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義
(宿州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中國境內阿昌族傳統(tǒng)服飾造型藝術特點研究*
曲義
(宿州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阿昌族是跨國民族,我國境內的阿昌族人民世代聚居于云南省境內。針對阿昌族服飾,按照服飾構成,將阿昌族服飾劃分為頭飾、服裝、銀飾和其它配飾,著重分析了包頭、男士短衫、女士短衫、女裙、女褲、耳飾、頸飾、腕飾、綁腿、腿套、筒帕、腰飾和佩刀共13類服飾品的造型藝術特點,其中貫穿了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階段的服飾造型差異研究,旨在豐富阿昌族服飾藝術的研究成果,為阿昌族傳統(tǒng)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添磚加瓦。
阿昌族服飾;傳統(tǒng)服飾;服裝造型
阿昌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農耕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根據(jù)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所得數(shù)據(jù)顯示,阿昌族人口總計39 555人。作為跨國民族,我國境內的阿昌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內,少數(shù)散居于貴州省貴陽市一帶,境外的阿昌族分布在緬甸撣邦一帶[1]。阿昌族雖然是小型民族,但其傳統(tǒng)服飾構成體系中的服飾品元素豐富多樣,造型各異,具有極高的服飾藝術研究價值。
阿昌族的頭飾形態(tài)豐富,因地區(qū)差異、性別差異和婚否等因素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造型特點??偟膩碚f,頭飾所用布料的色彩有藍、黑、紅和花包頭四種,以黑色居多,藍色次之,花布包頭則較為鮮見。包頭的造型可分為蓋頭式、兔耳節(jié)式、碟子包頭、狗牙包頭、小包頭、軟包頭、方形大包頭和插花包頭八種。插花包頭的面料為藍色窄幅布條,幅寬僅有6.5 cm,將其層層在頭部纏繞成型后,將絲線狀的流蘇垂于腦后,長度一般至肩線位置(圖1)。包頭的正面用花朵作為裝飾,花朵周圍以穿有珠片的各色開司米進行輔助裝飾,大戶人家女子所戴插花包頭的花朵周邊還鑲嵌有玉石、紅珊瑚和瑪瑙等天然寶石,十分炫目。包頭上端兩側打結是兔耳結式包頭的典型形象,多以青色布縫制而成,是阿昌族部分地區(qū)年輕少女的專屬頭飾品。梁河地區(qū)的阿昌族少女喜戴上寬下窄的黑色圓柱形包頭,最大直徑可達30 cm,以細竹條為骨架,外縛黑色土布,形如碟狀,故又名碟子包頭?;楹笈痈拇魃舷聦捳鶆虻膱A筒狀高包頭,最高可達70 cm。隴川一帶的阿昌族小女孩因頭部圍度小,故戴窄幅的黑色小包頭,至十五歲左右開始步入青年階段后,依據(jù)不同的場合,所戴包頭的色彩有所區(qū)別。參加“趕擺”等阿昌族傳統(tǒng)節(jié)慶和儀式時戴黑色包頭,而日常生活過程中則戴紅色的包頭,婚后,日常戴軟包頭,節(jié)慶時改包方形的大包頭,各部位的寬度和厚度均為14 cm,造型夸張,并作插花裝飾,極富視覺沖擊力。在阿昌族各聚居地中,唯有戶撒壩地區(qū)的女童和少女不戴包頭,各地婚后的女子均有包包頭的服飾傳統(tǒng)習俗。
圖1 插花包頭
梁河地區(qū)男子頭飾的造型亦為圓筒狀,但其高度較女士的低,包頭之上還縫綴有狗牙交錯狀的琉璃珠和螞蚱花等飾品,以此來活躍黑色包頭本身沉悶的色彩效果和形態(tài)。隴川地區(qū)未婚男子的包頭造型與梁河地區(qū)基本無異,但色彩則由黑色拓展為黑、白兩種。按照婚否,未婚男青年戴白帕,已婚男子則包黑帕。
2.1 男裝造型
阿昌族傳統(tǒng)男子上裝以短衫居多,因支系與地區(qū)不同,衫的造型在符合阿昌族男衫共同點的基礎上,又存在著差異。阿昌族男衫的共同點主要體現(xiàn)在色彩、領形、袖形、袖結構和服裝外輪廓五個方面。首先,男衫均以黑色土布或棉布為主要面料;其次,與我國大部分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傳統(tǒng)服裝的領形一樣,包括男衫在內的阿昌族上裝的領形均為豎直式的立領;再次,除無袖的坎肩式短衫外,阿昌族男衫的袖形均為袖身上下尺寸差異不大的直筒袖;第四,阿昌族各地區(qū)傳統(tǒng)男衫的袖結構均為連裁袖,全部或大部分袖片與衣片連裁,且均為兩片袖;最后,從服裝的外輪廓線上來說,阿昌族各支系男衫均屬于“H”型的服裝,且衣身上通體不做結構線的處理。
不同地區(qū)和不同支系阿昌族男衫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門襟、衣長、紐扣和側縫四個方面。首先,大部分男衫的門襟在不對稱式大襟的基礎上,又有如梁河地區(qū)的對稱式門襟的男衫;其次,有的地區(qū)男衫衣長較短,而有的地區(qū)則較長;再次,隴川地區(qū)男衫上的紐扣共有九粒,材質為銀質,紐扣的排列特點是左右分別四粒,中間一粒。戶撒地區(qū)的男衫則用布質的盤扣,老年男性黑衫的盤扣數(shù)量為九粒,青壯年男性的在十一粒至十三粒之間;最后,梁河地區(qū)的男衫多在腰節(jié)線以下至下擺部位左右兩側進行對稱式開衩,衩口上端以用五彩的絲、棉線纏繞成的圓點狀小結進行裝飾,而這種開衩和裝飾手法在其它地區(qū)的阿昌族男衫上則不多見。
2.2 女裝造型
阿昌族少女以服右衽大襟短衫為尚,已婚女子服對稱式門襟的豎直式立領短衫,衣長至臀圍線,門襟右側有四粒圓形銀幣造型的衣扣,既有閉合功能,又可以增加服裝的裝飾效果。戶撒地區(qū)已婚女子短衫的紐扣則為布制,四粒布扣上還分別墜飾四根鎖鏈狀的細銀鏈,共計十六根紐鏈。袖口外翻后呈白色,與袖身和整個衣身的色彩對比強烈(圖2)。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為阿昌族最為典型和普遍的女上裝造型,而因支系和地區(qū)差異,又存在著個例。如梁河縣境內的未婚女子則是以縫綴銀扣的對稱式門襟的短衫為時尚,婚后還需在對襟短衫之外穿掛領衣,掛領衣是一種黑色的無袖短衣,立領的領座較小,門襟部位縫綴銀質的雙排扣和銀泡各六對。
圖2 上裝造型
阿昌族女子普遍以裙裝作為傳統(tǒng)下裝,其中以德宏州隴川縣的臘撒壩和戶撒壩地區(qū)傳統(tǒng)裙裝的造型最具特色。裙子的造型以“H”型為主,裙長在膝蓋之下,一般位于小腿腿肚的位置。按照阿昌族的服飾習俗定制與習俗,女裙是阿昌族已婚婦女的日常下裝,未婚女子平時不得著裙裝,只有在參加“趕擺”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盛大儀式時方可穿著,因而裙裝也成為判斷女子婚否的重要標志[2]。
傳統(tǒng)女褲是阿昌族未婚少女的專屬下裳,材質以黑色麻布為主,褲長較短,褲口肥大,受與阿昌族毗鄰的花腰傣服飾的影響,女褲的腰頭部位還常以繡花半襟圍腰、織花帶和飄帶等配飾品進行裝飾。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大雜居小聚居形態(tài)在服飾上的相互影響和滲透。
3.1 耳飾造型
無論性別,阿昌族自古便有佩戴耳飾的服飾習俗,多為銀飾,尤以女子所戴的耳環(huán)最具特色。戴小耳環(huán)的支系,女子雙耳的環(huán)數(shù)最多分別可達12個,呈三角形的組合排列。戴大耳環(huán)的支系,其兩耳的環(huán)數(shù)均為一個,銀環(huán)的底部多鑲墜有銀薄片和玉石薄片。男士耳環(huán)并不是雙耳均佩戴,而是僅戴在左耳上,數(shù)量僅為1個,其直徑較大,且通體無裝飾,一般只是年輕的男子才佩戴。
3.2 頸飾造型
頸飾多見于隴川縣一帶的阿昌族聚居區(qū),其中以銀項圈的造型最具特色。女士項圈有單環(huán)式的扁圓形圈和多環(huán)組合式的紐絲圈兩種。男士項圈多為男童和青少年佩戴,造型為正圓形,圈數(shù)一般為三層,紐絲亦為圓形。
3.3 腕飾造型
阿昌族腕飾分為手鐲和手箍兩類,多為銀質。女鐲為圓形大鐲子,厚度在6.5 cm左右,其上陽刻花形紋樣。男士鐲僅有未婚的青年男子和男童佩戴,造型為扁圓狀。手箍僅為女子佩戴,箍寬1.5 cm左右,低端墜飾銀紐絲。
4.1 綁腿造型
綁腿在我國西南諸多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品中均比較常見,阿昌族也不例外。但從性別的角度來說,阿昌族綁腿與其他大部分民族不同的是,僅有男子才穿戴該類服飾部件[3]。阿昌族綁腿主要流行于梁河縣境內,其造型兩頭呈尖角狀,上繡花朵紋樣各一個,花朵周邊刺繡狗牙花邊紋樣進行邊緣裝飾,尖角兩端各縫納一條細繩于最尖端。綁腿的主體部分為細窄的長方形,上繡由五彩絲線組成的螞蚱花圖案紋樣。
4.2 腿套造型
梁河縣境內的阿昌族女子習慣在腿部添加腿套裝飾。腿套的起始位置在膝蓋以下至腳踝以上,為圓筒形。腿套通體以棉紗線經緯向平紋織成,局部以彩色絲線織成的面料拼接而成。此外,還應用刺繡進行細致的紋樣裝飾,以增添美感。
4.3 筒帕造型
各地區(qū)、各支系的阿昌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過程中,肩部??嫱才?,尤以梁河和隴川地區(qū)的筒帕造型最具特色。筒帕即挎包,佩戴方式有單肩豎挎與單肩斜挎兩種,其造型由單條布背帶、帕身和流蘇三個部分構成。阿昌族筒帕的造型與相鄰的景頗族極為相似,這是民族服飾文化元素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又一實例。兩個民族筒帕在造型上的區(qū)別僅體現(xiàn)在是否在包身上進行銀泡裝飾之上,景頗族筒帕縫綴大量的銀泡,而阿昌族則應用刺繡來替代銀泡進行帕體的裝飾。
4.4 腰飾造型
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節(jié)慶盛典儀式時,阿昌族男女老少多腰間配帶,尤以戶撒壩和臘撒壩地區(qū)最盛。男子腰間系10 cm左右的窄幅土布色織帶,色彩有經緯紗紅黑相間和綠黑相間兩種。女士在布腰帶的基礎上縫綴6~8根銀鏈作為裝飾,走路時銀腰鏈不時擺動,且沙沙作響,極大地活躍了阿昌族女子服裝的形態(tài)和視覺效果。
4.5 佩刀造型
阿昌族男子自古便有佩刀的習俗,刀均置于腰部,因而又稱腰刀,阿昌語謂之“戶撒刀”[4]。刀身的造型與京劇官刀相似,刀殼與刀身略帶弧度,刀殼上還需進行橫向的線形裝飾,刀柄設鈕,其中以圓鈕和斜彎鈕居多(圖3)。戶撒刀的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其歷史悠久、造型獨特、工藝精湛,承載了阿昌族悠久的農耕文化。
圖3 戶撒刀
綜上所述,雖然從人口基數(shù)上來說,阿昌族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的小型民族,但從服飾構成上來分析,其藝術特色的精彩程度不亞于人口過百萬的大型民族。但目前學術界對于阿昌族服飾的研究成果極為少見,知網上的相關學術論文僅有區(qū)區(qū)4篇。相信隨著國人對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認同度和關注度的不斷提高,阿昌族服飾藝術將受到世人的關注!
注釋及參考文獻:
[1]段家開.跨境民族阿昌族歷史初探[J].保山師專學報,2003(4):55.
[2]楊明榜,張聰蘭.論大小阿昌婦女服飾[J].保山師專學報,2003(4):51.
[3]劉揚武.阿昌族的服飾[J].中國民族,1980(9):21.
[4]劉偉.文化人類學視域中的阿昌族戶撒刀[J].昆明學院學報,2010(2):89.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erritory Achang Traditional Garments
QU Yi
(College of Arts and Design,Suzhou University,Anhui,Suzhou 234000)
Achang is a transnational ethnic,Achang peopl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my country inhabited in Yunnan Province.For Achang apparel,the Achang clothing in accordance with clothing constituted is divided into headgear,clothing,jewelry and other accessories.I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stic arts baotou,men shirt,ladies blouses,skirts,pants,earrings,necklaces,wrist jewelry,leggings,leg sets,tube Pa saber waist and a total of 13 apparel goods,which runs through the different genders and ages garments difference.It designs to enrich the research of Achang clothing art,,for the protection and study of traditional costumes of Ach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oing its little bit to help.
Achang clothing;modeling;headdress;apparel;jewelry;other accessories
J523.5
A
1673-1891(2015)04-0085-03
2015-08-31
宿州區(qū)域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開放課題(2015SZXTQNKF01)。
曲義(1985-),男,山東煙臺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服飾藝術與服裝服飾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