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靜
【摘要】語文課堂本應該是兒童的樂園,但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語文教學失去了兒童本應該具有的童真與童趣。文章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讓課堂充滿語文味;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童趣在情境中閃爍;激發(fā)想象思維,讓童真在課堂中流淌;要讓讀寫互促,引導學生體驗語言意味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童真;童趣;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語文教學應順應兒童天性,從兒童實際出發(fā)開展教學活動。”但是,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追求高效課堂。雖然我們也努力的遵循兒童認知規(guī)律,卻忽視了兒童的主體意識。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要盡量讓童趣與童真在教師的喚醒下得以重現(xiàn)。這樣,才能讓童言與童心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語文課堂中盡情流淌。
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讓課堂充滿語文味
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語文課堂應該有語言味與文學味。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文字之美、體會作者思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這樣,語文課堂才能充滿語文味。蘇教版編排的教學內(nèi)容不僅充滿了語文味,而且與兒童生活實際一致,充滿童真與童趣。例如:在教學《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時,這首詩融入了作者年少離鄉(xiāng)后遙想親人的情感。品味詩韻是學習這首詩的首要任務,因為文本內(nèi)容真實反映了詩人兒童時的生活場景。于是引導學生從朗讀開始,感受詩人對少年生活的追憶。為了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就利用多媒體播放《思鄉(xiāng)曲》這首樂曲。視頻中深情的朗讀示范,此情此景深深地感染了學生。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把詩人王維比作是自己,此時你應該是怎樣的心情?遠方的家鄉(xiāng)不能回,兒時的伙伴不相見。這樣的引導并伴著《思鄉(xiāng)曲》的感染,讓學生體驗到離鄉(xiāng)人對少年時代生活的追憶。經(jīng)過這樣的情感積淀,讓學生品出了詩韻的同時,從而讓課堂教學充滿了語文味。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童趣在情境中閃爍
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說:“情趣愈豐富,生活也就愈美滿”。語文教學是最有情趣的教學,語文情境是最能體現(xiàn)趣味的情境。而充滿童趣的教學情境是最能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并能讓童趣伴隨教學過程。例如:在學習漢語拼音時,如果一味地灌輸漢語拼音知識學生反而感到枯燥。所以,我們不妨采用游戲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開展一個叫“聲母寶寶找家”游戲來讓學生鞏固所學的拼音,首先讓學生在填字格中正確地填寫聲母的位置,然后通過“小紅帽迷路”游戲來幫助學生鞏固復韻母如何標調(diào)。這樣,就把抽象拼音學習變成游戲活動,從而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既掌握了學習內(nèi)容又彰顯了趣味。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時,學生對《水滸傳》的故事興趣特別濃,于是就讓學生搜集電視連續(xù)劇《水滸傳》作為拓展。教學過程中還設計了學生表演這個活動,更加激發(fā)了濃厚的閱讀興趣。此時,教師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全身心投入感興趣的閱讀活動中。這樣的教學情境讓童趣充分在語文課堂中顯現(xiàn),從而讓課堂充滿了語文味。
三、激發(fā)想象思維,讓童真在課堂中流淌
著名的教育家李吉林說:“當把小學生帶入有意創(chuàng)設的美感的情境中時,學生的想象思維就充分的展開了,此時兒童的童真就一泄無余的流淌出來了?!睆倪@個意義上說,小學語文課堂只有充盈童真才具生命力,否則就無法開啟學生的童心。學習語文是審美的過程,是獲取快樂與幸福的過程。因此,如何激起學生的想象思維來讓學生產(chǎn)生表達的欲望是語文教師的任務。例如:在開展口語交際《找春天》時,為了有效地激發(fā)學生想象思維,就帶領學生到郊外去觀看春天的景色。在郊外踏青的過程中提出問題:“今天大家找到春天了嗎?”此時,學生們在興趣盎然的交談。有的說:“小草偷偷從泥土里伸出頭來?!庇械恼f:“樹梢上有喜鵲在理窩。”有的說:“我聽到小鳥清脆的叫聲?!睆膶W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他們對生活進行了童真的解讀,并且以一種自然的心境與大自然親密的接觸。開展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在相互之間的交流中有了思維的碰撞,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體驗生命的過程,更應該是童真流淌的過程。離開想象的語文課堂,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四、要讓讀寫互促,引導學生體驗語言意味
語文教學的任務,一是讓學生獲得語言交際能力,二是讓學生獲得文字運用能力。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充分的運用教材。因為教材中編排的課文是提高語言運用技能的有效范例,規(guī)范的語言范例為我們引導體驗語言意味與表達運用提供了方便。因此,我們要認真研讀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蘊藏的讀寫轉(zhuǎn)換點。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有效地借鑒作者的寫作素養(yǎng),從而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課文中的語言運用實例為基點,進一步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就會讓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想象力,從而體驗到語言的意味。例如:在教學《夾竹桃》時,通過體驗作者筆下對月光下夾竹桃的描寫,想象到月光下的夾竹桃的樣子。這中間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幻想,從而描繪美麗的圖景,這樣的想象令人產(chǎn)生遐想。我們不妨根據(jù)這一段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嘗試著順著作者的思路想象開去寫一段話。有學生這樣寫道:“門前的夾竹桃到了夜晚更加寂靜,夜蛾從這里飛過,一陣風吹來,發(fā)出嘩嘩的響聲……”從這里可以看出,學生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力。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不僅是知識的獲取,而應該是童真與童趣的流淌。語文教學就是要走近兒童、親近兒童,用兒童的視覺去認識語文,用兒童的內(nèi)心去體驗生活。這樣,才能讓語文教學煥發(fā)應有的生機。
參考文獻
[1]趙興龍.讓小學語文教學彰顯語文味[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6).
[2]許芳.童心與童真讓語文課堂教學走近孩子[J].小學教學參考,2012(3).
[3]葉國品.小學生作文教學應求真求實求樂[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4(2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