涵。雖然當前國內很多圖書館開通了微博、微信服務,但大部分尚處于發(fā)展初期和起步階段,服務內容單一,互動性不足。圖書館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要重視充分發(fā)揮其互動性特點,不斷豐富信息發(fā)布的形式和內容,以保持讀者的關注度。
2.3 重視對資源和內容的挖掘、擴展和深化,增強圖書館資源整合及知識服務能力
所有的圖書館和信息機構都應該不斷適應用戶的各種需求,并提供給他們相應的創(chuàng)新、增值的服務。高校圖書館要發(fā)展多樣化信息資源結構,形成紙質文獻與數字型文獻并重、數字化內容和信息增值服務并重的發(fā)展格局;找到傳統(tǒng)服務與新媒體服務的契合點,實現跨媒體的信息整合;為用戶提供智能檢索、無縫鏈接、相互關聯的融合信息服務以及個性化信息定制服務,從一般性的文獻借閱服務向深層次、知識化、個性化服務推進,不斷提高高校圖書館資源整合能力和咨詢研究能力。如:圖書館利用RSS聚合軟件,對新書報道、閱讀活動、電子文獻、參考咨詢等信息進行分類整合,編輯信息知識條目,制作便于閱讀的友好頁面,將讀者感興趣的內容聚合到客戶端中的RSS閱讀器中,為讀者提供多途徑來源的一站式服務,滿足他們精細化、個性的化文獻需求。
2.4 樹立新技術環(huán)境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的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
現在很多網站、社交工具軟件、移動客戶端上提供的內容錯漏百出,并且呈現出碎片化、娛樂化的傾向,真正增長知識、提升素養(yǎng)、引人思考的內容越來越少。而圖書館憑借自身海量的資源優(yōu)勢,以及專業(yè)人才優(yōu)勢,對文獻資源進行組織和甄別,提取優(yōu)質、精準的閱讀資源,為讀者提供專業(yè)化、深層次的信息服務,從而在信息準確率和信息質量上贏得讀者的信賴。同時,圖書館還可以打造積極健康、充滿正能量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以主流文化示范讀者,引導讀者修養(yǎng)身心、陶冶情操,學習文化知識,給予讀者精神與文化的力量,從而不斷擴大圖書館的社會公信力和影響力,樹立起圖書館的服務品牌效應,奠定圖書館信息傳播主流平臺的地位。
2.5 提升讀者信息素養(yǎng)和媒介素養(yǎng),使讀者與圖書館同步成長
圖書館引入新媒體技術的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大學生主動應用新技術,熟悉新媒體設施,培養(yǎng)他們有效利用新媒體獲取信息的能力。國內多所高校圖書館推出了新技術體驗服務,如3D打印、3D電影、高保真音樂欣賞、最新平板電腦及電紙書設備等,在日常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中,滲透媒介素養(yǎng)教育,消除他們信息獲取的不對稱和技術鴻溝,提高大學生媒介使用和甄別媒介信息的能力,使他們快速融入新媒體信息傳播環(huán)境,成為圖書館新媒體服務的忠實追隨者。
在倡導全戾閱讀的當下,高校圖書館應積極探索,利用新媒體開展閱讀促進,引導學生深化閱讀,抵制和拒絕“淺閱讀”,回引流失的讀者,挖掘潛在用戶,這也是高校圖書館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和使命。
3.1 設計有吸引力的互動形式,開展閱讀推廣
3.1.1 利用新媒體與讀者互動,提升讀者參與度。圖書館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互動性特點,利用QQ群、移動手機圖書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發(fā)布資源信息,介紹館藏資源和網絡資源,進行新書推薦、新書導讀,開展讀者閱讀討論、書評分享等,以吸引習慣于在網絡閱讀中獲取信息的讀者利用圖書館,將閱讀信息推送到讀者的指尖、桌面,讓讀者隨時隨處貼近閱讀,提高讀者參與閱讀的興趣。
3.1.2 定期開展讀者活動,以活動促閱讀。目前,各高校圖書館紛紛設計推出自己的“讀書文化節(jié)”“讀書周”“讀者活動月”等閱讀品牌推廣活動,并取得了良好的推廣效果。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圖書漂流、真人圖書館、微電影大賽、檢索大賽、讀者沙龍、專家講壇等。這些活動不但為高校圖書館員提供了體現職業(yè)智慧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機會,還加強了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同時,圖書館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如“開學季”“畢業(yè)季”等時機,來設計契合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的閱讀推廣活動,不斷創(chuàng)新,使閱讀活動常規(guī)化、長效化、品牌化,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內乃至社會上形成廣泛的影響力。
3.1.3 創(chuàng)建大學生閱讀社團組織,以學生社團助推閱讀活動。圖書館引導和幫助一部分圖書館的忠實粉絲建立大學生自己的閱讀社團組織,諸如讀者協會、讀書會、圖書館志愿者協會、閱讀學會、讀者俱樂部等。由圖書館老師作指導,這些社團日常可以組織一些常規(guī)性讀書活動和交流活動,讓一部分人先閱讀起來,使他們成為大學生中的閱讀先鋒。同時,充分借助學生社團的力量,讓他們適時加入到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中來,加強大學生讀者與圖書館的溝通與聯系。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更具直接性和親和性,學生社團能夠設計出更加符合大學生興趣和需要的社團活動,幫能助圖書館及時把握大學生的閱讀傾向,營造積極向上的閱讀氛圍。
3.2 再造圖書館現實物理空間環(huán)境,打造以人為本的“第三空間”
打造圖書館“第三空間”,是近年來圖情界的熱門話題。所謂“第三空間”是指家庭空間、工作空間以外的社會空間?!暗谌臻g”的特征是自由、寬松、便利,在這里人們可以自由地釋放自我,擺脫各種社會角色的束縛,身心得以充分放松?!暗谌臻g”還具有積聚資源和人氣的功能。
國內多家高校圖書館積極進行館舍改造,在內部裝飾上,注重藝術化、休閑化;在布局設計上,強調開放化、合理化。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說:“過去圖書館只是強調閱讀服務,所以整個圖書館的設置都是按照書的流程來設置的?,F在更加強調知識交流活動,因此需要按照知識流重新設計布局圖書館。”因此,要將圖書館劃分為學習、交流、休閑等多個功能區(qū)間,既有適合大學生學習的安靜閱讀空間,如自習室、閱覽室等;又有讀者進行研討交流的信息共享空間,如讀者討論室、研究間等;還有讀者休息小憩的休閑空間,如影院、咖啡吧等。把圖書館的物理空間建設成為集學習、休閑、社交為一體,舒適、優(yōu)雅、充滿藝術氣息、極具人文內涵的“第三空間”,并配備各種配套設施,如舒適又具備藝術化設計的家具桌椅、休閑沙發(fā)、各種先進的自助閱讀設備、智能化導引系統(tǒng)等。
《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4圖書館版)》顯示,新興信息技術將會在近期(1年內)、中期(2~3 年)和遠期(3~5年)三個階段逐漸成為主流應用趨勢,并對于圖書館的服務與管理等方面產生影響。因此,高校圖書館要積極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著手軟硬件設施及平臺建設,拓展服務覆蓋范圍,搶占發(fā)展空間,運用新媒體技術平臺,有效開展閱讀促進,盡快形成高校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完成自身的轉型與超越。同時,回引流失的讀者,開發(fā)潛在的用戶,讓讀者回“家”,以閱讀促進讀者的終身學習,是高校圖書館當前肩負的任務和使命。未來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將會大大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質量,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也將使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無限延伸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新媒體時代[EB/OL].[2015-05-28].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bvXRoRI SDq3iFGSFrPCHeY9TA1Kr62jYJYR2xlaICl70UTF VXTXHn08uvTzOQYLXR2hUApl-nWNk1LK_B7Qnq.
[2] 張鐵道,吳亞婕,王俊穎.圖書館服務就在你指尖:新媒體聯盟2014圖書館版地平線報告[J].北京教育,2015(3):16-18.
[3] 南京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智慧圖書館創(chuàng)新服務之三Mobi+[EB/OL].[2015-07-09].http:// lib.nju.edu.cn/html/article.htm?id=86&f id=49.
[4] 南京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智慧圖書館創(chuàng)新服務之四 Pad+[EB/OL].[2015-07-09].http://lib. nju.edu.cn/html/article.htm?id=87&fid=49.
[5] 書圖同歸.移動圖書館服務到“微服務”轉變的思考[EB/OL].[2015-05-28].http://blog. sina.com.cn/s/blog_764f517b0102uzml.html.
[6] 吳建中.轉型與超越:無所不在的圖書館[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13.
[7] 裴勁松.新媒體時代高校圖書館的閱讀促進[N].人民日報,2014-03-26(007).
[8] 北京大學用戶服務小站.北京大學用戶服務[EB/OL].[2015-07-09].http://site.douban. com/186697/room/2252736/.
[9] 屈菡.從“書本位”到“人本位”[N].中國文化報,2012-07-23(002).
[10] 徐靜.網絡閱讀環(huán)境下圖書館讀者流失的回引力[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8):17-19.
(編校:馬懷云)
作者簡介:劉 穎(1971— ),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收稿日期:2015 - 12 - 04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 - 1588 ( 2016 ) 01 - 0041-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