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
蘇軾貶官湖北黃州時的微文《記承天寺夜游》,曾被林語堂先生贊譽為“絕世妙文”。這篇只有84個字的文章,在教材中的呈現(xiàn)方式只是短短的一段話。這篇平白如話的隨筆,即興地寫了一次生活中的偶感,看似簡簡單單,卻表現(xiàn)出簡短之中的精致與奇美。它美在篇幅的精短,美在內容的豐滿,美在結構的靈動,美在月色的描寫,美在情感的波瀾。其章法與文采的優(yōu)美,尤其值得我們品味與欣賞。
所謂“章法”,就是文章作法,即文章寫作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結構特點、順序特征、詳略處理以及使文章整體嚴密關聯(lián)的手法。
不細心咀嚼,很難感受到《記承天寺夜游》的章法之美。
我們試用“變形”的方式來品味。
這篇在教材里只用一個段落來呈現(xiàn)的短文,其實是“敘議結合”的:
記承天寺夜游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它的章法之美初現(xiàn):有敘有議,先敘后議,景情相生,虛實相映。
這篇在教材里只用一個段落來呈現(xiàn)的文章,其實有著古老的“美妙結構”:
記承天寺夜游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它的章法之美又現(xiàn):全文四個部分,起、承、轉、合,結構圓潤,內容精致,表現(xiàn)出中國古詩文創(chuàng)作的高妙筆法。
我們再來欣賞一下其美妙結構中的精妙內涵:
起:寫月色入戶,直抒欣然的心情。
承:寫月下尋友,流露孤寂的心態(tài)。
轉:寫月景清麗,表現(xiàn)陶醉的心境。
合:寫月夜偶感,抒發(fā)復雜的心緒。
可謂方寸之中,尺幅千里,含義豐富,精深微妙。
《記承天寺夜游》,蘇東坡筆下的“神品”:84個字的極短篇幅,寫了一個晚上的故事,一趟美好的游歷,一幅神妙的月景,一次深沉的喟嘆;其章法、文采之美,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給予我們沉醉于其中的美好感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