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珍 羅發(fā)香
【摘要】 目的 探討一種安全、便于操作有效的小兒燒傷休克期補液的途徑。方法 92例小兒燒傷患兒, 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 各46例。試驗組在靜脈補液的同時加用口服補液鹽口服補液, 對照組少量多餐進食流汁。觀察傷后48 h內患兒尿量、心率、血壓、口渴、意識及補液并發(fā)癥。結果 試驗組48 h監(jiān)測指標平穩(wěn)者39例, 對照組18例,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試驗組出現(xiàn)口渴癥狀者9例, 對照組28例,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試驗室組0例出現(xiàn)補液并發(fā)癥, 對照組4例,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口服補液鹽補液是小兒大面積燒傷休克期補液的一種安全、有效的輔助手段, 能大幅度提高小兒燒傷的治愈率,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口服補液鹽;小兒;燒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130
休克期補液是治療大面積燒傷患者的重要措施, 直接影響燒傷患者的預后與轉歸。對于休克期補液如何補, 幾十年來全國燒傷界圍繞這個問題一直在不斷地進行實驗研究, 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目前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仍待探討。小兒燒傷后由于其身體發(fā)育尚未成熟, 體液代謝快, 對液體丟失的耐受性較成人差, 燒傷后病情變換快, 所以小兒大面積燒傷較成人更容易發(fā)生休克。臨床上通常按第三軍醫(yī)大學燒傷休克期補液公式(簡稱三醫(yī)大公式)計算患兒的補液量, 由于受傷區(qū)域環(huán)境, 時間不同, 個體差異很大。有研究表明個體差異達2倍[1]。小兒的調節(jié)機能差, 如何個體化, 安全有效地補液成為臨床工作中的一個難點。自2011年起, 本科采用公式計算補液量為基礎聯(lián)合口服補液鹽口服補液取得良好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2014年本科室收治的燒傷患兒92例。入選標準:①熱液、熱物、火焰等引起的熱力燒傷。②燒傷總面積≥15% TBSA。③傷后2 h內收治入院。④年齡1~10歲。⑤無吸入性損傷。⑥傷前身體健康。其中男73例, 女19例, 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 各46例。試驗組男37例, 女9例, 平均年齡(3.7±0.8)歲, 燒傷總面積15%~46%;對照組男36例, 女10例, 平均年齡(3.5±0.7)歲, 燒傷總面積15%~48%。兩組患兒年齡、燒傷面積、傷后入院治療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入院后立即按三醫(yī)大公式計算第1個24 h補液量。兒童:燒傷面積×體重(kg)×1.8(晶體.膠體)+70~100 ml/kg生理需要量, 嬰幼兒:燒傷面積×體重(kg)×2.0(晶體.膠體)+100 ml/kg生理需要量, 第2個24 h生理需要量不變丟失量按第1個24 h量減半。按補液原則各時段內勻速輸入液體, 根據(jù)監(jiān)測指標調整輸液速度。試驗組第1個24 h按計算出的補液量的30%增加口服補液鹽量, 同時每小時均勻口服。第2個24 h按計算出的補液量的40%增加口服補液鹽量。對照組48 h內按1 ml/(kg·h)口服流汁(不喝白開水)。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患兒傷后48 h治療期間內每小時的尿量、心率、呼吸、口渴、意識、血壓及補液并發(fā)癥等指標。①尿量、心率、呼吸、血壓監(jiān)測:患兒傷后48 h內尿量維持在0.8~1.5 ml/(kg·h), 心率、呼吸、血壓維持在所處年齡段正常值的2個標準差范圍內。②癥狀、體征監(jiān)測:患兒是否口渴、四肢末梢循環(huán)情況、意識狀態(tài)。③補液并發(fā)癥的監(jiān)測:傷后48 h補液期是否出現(xiàn)腦水腫、肺水腫。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兒在傷后48 h補液治療結果為:①試驗組患兒在治療期內數(shù)值監(jiān)測指標正常39例, 對照組18例, 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②試驗組出現(xiàn)口渴、煩躁不安者9例, 對照組28例, 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③試驗組出現(xiàn)并發(fā)癥者0例, 對照組4例, 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埃及學者報道10%~20% TBSA燒傷兒童采用口服補液鹽補液結果顯示口服補液同靜脈輸入乳酸林格一樣有效[2]。但臨床上發(fā)現(xiàn)口服補液存在恢復滯后的缺點。本科采用口服補液鹽輔助靜脈補液救治小兒燒傷患兒有以下優(yōu)點:①靜脈能快速有效補充丟失的體液, 防止補液不足造成延遲復蘇, 同時解決單純口服補液需經(jīng)腸道吸收恢復滯后的缺點;②口服補液由于經(jīng)腸道吸收入血液, 機體可發(fā)揮調節(jié)機制能更安全補液, 能防止補液治療過程中某一時段內補液過量造成肺水腫的危險;③由于口服補液鹽能將水由細胞內被動地移至細胞間隙, 而后進入血液[3], 這種作用可以防止在補液過程中輸入水分時或進食流汁時而造成一過性低鈉性腦水腫;④燒傷后腸道黏膜缺血蠕動減慢容易使腸道正常菌移位, 造成腸源性感染, 給小兒感染期治療增加更多困難。早期進食可以促進腸蠕動, 促進腸黏膜細胞生長修復, 盡早恢復腸道黏膜正常, 減少腸道正常菌的移位及腸源性感染的產(chǎn)生。
綜上所述, 靜脈補液聯(lián)合口服補液鹽口服補液在小兒燒傷休克期補液治療過程中是一種安全、便于操作, 有效的措施,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曉虹, 姜凝.小兒燒傷的臨床特點及救治.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 2006, 35(1):107.
[2] EI-Sonbaty MA. Oral rehydration therapy in moderately burned children. Ann Mediterranean Burn Club, 1991, 4(1):29.
[3] 李加.低滲口服補液鹽在小兒腹瀉中的應用.西南軍醫(yī), 2008, 10(2):20-21.
[收稿日期:201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