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正常高值血壓就診人群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狀況
王卓亞
(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老年二科,青海西寧810001)
摘要〔〕目的探討正常高值血壓老年就診人群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狀況。方法175例門診檢查的無高血壓老年就診人群,均行頸部血管彩超檢查明確是否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根據(jù)血壓水平分為理想血壓與正常高值血壓,分析正常高值血壓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相關性。結(jié)果與理想血壓組相比,正常高值組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內(nèi)膜增厚及斑塊形成例數(shù)均比較高(P<0.05)。理想血壓組硬斑例數(shù)最高,其次為混合斑,軟斑數(shù)最少;正常高值組軟斑例數(shù)最高,其次為混合斑,硬斑最少,差異顯著(P<0.05)。頸部斑塊組年齡、男性、糖尿病史、吸煙史、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正常高值血壓明顯高于頸部無斑塊組,而血清脂聯(lián)素(APN)低于頸部無斑塊組(P<0.05)。校正相關因素后發(fā)現(xiàn)年齡、糖尿病史、LDL-C、Hcy及正常高值血壓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而APN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保護因素(P<0.05)。結(jié)論正常高值血壓增加了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風險,是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
關鍵詞〔〕正常高值血壓;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中圖分類號〔〕R543.15〔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青海省科技廳
第一作者:王卓亞(1979-),女,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心血管病研究。
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xiàn)〔1〕,我國腦梗死的發(fā)病率高于世界水平,已成為我國國民死亡的第一死因,且我國腦梗死的發(fā)病率仍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腦梗死是一個多病因、形成機制非常復雜的疾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與腦血管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存在密切的關系。高血壓是目前老年患者常見慢性疾病之一,臨床上收縮壓120~139 mmHg或舒張壓80~89 mmHg稱為正常高值血壓。研究發(fā)現(xiàn)〔2〕,正常高值血壓發(fā)生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是正常血壓的2倍。本研究探討正常高值血壓老年就診人群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狀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175例我院門診檢查的無高血壓老年就診人群,其中男88例,女87例;年齡60~78歲,平均(68.2±4.2)歲。根據(jù)《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3〕分為正常血壓組(收縮壓<120 mmHg和舒張壓<80 mmHg)90例,正常高值組〔收縮壓120~139 mmHg和(或)舒張壓80~89 mmHg〕85例,兩組基本資料無差異(P>0.05)。排除標準:既往高血壓史或不同時間兩次測量收縮壓/舒張壓≥140/90 mmHg、惡性腫瘤、凝血異常等。
1.2方法均行血壓測量,頸部彩色血管超聲檢查采用線陣式探頭(必要時選用凸陣式探頭),于左右頸總動脈遠端近分叉處1 cm處后壁測量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IMT≥0.9 mm為正常,0.9 mm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t,χ2檢驗。 2結(jié)果 2.1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比較與理想血壓組相比,正常高值組IMT、內(nèi)膜增厚及斑塊形成例數(shù)均比較高(P<0.05),見表1。 2.2兩組頸動脈斑塊性質(zhì)比較理想血壓組硬斑例數(shù)最高,其次為混合斑,軟斑數(shù)最少;正常高值組軟斑例數(shù)最高,其次為混合斑,硬斑最少,差異顯著(χ2=7.472,P=0.006),見表2。 表1 不同血壓人群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比較 ± s, n(%)〕 表2 兩組頸動脈斑塊性質(zhì)比較〔 n(%)〕 與理想血壓組比較:1)P<0.01 2.3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單因素分析頸部斑塊組年齡、男性、糖尿病史、吸煙史、HDL-C、LDL-C、Hcy及正常高值血壓明顯高于頸部無斑塊組,而APN低于頸部無斑塊組(P<0.05),見表3。 表3 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單因素分析 ± s, n(%)〕 2.4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年齡、糖尿病史、LDL-C、Hcy及正常高值血壓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而APN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保護因素(P<0.05)。見表4。 表4 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3討論 研究發(fā)現(xiàn)〔4〕,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尤其是不穩(wěn)定性斑塊與腦梗死的發(fā)生存在密切的相關性,可作為預測腦梗死的指標。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被認為是動脈壁對各種炎癥損傷的炎癥-增殖反應,涉及炎癥、內(nèi)膜巨噬細胞聚集、平滑肌細胞的增殖遷移等諸多環(huán)節(jié)。研究證實〔5〕,高血壓是引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 本研究可見正常血壓高值可引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尤其促進軟斑形成。馬為等〔6〕分析正常高值血壓與頸動脈硬化的關系發(fā)現(xiàn),頸動脈平均和最大IMT、斑塊發(fā)生率及各血管段平均和最大IMT隨著血壓水平增高而增加(P均<0.01)。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以正常血壓患者為對照,正常高值血壓患者的平均IMT、最大IMT增厚及頸動脈斑塊的OR值分別為4.50(95%CI:1.04~19.49,P<0.05)、1.73(95%CI:1.35~2.22,P<0.01)和1.64(95%CI:1.26~2.13,P<0.01)。 吳德云等〔7〕研究發(fā)現(xiàn),理想血壓組和正常高值血壓組頸動脈斑塊檢出率分別為12.41%、49.45%。頸動脈斑塊形成組男性構(gòu)成比及年齡和高Hcy水平均顯著性高于無頸動脈斑塊形成組(P均<0.05)。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年齡、高Hcy水平為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女性為獨立保護因素。在校正性別、年齡等危險因素后,正常高值血壓組斑塊形成風險顯著性高于理想血壓組(優(yōu)勢比1.354,95%CI1.028~1.783;P=0.031),支持本研究結(jié)果。 研究發(fā)現(xiàn)〔8,9〕,LDL-C可以與補體復合物及泡沫細胞相互作用,進而引起血管內(nèi)膜的損傷,釋放大量的氧自由基,導致血管痙攣的發(fā)生,最終引起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Hcy可以通過增加血管內(nèi)皮細胞內(nèi)氧化LDL-C水平引起內(nèi)皮細胞的損傷,且其可以增加氧自由基的生成,進而引起炎性反應,通過增加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的分泌促進動脈硬化〔10〕。此外,Hcy可以增加血栓素的合成,影響血小板而刺激凝血反應的發(fā)生,最終導致血小板聚集發(fā)生動脈硬化。Mauriello等〔11〕研究表明,受損的內(nèi)皮細胞可以激活炎癥因子,最終導致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該研究進一步對敲除APN基因的小鼠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與野生型小鼠相比,APN基因敲除小鼠的脂肪組織中Hcy mRNA水平明顯升高,因此該研究認為APN可以抑制Hcy基因的表達,進而降低血清Hcy水平,最終對頸動脈粥樣硬化起到保護性作用。正常高值血壓一般血管腔內(nèi)壓力比較高,進而可以促進血管緊張素Ⅱ分泌,降低彈性蛋白生成,血管壁中膠原過多發(fā)生血管僵硬〔12〕。此外,血壓長期處于高值狀態(tài),血流亦會沖擊血管壁引起血管內(nèi)膜損傷,進而促進LDL-C沉積于血管壁,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同時由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影響血管正常舒張功能,不僅與血壓升高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且促進高血壓發(fā)生。 綜上,正常高值血壓增加了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風險,是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但本研究存在不足:納入人群多為定期檢查患者,其對自身健康更為關注,因此存在選擇偏移。此外,本研究為病例-對照研究,論證強度低,得出的結(jié)果需大樣本、高質(zhì)量的前瞻性研究進一步證實。 4參考文獻 1李志強,胡春燕,蔣慶淵,等.正常血壓高值與腎功能及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的關系〔J〕.中國綜合臨床,2011;27(2):128-32. 2朱穎,陳長香,李曉慶,等.不同血壓水平與頸動脈粥樣斑塊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3;41(7):611-5. 3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579-616. 4萬繼峰,宋軍,徐云燕,等.腦心通對腦梗死患者血脂和頸動脈斑塊的干預作用〔J〕.世界中醫(yī)藥,2012;7(4):299-301. 5趙翊,洪理泉.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清瘦素及脂聯(lián)素水平與腎素-血管緊張素相關性探討〔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0;20(9):2216-7. 6馬為,楊穎,齊麗彤,等.北京市社區(qū)人群正常高值血壓與頸動脈硬化的關系〔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6):510-4. 7吳德云,劉迎春,高宗恩,等.正常高值血壓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來自山東東營卒中篩查人群的結(jié)果〔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4;22(4):279-83. 8王寧,余振球,周子杰.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5):1263-5. 9Suzuki C,Nakamura S,Ishibashi-Ueda H,etal.Evidence for severe atherosclerotic changes in chronic hemodialysis patients:comparative autopsy study agains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without chronic kidney disease〔J〕.Ther Apher Dial,2011;15(1):51-7. 10康靜,成蓓,戚本玲.血漿內(nèi)脂素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3):509-10. 11Mauriello A,Sangiorgi GM,Virmani R,etal.A pathobiologic link between risk factors profile and morphological markers of carotid instability〔J〕.Atherosclerosis,2010;208(2):572-80. 12潘慧,路方紅,趙穎馨,等.老年血壓正常高值者中心動脈壓與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的相關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13(3):235-7. 〔2014-06-27修回〕 (編輯苑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