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瓊:這個夏天,我著實被上海夏季音樂節(jié)的音樂會標題給迷住了。徹底吸引我的,正是紐約愛樂樂團音樂季開幕演出的中文譯名。
小薇:“Gala”音樂會是藝術節(jié)或演出季開幕時常見的演出形式嘛。
小瓊:是啊,但是他們的中文名字起得非常有意思,在譯音和譯義上都翻出了新花樣。不同于我們常見的“嘉年華”或是“開幕慶典”。他們把“Gala”翻譯成了“加辣”,瞬間讓人有種火辣的驚艷感受。
小薇:實際上,翻譯是一門藝術,它能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時下品位。比如說,我們看過許多譯成中文的百老匯音樂劇劇名,像《劇院魅影》《西區(qū)故事》等。
小瓊:我留意到幾十年前,翻譯者們絞盡腦汁想從戲劇故事中找出一些更為達意的譯法,而不滿足只做直譯。你知道一部與《劇院魅影》故事內(nèi)容相同的中國默片老電影么?1937年拍攝的,名為《夜半歌聲》,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中國的首部恐怖電影。它的靈感來自1925年的一部由朗·錢尼(Lon Chaney)主演的默片電影,這部電影也同時影響了安德魯·勞埃德·韋伯之后的創(chuàng)作。
小薇:多年以后,張國榮出演了另一個版本,中文片名就叫《夜半歌聲》。
小瓊:但那是1995年的事了,那會兒《劇院魅影》的英文劇名“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已經(jīng)紅遍全球。為了不觸犯這部音樂劇的英文標題版權,他們將電影的英文定名為“The Phantom Lover”(即“鬼魂愛人”)。
小薇:如果我們對“劇院魅影”和“夜半歌聲”這兩種譯法做一個比較的話,就能清晰地看到,前者讓人直接以為就是在某個場所(歌劇院或是劇院)里出現(xiàn)了鬼魂的影子。而當你聽到“夜半歌聲”時,它給了你更多的戲劇想象空間,也十分貼合主題。
小瓊:一直以來,另外一部音樂劇的標題也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西區(qū)故事》。1961年,當好萊塢將這部電影公之于世的時候,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qū)尚不能引進西方電影,而這部影片在香港獲得了成功的票房。人們喜歡它的中文譯名《夢斷城西》(此劇名的翻譯者利章先生,當時就職于香港的利舞臺)。它詩化地將這個悲劇故事的主題有效地傳達給觀眾,讀出來有夢想幻滅的意思。
小薇:你說的沒錯,像在中國常見的《西區(qū)故事》或臺灣用的《西城故事》這樣的直譯,無法表達故事背后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