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景觀設計應該放在社會和環(huán)境倫理下來討論它的美學問題?,F(xiàn)代意義上的景觀設計是以一系列的城市公園開始的,被稱為“美國現(xiàn)代景觀之父”的奧姆斯特德等許多西方現(xiàn)代景觀設計的先驅懷著對社會服務的理想,規(guī)劃和建設了許多的城市公園系統(tǒng)。設計作為民主社會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來到公眾的生活中。西方的“公眾參與”理念也對我國目前的景觀設計有著重要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景觀藝術的公共性設計原則是要說明公共性能加強公眾與觀念、場地、事件等的交流與溝通,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實現(xiàn),如雕塑、建筑、壁畫、裝置等。因此,公共藝術也越來越多地成為景觀藝術設計的主要內容。公共藝術與公眾參與的關系是不言而喻的,例如,2003年上海舉辦的第五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中的活動中,英國著名雕塑大師安東尼·葛姆雷主導的大型雕塑展“土地”(見圖1)就是由192000個手掌大小的泥人組成的。這些泥人是在藝術家的指導下,由300 多名不同年齡層次的市民共同完成的。當大眾和那些普通創(chuàng)作者參觀展覽時,的確為這件作品的恢宏氣勢所感動,無論是藝術感染力還是視覺效果上,很難想到每件作品均出于普通市民之手?,F(xiàn)階段我國景觀藝術設計中公眾參與性的發(fā)展還受很多因素的制約,如大眾的公眾參與意識、相關政策問題、行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問題等。
圖1
以人為本是景觀藝術內涵自始至終的體現(xiàn),在形成當代的景觀秩序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景觀設計無論是從最初的發(fā)跡,還是到當代的成熟壯大,以人為本的體現(xiàn)從來沒有離開過景觀藝術的塑造,從社會角度看,當代景觀從關注人類自身生理層次和心理層次的需要,已過渡到對人群細分層次的關注。當代景觀藝術所傳遞的是自然世界、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人類生活的綜合產物,是一種綜合的文化現(xiàn)象,藝術最強大的功能就是人文關懷。俞孔堅教授所認為的景觀設計是生存的藝術,它會從收珍獵奇走向日常與尋常。具有人性歸屬的設計也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xiàn),它注重改善自然與人的割裂關系,力圖將人與景物的關系轉化為類似于人與人之間存在的一種可以互相交流的關系。
一直以來我國存在的景觀形式,決定了公眾的賞景方式,并且一直存在,甚至成為一種民族心理特征。這種很常見的景觀類型的特征也是非常明顯的,只注重視覺化的平面和固定空間的拼湊,忽略了人作為主體,在參觀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體驗和感受。人們普遍誤解的景觀僅僅是眼睛看看風景而已。人在環(huán)境中不僅僅是被動的觀賞者,他們需要有機會參與其中,表達他們的感受,留下更加深刻的體驗。如人的親水性,親手使水面激起水花要比觀賞一潭深水要有趣得多。當人們用不同的方式參與到景觀中時,它便自然而然地人性化了。
隨著景觀和各行業(yè)的發(fā)展,當前優(yōu)秀的當代景觀作品也越來越多。如廣州岐江公園(見圖2),它跟西雅圖煤氣廠改造的公園不同,和魯爾鋼鐵公園也不同。西方的兩個案例中并沒有用太多新的設計,更多的是保留舊跡和土方,解決污染廢棄物的堆放和舊機器展示。而岐江公園則保留了一些造船廠當年標志性的形態(tài),如造船的大鋼架、運輸?shù)蔫F軌、燈塔和一些廠房(見圖3),運用了不同的設計語言和手法,對這些形態(tài)進行了重構,既保留了舊的形態(tài),又不完全受它制約,強調的是新設計和新體驗。設計師用了多種語匯來增強景觀的體驗性,它的存在就不單是紀念舊造船廠,讓人們參觀拍照了。在原來舊廠房的地方建的紅盒子,讓人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它鮮亮的顏色,吸引人走近,走近之后,豐富的細節(jié)讓人有停留的欲望,體驗經過改變的趣味空間,摸一下觸手可及的墻根野草,熟悉舊廠房的人們還能在這里依稀回顧往日的情形。這類注重場地精神和人的感官體驗和情感表達的景觀類型可以延續(xù)人的體驗回憶并且傳達出設計者的設計意圖。
圖2
圖3
景觀藝術裝置概念的提出是為了方便定義那些景觀藝術與裝置藝術融合性較高的作品。這表示裝置藝術這種新型的表現(xiàn)和體驗形式已經從剛興起時的室內體驗空間發(fā)展到公共景觀環(huán)境中。它存在于室外影響著人們的公共空間,在具備裝置藝術基本特性的同時,也具備景觀藝術的戶外性和公共性。它是公共環(huán)境中的有效要素,它的“場地、材料、情感”不再僅僅服務于主動介入的觀眾,而是服務于有意無意穿行于它們中的人們。例如,瑪莎·施瓦茲在Mcleod 種植園建造的“田園工作”景觀裝置作品,Janet Echelman 利用漁網(wǎng)與高科技的結合制作的系列景觀裝置作品(見圖4)。再比如荷蘭建筑師和藝術家達安·儒斯格瑞德(Daan Roosegaarde)的作品,2007年為鹿特丹建筑城市展而設計開發(fā)的一組互動景觀裝置——沙丘4.0(Dune 4.0)(見圖5)。這件景觀裝置藝術品使用了纖維材料、話筒、感應器和其他的媒介材質,并使用了升級嵌入式系統(tǒng),在人們經過時,它發(fā)出聲音和產生振動,在40 米的隧道內,它的敏感成為現(xiàn)有建筑的一種感應層。
圖4
圖5
21 世紀初,裝置藝術對于電子科技的利用已經越來越嫻熟,景觀裝置藝術與電子科技的結合帶給人們的更是視覺、聽覺等感官的升級體驗。
一般來說,參與和體驗后的感覺和感想會變成在這一體驗空間的特定記憶。而這段記憶的反饋對象除了在同一時間的共同體驗者外就是體驗者自己。未來是否有這樣的景觀藝術能幫助體驗者將其體驗后的記憶反饋給這一藝術景觀,然后與不是同時體驗的體驗者分享自己的記憶,同時也就多了反饋對象?!豆I(yè)景觀記憶碎片》一文中提出了類似的概念:旨在提高的多重身份與體驗性景觀藝術的糾纏意識。特別是,將探討使用個人敘述作為橋梁,傳遞過去和目前的想法。我們可以設想有這樣一個體驗裝置將個人敘述作為記憶碎片散布全景觀,物理連接到實際的地方,記憶中的景象、聲音、故事從一個記憶孔出來,與正在體驗的人分享和交流。一個人的記憶可以取代有機的歷史記載,產生的價值可能也是無法估量的文化遺產。
當今城鎮(zhèn)化建設的步伐從沒減慢,怎樣保存每天消失的村落和生活在那里的人的生活痕跡和片段?我現(xiàn)在能想到的是圖片、紀錄片、文字描述等這些不能在村落消失后有公共體驗和引導的方式,它們必將保存于某個展覽館中。未來是否有這樣一種新興的高科技材料,它能收錄這個場地原來的面貌、聲音、故事并且直接用于場地現(xiàn)在的公共建設中。如外墻磚或者是一塊景觀石等,當一個人被石頭或磚的聲音吸引時它就已經在體驗了,他發(fā)現(xiàn)石頭上的景象是幾十年前的場地面貌,并且聽當時的人講他們的生活故事。最后他發(fā)現(xiàn)能在這個石頭上留言。這樣的體驗是基于歷史記憶的重新組構,由體驗引起的交流與對話方式的價值已經超越了體驗本身。
筆者希望通過多學科多樣化的討論與研究,使公眾參與性和體驗性在景觀藝術設計中得以發(fā)展和成熟,使景觀成為真正的具有靈魂的設計藝術品。
[1]劉彥紅.景觀藝術新秩序——對當代景觀藝術現(xiàn)狀和發(fā)展的總體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7.
[2]唐莉英.景觀藝術的特征及設計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