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高麗
摘要:核心素養(yǎng)是當前教育界關注的重要議題,它要求教育更加關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因此,在教學中需要老師積極投入自身情感。教學情感主要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具體事件時表現(xiàn)出的一種專業(yè)情感,是一種教育智慧。當前,在教學中存在老師重知輕情、教學過程技藝化、負向情緒投入過多、學校環(huán)境的鉗制等問題,阻礙了老師教學情感的參與。長期以來,老師習慣于”教書匠”的角色,他們更多地將自己定位在知識“傳遞者”的層面。但教育教學是一門復雜多樣且具有情感性的科學,不僅需要老師具備高深的專業(yè)知識,還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付諸積極的情緒情感。知識、技能與情感是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可回避的內容。在“核心素養(yǎng)”影響下教育教學更加提倡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更加關注人的整體、綜合、全面發(fā)展:更加強調現(xiàn)代社會對情感與認知維度的共同需求。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教學 應用
一、老師教學情感的蘊意
情感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橋梁”,良好情感是實現(xiàn)理性共鳴的根基。而教育是師生之間雙邊溝通的活動。因此,在教育教學中,除對知識習得外,師生間還需要時刻進行心靈觸碰和情感溝通。“情感和知識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彼此交融的。教育教學是一項情感實踐活動,老師在教學中,不僅將書本中的理論傳遞給學生,而且也將自身的人生體驗、世事的洞察與見解、人際交往經(jīng)驗以及道德品質傳遞給學生。同時,教育教學是一個復雜多變的過程,老師僅依靠既定的理論知識不能解決問題,更需要老師情感的傾注。老師運用自身情感能夠幫助老師在教育教學中向學生傳達更加深刻的內容,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學情感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解決特定事件時的一種專業(yè)情感,是老師在面對課堂教學、人際關系、教學管理和老師評價等一系列教育工作所持的態(tài)度以及產(chǎn)生的真實的內心體驗,其本質是一種教育智慧。它能夠協(xié)助老師更好地進行教學實踐。賦予情感的教學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情感將學習者與知識、教材以及老師關聯(lián),在寬松的信任環(huán)境中,提升老師認同感以及知識興趣感。老師不僅要把知識教授給學生,更要注重用情感滋養(yǎng)學生,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培育學生的知識、情感和道德,實現(xiàn)學生知識技能與品質修養(yǎng)的共生共長。
二、老師教學過程中情感參與的缺失
心理構成是由情感與認知結合而成,教學中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由人組成,因而教學也必定是情感與認知共同參與的。教育離不開情感的參與和滲透,教學過程的情感投入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必備條件。然而,當前我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仍舊將精力主要投向知識的傳授上,老師并未意識到情感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情感教學僅僅屬于“紙上談兵”。
一是老師的教學觀念仍停留在知識傳授層面。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影響,唯分數(shù)論仍是大多數(shù)老師所推崇和追求的教學意義。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國教育教學都將知識學習擺在首位,而忽視了教學中的情感關懷,學校成為單一的以傳遞知識為主的場域。因此,教學中,老師更注重自身的權威性和主導性,忽視了學習者的主體性,忽略了教學的人性化。為教而教,以分定教趨于常態(tài)化。
三、教學過程趨于技藝化
教學目標的傾功利化。隨著社會功利化的加深,教育教學也日漸企業(yè)化、商業(yè)化,使?jié)M懷教育理想和信念的老師很快被蟄伏于現(xiàn)實之中,將學生成績擺在教學目標的首位,對于教學中情緒情感的關注與運用處于低迷狀態(tài)。同時,在教學中存在一個怪象:老師使用的教育手段較為人性化時,其行為結果往往較差,甚至連自己的教學任務都難以實現(xiàn),而當老師使用比較嚴苛且單一、功利性強的手段時,其結果往往卻是較好的。迫于這種怪象,老師自身在教育教學中也傾向于功利主義和唯名主義,成了傳達任務的工具,逐漸喪失了對核心素養(yǎng)與全面發(fā)展的追求和探索,他們只注重“發(fā)放各種專業(yè)證書,但不提供豐富的智力與情感教育”。在工具化作用之下的教育越發(fā)趨于技藝化,老師也很難從教育本身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適宜。其次,教學過程中的傾利益化。國家提倡的全面發(fā)展同家長期望學生考上理想學府的需求之間難以化解的沖突,家長是老師的直接接觸者,老師只能將教學目標倒向這些直接接觸者,導致教育教學成了一門技術或技能,帶有濃厚的技藝化色彩。
四、老師負向情感的過多投入
煩瑣的外部事物對老師情緒情感的干擾。由于外部事物的影響,老師無法全身心地投入于教學研究,甚至將生活或工作中的負面情感帶入課堂教學中。對于老師而言,在教育教學中首先要思考自我價值,然而老師在繁忙的工作和雜亂的行政事務中無法抽身,甚至連生活方式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更無暇思考,久而久之,老師就失去了教學熱情,情感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基于情感的性向和增減功能,即情感擁有正向增力和負向減力的效應,老師很容易將負向情感帶入課堂,造成緊張的課堂氛圍,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情感體驗,降低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學生的負面反應反過來影響老師的情緒,甚至影響正常的教學。其次,學生學習態(tài)度影響老師的情感表達。老師在課前積極搜集教學素材,認真、詳實地進行備課與教學設計,因此,老師預設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獲得學生的積極配合。
五、學校環(huán)境對老師情感投入的鉗制
學校文化環(huán)境以控制為主,老師很少享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老師從事的教學工作不是在真空中展開的,而是依循學校安排進行的。一般而言,學校的教育常規(guī)通常是剛性化的,對老師日常工作進行整體規(guī)劃與部署,通常情況下老師處于被支配地位,因而,多數(shù)老師保持服從和沉默的態(tài)度,不愿表露自身的真實情感和意見。沒有了話語權的老師很難對教學鉆研與革新傾注更多的情感與熱情,在教育教學中不論碰到怎樣的教學情境都將大綱內容不經(jīng)加工地套用其中。如此一來,教育像一個技術工程,老師在教育教學中像是技術執(zhí)行者。在這種缺少情感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環(huán)境中,老師處于被動、無奈又無力的地位。老師的生存越來越制度化、規(guī)則化,老師更加麻木,對生活和工作失去了原有的動力和激情。
參考文獻
[1]葛建定.創(chuàng)新力:教師應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1(11):60-61.
[2]蔡清田.“核心素養(yǎng)”:新課改的目標來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10-10(B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