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天,高淑林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a butterfly wing fixer and porous stomach tube
in the nasal feeding for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Lan Tian,Gao Shulin(Affiliated First Hospit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Hebei 075000 China)
蝶翼固定器及多孔胃管在吞咽障礙病人鼻飼中的應用研究
蘭天,高淑林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a butterfly wing fixer and porous stomach tube
in the nasal feeding for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Lan Tian,Gao Shulin(Affiliated First Hospit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Hebei 075000 China)
摘要:[目的]探討蝶翼固定器及多孔胃管在吞咽障礙病人鼻飼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吞咽障礙病人80例,按入院日期隨機分為兩組,單日為對照組(40例),雙日為試驗組(40例),對照組選用傳統(tǒng)胃管,試驗組使用自制的改良型胃管,兩組病人均按常規(guī)方法置入胃管,比較兩組首次置管成功率、胃-食管反流率、胃潴留率、胃管堵塞率及非計劃性拔管率。[結果]試驗組病人首次置管成功率、胃-食管反流率、胃潴留率、胃管堵塞率及非計劃性拔管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改良型胃管提高了病人首次置管成功率,降低了置管風險,有效避免了胃-食管反流、胃潴留、胃管堵塞現(xiàn)象的發(fā)生,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復。
關鍵詞:蝶翼固定器;胃管;吞咽障礙;鼻飼
腦卒中病人因延髓性麻痹所致吞咽功能障礙導致進食困難,且很多病人因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等并發(fā)癥,不利于病人的康復[1]。為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改善機體的功能,大多數病人留置胃管以保證營養(yǎng)供應。在基礎護理技術操作中,留置胃管是臨床中常用的一項護理技術操作,但因病人吞咽功能障礙,在插管時不能配合[2],常導致置管失敗,降低了首次置管成功率。且傳統(tǒng)胃管側孔少,經常發(fā)生胃管堵塞的現(xiàn)象。成功置入胃管后,胃管的有效固定也是成功保留胃管的難題之一。近年來,在不增加病人痛苦的基礎上,如何更有效地提高留置胃管的成功率和降低堵管率,護理同仁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改進[3]。本研究中筆者根據臨床病人的需要自制了帶有固定裝置及導絲的多孔鼻胃管,經我院神經內科80例病人使用安全可靠,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0年10月─2013年6月在我院神經內科留置胃管的住院病人80例,其中腦出血28例,腦梗死42例,假性球麻痹10例;男49例,女31例;年齡60歲~80歲(63.0歲±5.8歲)。按入院日期隨機分組,單日為對照組(40例),雙日為試驗組(40例)。
1.2方法
1.2.1蝶翼固定器及多孔胃管的制作方法取一根14號硅膠鼻胃管(蘇州新區(qū)圣達衛(wèi)生器材有限公司生產)、一個思樂扣[美國巴德醫(yī)療器械(北京)有限公司生產]、一個中心靜脈導管中的藍色小卡扣(Arrow International Inc生產)、一根長180 cm的超滑黑泥鰍導絲、一把無菌手術剪和一副無菌手套。①蝶翼固定器的制作:取藍色小卡扣一個,將胃管末端嵌入卡扣的凹槽中,再取思樂扣一個,將藍色小卡扣放入其凹槽內,再將蝶翼上的藍色突起穿過卡扣上的小孔并固定穩(wěn)妥即成。胃管固定器的位置可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上下調整。②鼻胃管的制作:在嚴格無菌操作下將胃管盲端剪開一個0.5 cm×0.2 cm內徑凹陷0.1 cm的橢圓形端孔,在原有第2個側孔上每隔2.5 cm 旋轉剪開1個側孔共剪開2個或3個側孔(大小同上)。將消毒備用的超滑黑泥鰍導絲(180 cm)由胃管上端插入胃管內腔,其頭端頂住胃管尖端,多側孔導絲胃管即制作成功。
參考文獻:
[1] Felson DT.An update on the pathogenesis and epidemiology of osteoarthritis[J].Radiol Clin North Am,2004,42(1):1-9.
[2]Talmo CT,Robbins CE,Bono JV.Total joint replacement in the elderly patient[J].Clin Geriatr Med,2010,26(3):517-529.
[3] 楊敏.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2,6(7):72-76.
[4] Lin PC,Chang SY.Functional recovery among elderly people one year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J].Nurs Res,2004,12(1):72-82.
[5] 霍艷紅,李晶.電話回訪式健康教育在全髖關節(jié)置換出院患者中的應用[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1,32(2):161-162.
[6] 蘇冰梅,蘇冰蓮,譚富海.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髖關節(jié)脫位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1):39 -40.
[7] 秦相義,邵慶風,聶家琴,等.短信教育對血液透析間期病人體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42):311-313.
[8] 張淑艷,劉雨晴.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30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5):1143.
(本文編輯崔曉芳)
1.2.2干預方法兩組病人均按常規(guī)方法置入胃管,置管后用常規(guī)方法確認胃管在胃內,對照組使用傳統(tǒng)固定法,置管成功后給予膠布鼻翼粘貼。試驗組在嚴格無菌操作下制作完成新型鼻胃管,導絲在末端盤曲成環(huán)形固定在無名指和小手指上。攜至病人床旁,胃管置入成功后抽出導絲,將蝶翼固定器安裝在胃管60 cm刻度處,根據病人的要求及病情的需要調節(jié)蝶翼固定器的位置,并妥善固定。10 d更換一次固定器,污染時隨時更換。
1.2.3觀察指標①首次置管成功率:胃管由鼻腔順利送入胃內,途中無反復退出重插即為胃管一次置入成功;②胃-食管反流率:口鼻腔見鼻飼液或胃內容物即為胃-食管反流。③胃潴留率:鼻飼前回抽胃液,胃內容物達到100 mL即判斷發(fā)生胃內容物潴留。④胃管堵塞率:50 mL鼻飼液5 min灌注完畢且有明顯阻力感,拔出胃管后觀察胃管前端或靠近第一個側孔可見食物等栓子,即認定為胃管堵塞[4];⑤非計劃性拔管率:在胃管使用期間,不是因為病情需要而出現(xiàn)的拔管即為非計劃性拔管。
1.3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2結果
(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各項觀察指標比較 例(%)
3討論
3.1提高了一次置管成功率導管導絲技術是介入放射治療技術的基本操作之一。臨床上廣泛應用于各種血管造影成形術、化療栓塞灌注術、支架置入術中。將導管導絲技術成功引入到胃管置入技術中,導絲在胃管內起到支架作用,增加了硬度及可塑性,使得胃管在到達咽喉部食管入口處時,無需借助吞咽動作,且胃管在食道狹窄處不易打折,從而順利通過。此型胃管尤其適用于各種原因導致吞咽障礙或不能進食的病人。導絲與胃管相結合,提高了首次置管成功率,尤其是難置性胃管,試驗組40例病人除1例病人因躁動時手臂誤觸及操作者的手臂,致使未一次成功置入胃管,其余均一次成功置入,成功率97.5%。
3.2建立了多側孔胃管理念新型胃管較傳統(tǒng)胃管多打開了2個或3個側孔,改變了傳統(tǒng)胃管只有2個側孔的理念。傳統(tǒng)胃管的2個側孔在胃內形成的負壓范圍小[5],胃內食物聚集在幽門部,回抽胃內容物時不易抽出,易誤導操作者再次注入食物,致使大量胃內容物潴留在胃內,增加了食物反流及誤吸的幾率。而多孔胃管形成的負壓范圍大,更利于胃內容物的回抽,便于監(jiān)測胃潴留情況,作為下一次鼻飼量的有力依據,有效防止了胃-食管反流;胃管孔數的增加,既解決了胃管無效腔的問題,又解決了因食物、藥物研磨不細導致的胃管堵塞問題,降低了堵管率。試驗組40例病人均未發(fā)生胃管堵塞現(xiàn)象,有效率100%。減少了胃管的更換頻次,減輕了病人的痛苦和經濟負擔。
3.3有效降低了非計劃性拔管率傳統(tǒng)的胃管固定方法常采用各種類型的膠布粘貼鼻翼及面頰部固定法,固定后胃管與鼻腔形成一個向上彎曲的角度。由于鼻翼及面頰部皮脂分泌旺盛,膠布容易受濕度、氣溫及面部清潔度等因素的影響,從而使膠布黏度降低[6],膠布脫開,造成胃管部分或全部脫出,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為下一次的插管埋下了恐懼心理。另外傳統(tǒng)的胃管固定方法固定后胃管與鼻腔形成一個向上彎曲的角度[7],胃管緊緊壓迫鼻腔上部,導致鼻黏膜水腫、潰瘍,病人感覺疼痛不適,常常將胃管自行拔出,這也是非計劃性拔管的重要原因之一。自制蝶翼胃管固定器采用了脫脂技術,防止了汗液及油脂的浸漬,使粘貼更牢固,不易與皮膚分離。使用固定器固定胃管緩解了胃管對鼻腔的過度壓迫,減輕了鼻黏膜水腫,避免了潰瘍的發(fā)生,明顯增加了病人的舒適度,減少了非計劃性拔管。
總之,帶有固定裝置及導絲的多孔鼻胃管取材方便、制作簡單、粘貼牢固、使用安全,病人翻身活動時胃管不易滑脫,且外觀小巧精美舒適,有效固定時間長,病人接受程度高,有效降低了非計劃性拔管率,減輕了病人的病痛及心理壓力,減少了醫(yī)療費用的支出,提高了病人的睡眠質量,提升了護理服務質量,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復。
[1]張芙蓉,賀竹梅.艾譜力鼻胃管在腦卒中病人中的應用及護理[J].護理研究,2012,26(12C):3411.
[2]王春英,房君,黃淑群.腦脊液鼻漏機械通氣患者經口置胃管方法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0,27(17):1624-1625.
[3]張紅娟,許麗麗.胃管留置的護理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6A):834-836.
[4]金月紅,張錦麗.改良脈沖式沖管法預防鼻胃管堵管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5A):75-76.
[5]王慶華,劉風,陳強普,等.多孔胃管在老年胃癌病人術后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8,22(10C):2787-2788.
[6]王雪.兩種固定胃管方法效果比較[J].護理研究,2012,26(7B):1878-1879.
[7]金月紅,張錦麗.改良脈沖式沖管法預防鼻胃管堵管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5A):75-76.
(本文編輯崔曉芳)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12.019
文章編號:1009-6493(2015)04C-1465-02
基金項目:河北省衛(wèi)生廳指令性課題,編號:20130044。
作者簡介:蘭天,副主任護師,本科,單位:075000,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高淑林單位:075000,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
(收稿日期:2014-06-24;修回日期:2015-01-13) 2014-06-25;修回日期:201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