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浩,張 崢(鄭州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0)
集束化護理對腦出血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的影響
楊 浩,張 崢
(鄭州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0)
目的 探討集束化護理對腦出血手術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的影響。方法 2014年1月~12月收治的腦出血手術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接受集束化護理,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3.3%(1/30),護理滿意率為100%(30/30);對照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13.3%(4/30),護理滿意率為83.3%(25/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集束化護理對腦出血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可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
集束化護理;腦出血;下肢深靜脈血栓;滿意率
腦出血是臨床上的常見腦血管疾病,該病致殘率及致死率均較高[1]。腦出血患者可通過手術進行治療,但術后若護理不當,可誘發(fā)多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如下肢深靜脈血栓。因患者術后身體虛弱,肌肉處于松弛狀態(tài),血流較為緩慢,進而誘發(fā)下肢靜脈血栓[2]。為了保障患者術后順利恢復,在本次調查中,我院對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并取得較好的療效。在本文中,筆者將對集束化護理的實施過程中及效果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4年1月~12月收治的腦出血手術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觀察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60.7±2.1)歲;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61.2±2.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術后加強病情觀察,進行飲食干預,抬高下肢。觀察組:給予觀察組患者集束化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如下:
1.2.1 健康指導:因腦出血患者發(fā)病急,許多患者往往在未知情況下發(fā)病,內心恐懼緊張。 同時患者家屬不知如何對患者進行護理,顯得慌亂無措,與護理人員配合度不佳。護理人員安排患者接受相關的診療后,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尤其加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知識宣教,告知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的發(fā)生原因,預防措施等,告知患者家屬加以重視。
1.2.2 基礎護理:患者術后穿著舒適、寬度的衣物,同時下肢穿著彈力襪。術后可指導患者家屬幫助患者更換體位,避免肢體長期保持統(tǒng)一體位,避免影響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準備營養(yǎng)含量豐富的食物,前期以流質食物為主,因患者長期臥床,還鼓勵患者多攝入新鮮的瓜果蔬菜,以促進胃腸道蠕動。鼓勵患者每日排便,但排便時不可過度用力而導致腹壓過高[3]。
1.2.3 病情觀察:通過檢測患者PLT、PT、APTT、TT、D2D 等血凝指標來預測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風險。對于D2D檢測指標較高的患者需加以重視,護理人員經(jīng)常對下肢皮膚顏色及溫度進行觀察。每3天測量一次雙下肢周徑,若雙下肢的周徑有1.5 cm的懸殊,則考慮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
此外,檢查皮膚的彈性,若患者出現(xiàn)脫水狀態(tài),則也考慮存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
1.2.4 早期預防:術后及早的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早期可指導患者進行下肢被動訓練,由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下肢按摩等。患者家屬每日握住患者的腳踝,帶動足尖進行外翻、內翻等訓練,內日30次左右。通過相應的足部訓練可帶動腿部的訓練,預防發(fā)生深靜脈血栓。但運動過程需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可導致患者過度勞累。同時在訓練時需考慮到患者的情緒,避免使得患者產(chǎn)生煩躁感。當患者能夠適應后再以空氣波氣壓治療儀對患者進行輔助治療,30 min/次,2次/d。
1.2.5 心理干預:因病情發(fā)作突然,患者及其家屬內心均受到影響。在術后患者可出現(xiàn)明顯的焦慮情緒,不愿意與他人進行溝通。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正確的引導,希望患者能夠適度的發(fā)泄不良情緒,通過講解一些疾病知識等幫助患者更好的了解自身病情,盡可能的滿足患者提出的要求,學會換位思考,幫助患者消除內心的不良情緒。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下肢靜脈栓塞發(fā)生率及護理滿意率。其中護理滿意率由我院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進行測評,調查表評分在>90分者表示為護理滿意;評分60分>者為護理較滿意;評分在<60分者為護理不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3.3%(1/30),護理滿意率為100%(30/30);對照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13.3%(4/30),護理滿意率為83.3%(25/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集束化護理臨床上的常用護理模式之一,該種護理模式將治療及護理相結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主動拉近護患之間的關系,進而提升患者的依從性[4]。在對患者進行護理過程中,我院首先對護理人員進行整體培訓,包括如何學會使用其他治療儀,如何強化護理要點等。使得護理人員能夠加強自我要求,進而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護理服務。
在對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中,鼓勵患者及其家屬均參與自其中,幫助患者更好的參與至自身的病情管理中[5]。積極應對自身疾病,消除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不良情緒,提高遵醫(yī)行為。由本次調查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調查結果說明了集束化對于預防下肢靜脈栓塞具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對腦出血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可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
[1] 鐘麗麗,李春霞,李愛文,等.早期護理干預預防腦出血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1,17(2):139-141.
[2] 李春霞,謝春雷,李愛文,等.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0,16(35):4233-4235.
[3] 鄧秋霞,高 嵐,王丹丹,等.集束干預策略在預防重癥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3,48(33):4119-4123.
[4] 黃 玲.集束化干預對顱腦損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4):461-463.
[5] 柴士花,郭景麗.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0,12(32):230.
本文編輯:劉帥帥
R473
B
ISSN.2095-6681.2015.011.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