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亞文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與時代不斷發(fā)展的今天,綜合國力的競爭已經逐步轉變成人才的競爭,全面推行現代化教育、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被看成是我國重要的既定政策之一。漢語文作為研究我國語言的詞語、句法等方面的重要基礎學科,在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漢語文教學水平、改革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使其適應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成為教育界中備受關注的熱議話題。
關鍵詞:漢語文;問題淺析;教學模式;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094-01
1.現階段高中漢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淺析
1.1 傳統教學模式阻礙教學進程的推進。學生上課記筆記、下課抄筆記、考試背筆記等基本模式是傳統的漢語文教學中經常見到的,這嚴重阻礙了漢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進程,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在社會主義是場景經濟不斷地完善和發(fā)展的今天,擁有較強的語言能力以及合理運用語言的能力才是優(yōu)秀人才所應該具備的,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需要調整和改造。
1.2 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等不夠強。教學目標的達成度以及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的影響因素之一就是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更新,但是從現階段的漢語文的教學內容來看,在知識點的選擇和觀念的更新上都存在著偏離實際、不符合學生成長特點的問題,沒有更好注重學生學會利用知識來推動實踐的培養(yǎng),觀念落后、方法陳舊等使得漢語文的實用性沒有得到精準地開發(fā)和運用。
1.3 教學手段單一,現代化技術運用不到位。新課改的理念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發(fā)展是個性特征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對教學手段做一定的調整和改革,以適應新時期新情況的需要。然而,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記"等單一教學手段依舊存在,不利于學生學習漢語文的熱情的充分調動以及教學質量的完善,同時現代化教學方式運用的不夠到位,不能真正發(fā)揮出信息科學技術的先進性和推動力。
2.藏區(qū)高中漢語文教學模式的更新
2.1 了解學生語文基礎,制定個性化的語文教學。要想不斷提高藏族地區(qū)高中語文教學水平,首要一點就是要充分全面的了解藏族地區(qū)的特殊語文教學環(huán)境和學生對漢語基礎的掌握情況,只有這樣才能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個性化的教學。教師應該對藏族地區(qū)的高中語文教材進行透徹研究,根據學生的基礎和理解能力設定特殊的備課計劃,還可在開學伊始,對學生進行一個摸底考試,對學生的漢語基礎做到心中有數,繼而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計劃。在藏族地區(qū)傳統的教學模式來看,缺乏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教師只是根據一套固有的理論對學生進行千篇一律的教學,忽視了對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和培養(yǎng)。因此,教師應該盡可能的站在學生的角度,讓學生去表達自己的感悟和想法,既可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能實現良好的語文教學效果。
2.2 生活化教學方式的運用。眾所周知,語文是一門開放的學科,如果教師僅僅把漢語文教學局限在課堂上教材的講解,而忽視日常生活實踐中的語文學習是十分錯誤的。在生活中,處處可以發(fā)現漢語文的影子,藏族地區(qū)更是擁有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獨具特色的文化背景。我們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針對自己的日常生活,描繪西藏的美麗自然風光,開展演講活動,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指導。只有將語文教學與日常生活緊密連接,才會讓學生對漢語言產生一種親切感和自豪感,從而讓學生更自覺地投入到漢語文的學習中。
2.3 加強師生溝通,巧妙運用提問教學法。我們知道藏族地區(qū)的學生多來自牧區(qū)或農區(qū),由于從小是在藏語的語言環(huán)境中長大,更習慣于用本土語言交流,這樣一來就降低了對漢語言的運用,因此我們漢語文教師應該給學生多創(chuàng)造用漢語交流的機會,如定期開設口語課堂,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通過提問的方式調動學生口語表達的潛力,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對漢語的運用能力。此外,關于提問的問題要結合藏族地區(qū)學生的實際,讓學生產生共鳴,激起學習的積極性。
3.高中漢語文教學方式
3.1 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一切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徹底解放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課堂上,學生已不再是簡單的儲存器,而是一個個有強烈的表現欲望的個體。學生相互之間的關系是種良性的競爭關系,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這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學生主動參與,充滿了自信,這種教學模式加強了師生的互動與學生自學的能力,有利地活躍了課堂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教學要適應學生不同潛能和發(fā)展的需要,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提供的課程中間,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課。這種人性化的的教學方式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滿足了學生發(fā)展的多樣化需求,為學生發(fā)展個性、走向自立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3.2 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課堂教學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法,堅持拋棄以"教"為中心的課堂結構,設計以"導學"為核心的課堂結構,使學法指導滲透于課堂教學活動中。
3.2.1 激活思維。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的指導和訓練,激勵求異思維。要精心設計具有思辨意義,能引導學生深層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討論活動。比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的第二段就可設計這樣的問題:①作者描寫百草園的景色時按照什么季節(jié)的順序寫的?②寫夏天的百草園選擇了哪幾種動物,通過哪幾個動詞描寫動物逼真的形態(tài)?③我"拔何首烏藤"和在本段的前后都寫到桑椹,表現了兒童的什么性格特點?④本段春夏秋都寫到了為什么沒有寫冬季呢?⑤本段描寫百草園的景色是同兒童的感覺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你能結合課文說明嗎?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激活學生思維。
3.2.2 傳承習慣。教師要把學習和使用漢語文知識的良好習慣傳給學生,使他們終生受益。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漢語文教師應從接受新生的第一節(jié)課開始,就對學生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系統傳授,比如:書寫工整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誦讀記憶的習慣,筆記摘抄的習慣,修改文章的習慣,質疑問題的習慣,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等。教師還可言傳身教,向學生介紹自己堅持良好學習習慣取得成功的經歷和體會,使其受到鼓舞或效仿。同時對學生中出現的不良習慣給予指點和矯正,使他們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3.3 進一步完善漢語文課程設置,精心設計課程內容。在漢語文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進程中,書面寫作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等已經成為它最基本的專業(yè)素養(yǎng),因此將課程整合形成經濟實用型課程體系是符合新課改和時代要求的重要舉措,必須在加以分析的前提下進行合理地設置和確定,為課程內容的設計做好鋪墊。精心設計課程內容,首先要把課程內容的編制與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緊密地結合起來,找出其中的欠缺點并且加以完善,為學生的進步和成長提供了催化劑的作用;其次,教師要時刻關注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前沿的學術話題等的動態(tài),并且恰當地將這些內容整合到課程教學中去,保持漢語文的新鮮和時代性;再者,在教學課程內容的設計和確定中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在閱讀鑒賞、溝通交際、管理策劃等因素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漢語文的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鍛煉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