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
【摘 要】中國戲曲藝術以其特有的方式充分展現(xiàn)了我國藝術的特色,同時也體現(xiàn)了歷史文化以及民族審美的價值觀念。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戲曲藝術對中國古典舞產(chǎn)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同時戲曲藝術為古典舞蹈藝術的傳承及創(chuàng)新提供了充分性的保證。
【關鍵詞】戲曲藝術;中國古典舞;影響解讀
中圖分類號:J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2-0043-01
中國的戲曲藝術與中國古典舞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中國古典舞的出現(xiàn),通過藝術的歸納及整理,在古典藝術創(chuàng)作中將戲曲藝術充分地融合,充分展現(xiàn)了古典舞“韻”??梢哉f,古典舞中的“韻”將戲曲藝術作為基礎,通過傳承及發(fā)展形成了新的文化產(chǎn)物,同時也為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文章對戲曲藝術對中國古典舞產(chǎn)生的影響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分析,旨在實現(xiàn)藝術文化的傳承。
一、戲曲藝術對中國古典舞蹈情感的影響研究
舞蹈主要是情感藝術的表達,并通過身體的律動展現(xiàn)舞者的心靈以及所表達的情感,因此,這種藝術表達形式就成為人類情感最集中的形式。例如,《毛詩序》中的“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對舞蹈藝術的情感表達進行了闡述,說明人在內心情感激動的狀態(tài)下,用歌曲都不能對其情感進行表達,而需要借助舞蹈進行情緒的抒發(fā)。因此,戲曲藝術為中國古典舞蹈的情感表達注入了充分的情感元素。與此同時,戲曲中的眼神是藝術表達的精髓,而且舞蹈也是一種以“看”為基礎的藝術形式,舞者出神的眼睛可以向觀眾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使觀眾在欣賞舞蹈的過程中通過眼神的交流,充分感受到舞蹈的文化背景。而且,眼神不僅可以體現(xiàn)出古典舞中的意境美,充分展現(xiàn)人物性格,同時也為古典舞提供了生命活力。因此可以發(fā)現(xiàn),古典舞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受到戲曲藝術中眼神的影響,并將以眼傳情、以情系舞作為基本原則,展露了舞者的內心情感[1]。
二、戲曲藝術對中國古典舞蹈題材的影響研究
現(xiàn)階段很多的古典舞都采用了戲曲的舞蹈題材,如《俏花旦》《牡丹亭》等,通過這些作品的展示不僅預示了古典舞蹈的發(fā)展趨勢,同時也為戲曲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充分性的保證。由于戲曲題材所涉及的領域相對廣泛,很多戲曲題材蘊含了中國的古老文化,通過與古典舞的結合,可以不斷激發(fā)舞蹈創(chuàng)作者的欲望,從而為文化的傳承及藝術的表達提供充分性的保證。
三、戲曲藝術對中國古典舞蹈身韻的影響研究
首先,古典舞中身韻的“形”,主要以腰作為發(fā)力點,并將腰的律動作為基礎,將平圓、立圓等作為運動的路線,并組成了古典舞蹈中較為典型的動作形式,但是,這些動作形式都是將我國戲曲藝術中的“以圓為美”作為最基本的審美原則。例如,古典舞蹈中的“云手”“燕子穿林”以及“風火輪”等,都運用了這一原則,體現(xiàn)了舞蹈藝術的形象性以及感染性。如果在藝術表達的過程中,只是將這些藝術形式作為單一的內容,會導致其藝術缺乏一定的生命活力,從而失去藝術表達最原始的價值[2]。
其次,在中國古典舞蹈身韻形式研究的過程中,較為理想的審美狀態(tài)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藝術形式,其中的“靜中有動”主要是指在舞蹈過程中其體態(tài)應該將輕、重、緩、急等作為基礎;而“動中有靜”則應該將線中有點作為基礎,充分展現(xiàn)舞蹈的運動形式。例如,在古典舞劇《木蘭》的舞蹈創(chuàng)作中,巧妙地運用了戲曲中用槍系列的動作,在舞蹈過程中也充分展現(xiàn)了古典舞身韻的基本特點,從而完美地將兩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充分融合,塑造了花木蘭精忠報國的形象。
最后,在中國古典舞演繹的過程中,手位也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例如,按掌、托掌等都是固定的手勢。而且在手位分析的過程中也具有一定的未知變化,通過這些位置的變化以及手型的展現(xiàn),充分體現(xiàn)了簡單而又多元化的藝術形式。在古典舞蹈中手型主要包括掌、指以及拳這三種類型,而且男女舞者的掌形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例如,女舞者的基本掌形是蘭花指,也就是四指上翹,中指以及拇指相對,呈現(xiàn)出蘭花的狀態(tài)。而男舞者的基本掌形要求虎口張開,其他的四指微微張開,掌外要用側力,手腕的位置應該與手背呈現(xiàn)出一定的弧度。因此可以發(fā)現(xiàn),古典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戲曲藝術中身韻的影響[3]。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通過中國戲曲藝術與中國古典舞蹈藝術的充分融合,可以實現(xiàn)藝術文化的傳承及創(chuàng)新。而且,在現(xiàn)階段舞蹈藝術發(fā)展的過程中,應該在戲曲藝術的基礎上,進行舞蹈藝術的創(chuàng)新,通過深入研究減少古典藝術的程式化限制,通過藝術的多元文化的融合,為古典藝術的發(fā)展提供科學依據(jù),從而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及創(chuàng)新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中國古典舞的多樣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春瑩.淺談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戲曲武功元素[J].大眾文藝,2014,(22):176-177.
[2]王海濤.論戲曲與中國古典舞的關系——兼論“昆舞”的體系創(chuàng)建[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169-174.
[3]董江河.戲曲舞蹈在中國古典舞發(fā)展中的價值分析[J].晉城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03):89-90+93.
作者簡介:
吳 浩(1985-),銅仁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舞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