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飛
教學時,我們總希望能搭乘一輛“直通車”,盡快地找到進入文本、把控課堂的“觸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激蕩學生的情感,使教學更為直接、高效。但往往事與愿違,甚至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教師在解讀教材時忽視了一個重要角色——教材編寫者。教師與編者對話,話題或內(nèi)容具體化為編寫意圖。教師若能精準地領會編者的意圖,找到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切入點,那么便可直通高效的課堂。
1.對一次話,領會文本的編寫意圖
現(xiàn)行的品德教材雖然文字不多,有的是寥寥幾句提示語,一兩個關鍵詞,或是幾張圖表,但這都是編者精挑細選和編排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我們對文本的理解就是在“讀”編者、與編者“對話”。教師要解讀文本,防止誤讀,就要善于和編者對話,明晰文本存在的理由,揣摩教材編寫的價值需求,領會編者的選編初衷。
縱觀品德教材,我們發(fā)現(xiàn)相同或相似的主題會在不同的學年段出現(xiàn)。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愛我家》,編者初次安排學生理解家庭這個概念,感受自己與父母、與家庭親密互動的關系。相同主題內(nèi)容還安排了三年級上冊的《我的家庭》、四年級上冊《溫馨一家人》和五年級上冊《親情樹下我成長》。
講述“社區(qū)”這一話題的課文就有二年級下冊《我們生活的地方》、三年級下冊《話說社區(qū)》、四年級下冊《這是我們的社區(qū)》。
那么這樣的編排是否重復?它們相互間有怎樣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在處理教材時又該如何對待?這些疑點的突破都要教師潛心會文,理解編者意圖,否則會做重復、無效之舉,達不到知識和情感螺旋上升之效。
2.找一個點,切中文本的編寫要害
教學中要以教材為藍本,找到一個精準的“觸點”單刀直入。需要我們從整個單元、整篇課文、整節(jié)課來謀劃,切中文本要害,鏈接課堂內(nèi)外,找到編者、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通處,方能輕松把握文題。那么這個“點”在何處?
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謝謝你們,我的父母》,要想找準本課的觸點,最快最準地拿捏文本主旨,首先就需要審視整冊教材里同樣講述“父母”這一主題的內(nèi)容,在比較中明確該課應從哪個層面進行理解體會。然后從單元導語中把握總基調(diào),確定知識與情感的主線,最后要想尋一點即通之處,還需在課題上、關鍵詞等處下功夫。
實踐證明若是找準了文本的突破口,順藤摸瓜把控全局,做出正確導向便是輕而易之事。
教材編寫者雖只呈現(xiàn)只言片語,或是圖示、表格,但只要用心細心去解讀,便可精確領會編者意圖,收獲“提領一頓,百毛皆順”之效果。那么該從何入手方能與編者對話找準“觸點”呢?
1.比:比相同主題尋找異同
品德課程的設計思路是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它充分考慮各年齡層兒童的認知特點,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規(guī)律和成長的社會要求。當遇到同一教學主題內(nèi)容時,我們要系統(tǒng)地了解教材,學會“瞻前顧后”,充分領會編者意圖,把握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選擇教學策略。
如二年級上冊《你真棒》、三年級上冊《我要向你學習》乍看讓人迷糊,分明是一個意思,怎么分辨?部分教師稍不注意就把兩者混為一談,學生也學得云里霧里。那么如何區(qū)分這兩課的教學重點?下面是兩課教學目標,重、難點的比較:
《你真棒》
△細心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并能真誠地為別人感到高興。
△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別人的贊賞。
《我要向你學習》
△知道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的道理。
△懂得取長補短的重要意義。
細心的老師不難發(fā)現(xiàn)《你真棒》一課側重贊賞優(yōu)點,而《我要向你學習》一文則是直視長處和短處,取長補短。圍繞這兩個不同的側重點去選擇素材,教學便不會南轅北轍或做重復浪費的無用功了。
在教材中還有一些相同主題的課文,它們?nèi)鐮C手山芋般讓人不敢輕易觸碰。此時便可運用比較法來幫助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教材安排時的梯度約束了我們不可任意搞“提前量”。與編者的對話,比較相同主題的異同之處,可以很好地把握教學核心。
2.悟:讀單元導語領悟意圖
現(xiàn)行教科書以主題組成單元,單元內(nèi)所有元素都有其內(nèi)在的規(guī)定性,即單元主題。它猶如一根線,把諸多與主題相關聯(lián)的“珠子”串在一起。單元主題的設置,體現(xiàn)了編者從宏觀上對教材的把握,具有“風向標”的作用。而單元導語往往更集中、更具體、更直接地顯示編寫意圖,是師生領悟編者意圖的窗口。如果忽視單元導語的作用,一廂情愿地按照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就容易失去方向。
且看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導語:“許許多多的人雖然皮膚的顏色不同,使用的語言文字不同,穿的服裝不同,并且還有各自獨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但是,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p>
這則導語讓本單元的主題一目了然。翻看單元中的課文果不其然,他們分別從皮膚、語言、服裝、節(jié)日介紹這幾個方面給學生打開了解世界、認識世界的門窗。
若是巧遇相似主題的單元,也可以從導語中去理解,區(qū)分不同。例如三年級下冊《話說社區(qū)》的導語是“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區(qū)中。社區(qū)是我們的大‘家”。四年級下冊《這是我們的社區(qū)》的導語是“人人都希望生活在一個美麗、安全、文明的社區(qū)中。美好社會的建設需要大家共同參與”。這兩則導語顯示在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不盡相同?!对捳f社區(qū)》重在培養(yǎng)學生熱愛社區(qū)的思想感情?!哆@是我們的社區(qū)》則是引導學生樂于為社區(q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后者要求學生對社區(qū)的熱愛不僅僅停留在情感上,而需付諸實際行動。
所以單元導語具有正確清晰的導向作用,讓教學活動安排直指目標,達到編者預想的教育教學效果。
3.摳:摳課文題眼緊扣要點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靈魂”,抓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研讀課題,可以從中窺得文本的內(nèi)蘊,獲取文章的意趣。品德教材中每個單元有個大標題,單元下的每課也有專屬的題目。這些題目或用詞清麗,或表述直白,或溫婉含蓄,或鏗鏘有力。它們是編者在或隱或現(xiàn)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傳遞一種意志與情感。從課題入手,細摳題眼,便能輕松提領教學之重點。
細究文章的題目,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能提示教學設計思路,例如《做學習的有心人》圍繞“有心”兩字展開,教師解讀出學習要“細心、專心、恒心”。教學時針對這三“心”分別補充資料安排活動,使整個課堂豐盈起來。這樣的題目還有《競爭與合作》《家人關心我成長》《我也會當家》《父母——我特別的朋友》……第二類則明確文本情感基調(diào),比如《誰是最值得尊敬的人》,這個課題中“尊敬”兩字格外顯眼,由此可以想到本文所要激發(fā)學生的是對這些人物的敬佩、景仰之情;《向邪教宣戰(zhàn)》從“宣戰(zhàn)”一詞便可知編者想要激起學生心中與邪教勢不兩立的決心、斗志;《了不起,家鄉(xiāng)人》的教學中洋溢著作為家鄉(xiāng)人的自豪感;《麻煩事,我不怕》傳遞給孩子們信心與決心的正能量。
如果你是一個善于讀題的教師,必定不會丟棄“題眼”這根可以撬起全文的杠桿。
4.抓:抓關鍵詞語理清思路
《品德與社會》每課提示語旁邊都有關鍵詞。有時文章的題目表述比較抽象、唯美,我們不能馬上感知課文的要點,這時需要關鍵詞“登場獻計”。這些關鍵詞大多可以提挈全文,點明中心,如果我們能抓住這個“文眼”來設計問題,安排教學,便能使教學水到渠成。
四年級下冊《騰飛的翅膀》這個題目讓人難以猜測編者會安排怎樣的內(nèi)容。這時看題目下方的關鍵詞“家鄉(xiāng)行業(yè)”,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人民從事的行業(yè),以此形成尊重勞動人民的好品質(zhì)。三年級上冊《歡迎來我家》一課的關鍵詞是“禮儀”??墒悄辰處熢谠O計本課教學活動時沒有關注到這個關鍵詞,一味地介紹家庭地址、交通路線和家周圍的環(huán)境,而把“學會待客和做客的禮節(jié)”這一要點拋之腦后。我們知道《品德與社會》的課程性質(zhì)定位為“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學生品德形成是課程最為重要的目標。因此,該教師對“禮儀”一詞的漠視是其教學偏失的必然。
上述方法能夠幫助教師更快、更準地解讀教材,實現(xiàn)與編者平等對話,找到文本的“觸點”,快速直接地搭乘上教學高效的直通車。
責任編輯 黎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