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堅碧
《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盡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努力把探究引向深入,要在探究細節(jié)上下工夫,選準著力點,深挖探究的重點、難點、疑問點、關鍵點,做到以點帶面。那么,教師要如何在“點”上鉚勁,讓科學課探究活動更有效呢?
一、興趣點——設疑引欲激熱情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焙闷嬷?,人皆有之,我們只有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已有生活認知與科學知識結構之間的矛盾沖突,撬動學生的“興趣點”,使學生處于一種欲求而未解、欲動手而求法的探究狀態(tài)中,才能激發(fā)學生持久的探究科學的熱情。
例如,教學《電磁鐵》一課時,上課伊始,教師利用電磁鐵原理制作了一支釣魚竿(釣魚竿的一頭裝上電池和開關,用導線纏繞鐵釘后連接到開關和電池,用垂直的鐵釘模擬魚鉤,在一張鑲有大頭針的紙片上畫成各種各樣的魚),和學生進行一場“無鉤釣魚比賽”游戲。結果總是教師能釣到魚,學生多數(shù)不能釣到魚。由此,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為什么老師的魚鉤能吸到魚,而同學們的魚鉤卻吸不到魚呢?這里面隱藏著哪些科學知識呢?學生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猜測,啟動了探究的思維閘門,不知不覺地進入探索知識的活動中。這樣的游戲,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為后續(xù)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支持。
二、疑問點——層層探究引深入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思考中提出問題,在操作實驗中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把一些零散的知識結構系統(tǒng)化。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我們要精心設疑,讓學生經歷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如,教學四年級《溶解》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說說我們平時喝的湯里都加了什么,能看到什么?比如,鹽和味精哪里去了。在這個特定的情境下,學生產生了很多疑問,同時進行了大膽的猜測。鹽和味精消失了卻變成了味道,是不是融化了?有的學生說溶解了,有的學生進而提出了很多問題:什么是溶解?溶解有什么特征?什么物質之間可以互相溶解?一連串的問題從學生的腦海中跳出,科學探究的活動也在疑問中進行和延續(xù)。
又如,教學五年級《維護生態(tài)平衡》一課時,當我談到人類離不開生物時,有幾個學生就反問到:生物是不是也離不開人類呢?我就追問:生物的生存一定要靠人類嗎?學生也就恍然大悟了。接著,我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如果地球沒有了生物將會怎么樣?經過思考、討論,有的學生說,沒有了生物,地球上的人類也會消失;有的學生說,沒有了生物,人類不在地球上生活也可以到其他星球去生活。面對這個問題,我稍做歸納:一個觀點是,地球沒有了生物,人類也將隨即消失;另一個觀點是,地球沒有了生物,人類依然能夠生存。學生對這兩個觀點進行表態(tài),大多數(shù)支持第一個觀點。眼看就要下課了,結論仍無法得出。我就及時引導學生回去查找資料,收集足夠的證據(jù),將在班里舉行一次辯論賽,從中評選出最佳辯手。學生們個個都滿懷激情,通過多種渠道,如到圖書館、上網(wǎng)或與大人一起交流等方式獲取充分的資料作為依據(jù)。在這次探究過程中,學生帶著自己的興趣和熱情,想方設法去獲取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jù)。同時,在辯論結束后,學生們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珍惜動植物的重要性,而且,有學生還提出了一些保護環(huán)境的寶貴意見。
三、操作點——動手設計提效益
日本修三博士認為:“兒童的智慧集中在指尖上?!眱和乃季S源于兒童的動作。因此,在設計探究活動時,教師要積極充分給學生動手的機會,提供“操作點”,培養(yǎng)兒童的動手設計能力。
如,在教學《磚瓦和陶器、瓷器》一課時,課前播放錄像《瓷國明珠》,讓學生通過短片欣賞德化陶器、瓷器的精美圖片,上課時又為學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德化陶瓷藝術作品和多種磚頭。學生被形狀各異的陶瓷藝術品吸引,情不自禁地去看、去摸、去“玩”,并和磚頭作比較。這種新奇的材料,自然而然地激發(fā)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樣,既在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又加強了對概念的理解、知識的掌握,收到了一舉兩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教學三年級《空氣占據(jù)空間嗎》一課,我拿一只空燒杯讓學生觀察里面有什么?有些學生說:“沒有東西。”但也有學生說:“有空氣?!苯又?,我進行引導:用什么方法驗證你的觀點呢?生答:用實驗方法。師問:誰能設計一個實驗方法來加以證明——杯中有空氣。學生們都有了自己的猜想,于是,我就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結果,學生設計不同的實驗:(1)找一個氣球,用嘴吹氣球,氣球鼓起來后再對準人的手放開,手就感覺到有一股氣流通過;(2)找一個塑料袋,將袋口張開向袋子里吹氣,等塑料袋鼓起來后,手捏袋口,留一個小口,再將袋口對準人的臉,輕拍塑料袋,人的臉就感覺到了絲絲涼意,這就是空氣,同理杯中也有空氣;(3)取一個空杯,將杯口朝下杯底朝上直放入水槽中,慢慢傾斜杯口,傾斜的杯口處不時冒出氣泡,說明這個杯中的空氣跑了出來。學生在這種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得到靈感,不斷修正自己的實驗,在動手中提升了探究效益。
四、延伸點——延伸課堂重拓展
課堂是有限的,探究是無限的。教學中,要通過多種途徑,拓展探究活動的時空,給予探究的“延伸點”,讓學生把探究觸角伸到課余生活中,將學生帶入無比廣闊的探究世界。
如,教學四年級《各種各樣的花》一課時,我讓學生在課后查找各種各樣的花,同時自己嘗試種花、養(yǎng)花,觀察家里的花并做好記錄,而后把收集到的資料、圖片等信息上傳到微信、QQ空間,讓大家共享。同時,我還及時在網(wǎng)上跟蹤指導,并組織評比,表揚能在課后繼續(xù)探究的學生。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總之,在親歷探究過程中,一枝一葉總關情,教師要在“點”上鉚勁,精雕細琢,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讓科學課真正成為學生探究知識、增長見識、體驗快樂的場所,這樣才能讓科學課的探究活動更有效。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教師進修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