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黎明
歷史·沉淀·筆墨
——劉選讓《塔克拉瑪干之魂》觀后
田黎明
劉選讓的這件作品,之所以讓人感到振奮,能讓人感到一種深層的思考,也能讓人沉默,就在于他把人生許多的經歷、思考都融入在歷史的情境當中,而在這個歷史的情境當中,他又運用了一種亙古或者說永恒的表達方式——造型與色彩。但他實際上更多注入的,我覺得是一個畫家對歷史、對社會、對民族、對一個人或者對一群人的一段輝煌史、滄桑史的訴說。他找到了這樣一個源頭,也找到了一個題材,并在這個題材當中充分地施展了他對繪畫,尤其他對中國畫的認識,對中國畫的一種表述,這是我的第一個感受。
第二個感受我覺得選讓在這幅作品當中,他是以一種沉淀的方法在創(chuàng)作,這種沉淀的方法我們覺得像是文學的一種訴說。首先他是一種積累,他在內心十幾年的積累,通過一幅畫,慢慢地敘述,最終像一座高峰般聳立在眼前,讓人們不知不覺地感到一種敬畏。人們站在這幅畫跟前,會產生一種敬畏感,以及一種崇敬的心態(tài)。他把繪畫的元素與中國畫的筆墨和中國畫的形象觀,都融入在了一個史詩般的情感當中,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第三個感受我覺得這件作品,他通過筆墨的方式表達出來,正如石濤所言,中國畫的筆墨當隨時代,我覺得選讓的這件作品就注入了最好的詮釋。我們看他在刻畫的這些維吾爾族老人,他們在很癡情地去歌頌和創(chuàng)造自己民族史詩的時候,選讓抓住了這樣一個瞬間,抓住了這些老人他們?yōu)樽约旱臍v史,為自己有這么一個輝煌的史詩而專注、癡狂的瞬間。選讓也談到,他每次去看望這樣一些唱十二木卡姆的民間藝人,老人總要少了幾個人(去世),他就為之非常傷感。我們能夠感覺到他已經把自己的情感和對史詩的一種認知和一種體驗注入到了這些民間藝人的形象上。所以他在刻畫這些民間藝人形象的時候,做了大幅度的夸張,而這種夸張,我覺得符合中國畫表達的方式——以神寫形。所以我們看到這些人物,每一個人物都具備他獨有的一種神態(tài),而這種神態(tài)使我們讀到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艱辛和磨礪,更主要的是一個民族的一種滄桑和一種輝煌。
田黎明: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雍文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