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人群的FVLeiden基因突變
張靜翟麗杰
(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藥品管理部,吉林長春130041)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冠心病人群凝血因子V(FV)Leiden突變的發(fā)生率。方法應用聚合酶鏈式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技術(PCR-RFLP)對167例老年冠心病人群(其中28例蒙古族,29例回族和110例漢族)和69例漢族健康人群進行FVLeiden基因突變研究分析。結果該老年冠心病人群和健康人群個體均未檢出FVLeiden基因突變類型,包括純合子和雜合子。結論老年冠心病人群中,蒙古族、回族、漢族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群均未見到FVLeiden基因突變,提示FVLeiden突變可能不是冠心病形成的主要危險因素。
關鍵詞〔〕冠心?。换蛲蛔?;凝血因子
中圖分類號〔〕R541〔文獻標識碼〕A〔
通訊作者:翟麗杰(1973-),女,主管藥師,碩士,主要從事藥理學研究。
第一作者:張靜(1975-),女,副主任藥師,碩士,主要從事藥理學研究。
研究〔1〕發(fā)現(xiàn)深靜脈血栓患者中約20%~60%的血栓發(fā)生機制與活化蛋白C抵抗(APC-R)相關,其中凝血因子V(FV)Leiden基因1691A→G突變是APC-R的主要原因之一〔2〕。研究〔5〕表明,F(xiàn)VLeiden基因突變存在著世界性的地理異質性和種族差異性。冠心病、高血壓患者處于一定的血栓前狀態(tài),與FVLeiden基因突變是否有密切關系目前還未見報道。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PCR-RFLP)方法,對老年冠心病人群和健康人群的FVLeiden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進行研究,為進一步研究其與中國老年冠心病人群的相關性提供理論依據(jù)。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167例均無血緣關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年齡65~70歲,男74例,女71例;28例蒙古族,29例回族,110例漢族。隨機抽取69例無血緣關系的漢族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
1.2儀器與試劑PCR儀,S1000型,美國Bio-Rad公司;凝膠成像分析系統(tǒng),Gel Doc XR型,美國Bio-Rad公司;臺式低溫離心機Sigma3K30型,德國Sigma公司;血液基因組提取試劑盒(9450),TaKaRa Premix TaqTM酶及HindⅢ內(nèi)切酶均購自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
1.3FVL基因突變檢測
1.3.1血液核酸提取全部研究對象抽外周靜脈血1 ml,置于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內(nèi),充分混勻后放入-20℃冰箱中保存待檢。取冷凍保存的抗凝全血100 μl于1.5 ml離心管中,按試劑盒說明進行核酸提取。
1.3.2PCR擴增引物根據(jù)文獻〔4〕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合成。引物序列:正義:5′-TCAGGCAGGAACAACACCAT-3′,反義:5′-GGTTACTTCAAGGACAAAATACCTGTA AAGCT-3′。PCR擴增反應體系為25 μl,其中DNA模板1 μl,2×mix 12.5 μl,上游引物(10 μmol/L)0.5 μl,下游引物(10 μmol/L)0.5 μl,補充ddH2O至25 μl。PCR擴增條件:95℃預變性30 s,95℃變性5 s,55℃退火30 s,72℃延伸20 s,共30個循環(huán),最后72℃ 延伸5 min。PCR擴增產(chǎn)物用1.0%瓊脂糖凝膠電泳,并置凝膠成像儀上觀察特異性條帶,正常PCR擴增產(chǎn)物大小為241 bp,并記錄實驗結果。
1.3.3PCR-RFLP分析取上述成功擴增的PCR產(chǎn)物10 μl,10倍緩沖液:2 μl,Hind Ⅲ限制性核酸內(nèi)切酶1 μl,反應總體積20 μl,37℃酶切30 min后終止。用2%瓊脂糖凝膠進行電泳,并于凝膠成像儀下觀察酶切結果。
2結果
正常情況下241 bp的PCR擴增片段中不存在Hind Ⅲ內(nèi)切酶的酶切位點,即野生型。若FVL基因發(fā)生A→G突變,則出現(xiàn)一個Hind Ⅲ內(nèi)切酶酶切位點,其中241 bp片段被切成209 bp、32 bp 2個片段。若為突變純合子,酶切后出現(xiàn)209 bp、32 bp二條電泳條帶;若為突變雜合子,酶切后出現(xiàn)241 bp、209 bp、32 bp三條電泳條帶。本實驗167例冠心病患者人群中FVLeiden基因均無該突變類型,均為野生型,其PCR產(chǎn)物和酶切后的產(chǎn)物大小均為241 bp,不存在Hind Ⅲ內(nèi)切酶的酶切位點。見圖1。
同樣,對健康人群的PCR產(chǎn)物以及經(jīng)Hind Ⅲ限制性核酸內(nèi)切酶酶切后的電泳圖表明69例健康人群的FVLeiden也未發(fā)生突變,同老年冠心病人群沒有差異。見圖2。
老年冠心病人群FVLeiden基因突變的發(fā)生率也為0%,均為野生型,與漢族健康人群的FVLeiden基因無明顯差異。
1~5:老年冠心病人群PCR 擴增產(chǎn)物;6~10:老年冠心病人群PCR酶切產(chǎn)物;M為標準分子量Marker 圖1 老年冠心病人群PCR產(chǎn)物及Hind Ⅲ內(nèi)切酶酶切 凝膠電泳
1~5:健康人群PCR 擴增產(chǎn)物;6~10:健康人群PCR酶切產(chǎn)物;M為標準分子量Marker 圖2 健康人群PCR產(chǎn)物及Hind Ⅲ內(nèi)切酶酶切 凝膠電泳
3討論
關于FVLeiden基因突變的報道很多,由于研究方法的差異和樣本含量不同等原因,結果也不盡相同。Bertina等〔5〕發(fā)現(xiàn),64例有APC-R現(xiàn)象的血栓形成患者中,56例攜帶有FVLeiden突變的等位基因。在60歲以上有冠心病史的男性患者中,該等位基因的檢出率為25.8% 。隨后,他們在對77例冠心病患者的隨訪調查中發(fā)現(xiàn),攜帶者復發(fā)的可能性比未攜帶者多2~3倍。
高麗霞等〔6〕認為APC-R現(xiàn)象在新疆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健康者中中有較高的發(fā)生率,其分布與人種、地域有關。本研究結果提示FVLeiden突變可能不是我國健康人群以及冠心病患者發(fā)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4參考文獻
1Dahlback B,Carlsson M,Svensson PJ.Familial thrombophilia due to a previously uncognised mechanism characterized by poor anticoagulantresponse to activated protein C:prediction of a cofactor to activated protein〔J〕.Proc Nat Acad Sci,1993;90(3):1004-8.
2Bertina RM,Koeleman PC,Koster T,etal.Mutation in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V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activated protein C〔J〕.Nature,1994;369(6475):64-7.
3王秉林,戈小虎.FV Leiden 與FⅡG20210A 突變在不同種族人群易栓癥中表達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2;19(7):793-5.
4Huber S,McMaster KJ,Voelkerding KV.Analytical evaluation of primer engineered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for detection of factor V leiden and prothrombin G20210A〔J〕.J Mol Diagn,2000;2(3):153-7.
5Bertina RM.Factor V.Leiden and other coagulation factor mutations affecting thrombotic risk〔J〕.Clin Chem,1997;43(9):1678-83.
6高麗霞,哈力達·亞森,許風雷,等.新疆地區(qū)動脈血栓形成患者抗活化蛋白C及FVLeiden 突變的調查〔J〕.血栓與止血學,2007;13(4):161-3.
〔2013-11-21修回〕
(編輯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