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國秀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學生學習的需要,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我們語文教師要把學生的主體地位放在首位,要做好布置學生課前自學、鼓勵學生自己討論和優(yōu)化課堂反饋、評價等工作。在自學過程中,主要培養(yǎng)小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悟、自己去體驗的良好習慣。只有在自由的讀書環(huán)境下小學生才能自主,也只有在自主的前提下,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新個性才能得到發(fā)展。
關鍵詞 農(nóng)村小學 自學能力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071-02
新課程改革的主題是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也就是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自學能力是在學習語文的實踐中形成的,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盡可能讓他們自己動腦、動口、動手,養(yǎng)成自學習慣。因此,教師要具有“把學生當天才來欣賞,當天才來培養(yǎng)”;教育學生“認識自我,建構自我,超越自我奉獻自我”的教育理念,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學”機會,讓學生積極地爭取成功、體驗成功,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生只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才能對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一、激發(fā)興趣,是培養(yǎng)農(nóng)村孩子自學能力的前提
興趣是學生發(fā)展思維的巨大推動力,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起點,是學習成功的前提。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人全神貫注、積極思考,而且能使學生沉浸在活動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馬克思說:“自由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這就要求教師為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廣闊的自由天地,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fā)展他們的主體精神,敢于并善于打破常規(guī),注重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為此,應十分注重營造學生學習語文的環(huán)境氛圍,確立“大語文”觀。
例如,教學《蜜蜂引路》一文時,我把課題板書,讓學生讀準音,再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疑問,學生熱情高漲,大膽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經(jīng)過集體梳理,歸納出兩個重點問題:“蜜蜂能引路嗎?列寧通過誰找到養(yǎng)蜂人?”此時,我由衷地表揚學生:“你們都能自己確立學習目標,真了不起啊!”孩子們都咧開嘴笑了。老師的肯定和信任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調(diào)動了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為深入學習課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質(zhì)疑問題習慣的形成,學生漸漸善于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思維能力得以很好的提高。布魯納說:“學生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苯處煈e極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即使是教師一時難以解答的問題,也應該首先肯定學生的積極探索精神,讓學生以一種良好的心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從而啟迪學生可貴的創(chuàng)新思維。
二、自讀自悟,是培養(yǎng)農(nóng)村孩子自學能力的關鍵
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認真研究有助于促進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新方法,倡導自主性學習,教師要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在有趣、成功的學習過程中形成學習的自覺性。教師要善于引導,將預設與生成統(tǒng)一到教學目標的完成上,統(tǒng)一到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提高上,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積蓄情感力量。
例如,在教學《可愛的草塘》一文,課文用“走了進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一樣”來描寫草塘之大,用“近處的是鮮綠色,遠一點兒的是墨綠色,再遠一點的是翠綠色”“浪花翠綠翠綠的,綠得發(fā)光,綠得鮮亮”來描寫草塘的靜態(tài)美;用“歡笑著,翻滾著,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來描寫草塘的動態(tài)美。在教學法中,為了進一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草塘美景,我采用多種的朗讀方式使學生領悟到作者第一次見到一望無垠的充滿勃勃生機的草塘時,內(nèi)心的激動,并對草塘產(chǎn)生的喜愛之情。通過反復朗讀,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充分地被調(diào)動起來,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也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審美樂趣,自主地欣賞了語言的魅力。
又如,我在教學《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范讀詩歌以后,就讓學生自學,弄懂詩歌所表達的意思。我在黑板上出基礎題,讓學生自己做,我掃視學生做題的情況,邊看邊表揚那些字寫得好的學生、做題正確的學生,指導愁眉苦臉的學生做題,小聲提醒東張西望不認真自學的學生,等大部分學生做好以后,讓做題正確的學生去黑板上寫出答案,享受一下自學成功的喜悅。然后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商量如何模仿寫詩,也來當小詩人。在合作學習的時候,我看到有個小組的同學在對一個同學豎大拇指,就走到她身邊,看看她寫的詩,真的很不錯,我馬上叫她站起來,把自己的詩歌讀給全班同學聽,她高興地站起來,大聲朗讀起來。
三、教給方法,是培養(yǎng)農(nóng)村孩子自學能力的秘訣
未來學家預言,未來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己鉆研問題,缺乏預見能力的人。學習方法,是達到學習目標的途徑和手段。運用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培養(yǎng)農(nóng)村孩子自學能力的主要途徑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學習與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立見解,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積極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良好個性的發(fā)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探索、大膽交流,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fā)展自我。培養(yǎng)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重要方法就是要啟發(fā)學生思維,讓學生學會“質(zhì)疑”,激起學生心中探索問題的波瀾。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語文教學沒有學生的自讀自悟,就談不上合作,所以教師必須給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讓他們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的同時,為合作探究學習打下基礎。
例如,在教學《一個小山村的故事》第一課時,我出示一幅山村美景圖后問:“誰能用一句話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小山村?”
生1:“這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p>
師:“你觀察能力真強。”
生2:“這是一個鳥語花香的小山村?!?
師:“你的想象力真豐富,老師特別喜歡你。”
生3:“這是一個綠樹成蔭的小山村。”
師:“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真會說,個個都很聰明,有信心學懂課文嗎?”
生(齊):“有!”
學生就是在獨立感悟和合作學習的探索過程中,加深理解,進行自主讀書,真正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每一次精彩的發(fā)言,每一個細小問題的解決都可能使學生在心理上產(chǎn)生成功感和自豪感;來自老師的每一句肯定的話語,每一個欣賞的表情,每一次贊揚的態(tài)度都會讓學生感到幸福和快樂。教師要利用這一特點,多給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多挖掘可以讓學生成功的點滴,讓學生感受成功,體驗來自成功的喜悅。因為,這種快樂和成功的情緒感受會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源泉,讓他更有勇氣去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四、養(yǎng)成習慣,是培養(yǎng)農(nóng)村孩子自學能力的法寶
無論學習什么知識,只有學生養(yǎng)成了自學習慣,在自學中學會自主提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提出問題,引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激烈爭論。只有這樣,他們的熱情才會被點燃,學習欲望才會更強烈。
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學生提出“課文作者是誰?他與魯迅有什么關系?”“魯迅寫文章時為什么要用筆名?”“魯迅是個怎樣的人?”等問題,通過課前預習研讀,促進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叉吸引,設疑答疑,我在教學《白鵝》一文時,這篇課文的肢體是白鵝高傲的性格與對我們一家人的貢獻,從而引出作者及讀者對這種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圍繞這一主題我選擇了《松鼠》《晴蜓》《夜鶯》等幾篇文章給學生課外閱讀,激發(fā)了學生關愛動物、熱愛生靈的情感,這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主題有了整體把握,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
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更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學生有了自學能力,就能夠獨立地獲取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且能夠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吳金城.試論小學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教學論壇,2013,(48).
[2]李淵鳳.如何讓小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語文[J].大江周刊:論壇,2013,(03).
[3]劉金芬.試論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J].中小學電教,2010,(11).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