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東
摘 要: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突然向國民黨所占據(jù)的金門、馬祖發(fā)起猛烈的炮擊。這一突然的舉動震驚了美國,也震驚了全世界,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視著,連蘇聯(lián)這個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都感到措手不及。伴隨著隆隆炮聲已經(jīng)消逝,緊張不安的臺灣海峽也趨于平和與寧靜,但是歷史上的這次驚天動地的舉動卻引發(fā)了后來人的種種疑問和思考,等待著歷史學(xué)者的研究與解決。
關(guān)鍵詞:炮擊金門;三和路線;華沙會談
中圖分類號:K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11-0052-03
1958年是不尋常的一年,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向金門、馬祖發(fā)起了炮擊。一時間東亞的局勢變得緊張不安,使人們感到撲朔迷離,匪夷所思,而且也為后來的歷史學(xué)者留下了種種疑問?制造金門、馬島危機的是誰?是中國共產(chǎn)黨還是國民黨?中國共產(chǎn)黨在炮擊金門前是否與蘇聯(lián)方面進行討論過,這次炮擊金門對中蘇兩國之間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怎樣的影響?美國對于這次突發(fā)事件又是如何處理的,是否要全面的干預(yù)中國共產(chǎn)黨這次“挑釁”?炮擊金門的原因何在,又為什么不立即解放金門、馬祖,甚至解放臺灣?這和毛澤東的好斗性格又有什么關(guān)系等等。這上面的諸多問題都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隨著一大批史料和回憶錄的涌現(xiàn),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但是史料之間的矛盾,各持一家的看法,使我們很難真正的去認識這些問題。那么,我們應(yīng)當如何去分析這次軍事行動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呢?在這里筆者就結(jié)合一些史料和論著對毛澤東發(fā)動對金門炮擊的原因進行簡單的分析探討。
一
金門諸島(含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位于福建省廈門市以東海域,西距廈門島1.8海里,東距臺灣高雄港160海里,總面積147.37平方公里,而馬祖則位于福建省閩江口,臺灣海峽正北端,馬祖列島北起東引鄉(xiāng)北岸,南到莒光鄉(xiāng)林拗嶼南岸,極東東引鄉(xiāng)世尾山東岸,極西為南竿鄉(xiāng)津沙村西岸,距離臺灣島114海里、離金門152海里、澎湖列島180海里與閩江口相距約54海里,離福建沿海約10多海里,列島的陸域面積為29.52平方公里,各島海岸線總長為133公里。其地質(zhì)條件上為花崗巖錐狀島嶼構(gòu)成,地勢起伏大且陡峭,北竿島的壁山標高294米,為馬祖列島第一高峰,南竿第一高峰是云臺山標高為248米,己列為臺灣小百岳之一,其地理位置十分獨特。1949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攻擊金門失利后,國民黨軍一直踞守金門迄今。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曾經(jīng)想一舉解放臺灣,但是由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缺乏海軍力量和不熟悉海洋作戰(zhàn)等不利條件以及天候、水文、潮汐等地理因素的影響,因而損失慘重。①臺灣作為國民黨的最后一個據(jù)點,毛澤東迫切地希望盡快的解放臺灣問題。在得到蘇聯(lián)的武器援助后,毛澤東立即把軍隊調(diào)到華南一帶,準備渡過海峽,解放臺灣。但就在這個時候,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了,以及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并且給予臺灣當局諸多的軍事援助,粗暴地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的步伐。于是,金門諸島和臺灣問題就這樣遺留了下來,直到今天還沒有很好的解決。
二
1954年,美國政府與臺灣當局簽訂了所謂的“共同防御條約”,把臺灣澎湖金門馬祖作為美國在西太平洋戰(zhàn)略鏈條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美國的支持和默許下,國民黨以金門馬祖等島嶼作為平臺,經(jīng)常性的進入內(nèi)地進行轟炸和偵查活動,給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中國大陸帶來了諸多不便,在一定情況下擾亂了正常的經(jīng)濟發(fā)展秩序和生產(chǎn)活動。為應(yīng)對國民黨這種無理狂妄的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在1950年初就對其進行了猛烈的炮擊,較為出名的是“九三”炮擊金門,其后又在1958年對金門馬島進行了炮擊。然而,這次炮擊卻得到了更多人們的關(guān)注,人們以為中美之間的戰(zhàn)爭不可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即將爆發(fā),美國的一些軍事領(lǐng)導(dǎo)者甚至主張用核武器對社會主義政權(quán)進行毀滅性的打擊。
毛澤東曾說過炮擊金門是一件大事。既然是大事,為什么人民解放軍會突然對國民黨所據(jù)守的金門進行猛烈地炮擊,說其突然,只是針對時間上而言,其實這一點兒也不突然,因為這個軍事行動是在毛澤東直接指揮下,長期策劃孕育而成的。為什么毛澤東會在世界趨于和緩的時候動武?難道是源于蔣介石在7月17日宣布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全線處于“緊急戒備狀態(tài)”導(dǎo)致的?還是炮擊金門既可以“支持阿拉伯人民的反帝斗爭,又打擊蔣介石集團在金門、馬祖一帶經(jīng)常騷擾我福建沿海的氣焰”,②于是,毛澤東主張給予金門一擊,滅其威風(fēng)助己志氣。艾森豪威爾在其回憶錄中也寫道“他(蔣介石)不顧我們軍方的忠告,許多個月來一直在增加金門和馬祖的守軍,讓他們向前移動,更加靠近大陸。1958年夏天,有十萬人,也就是他的地面部隊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駐在那兩個島群上?!雹鄯堑绱耍霸诿烙l(fā)動對阿拉伯各國的武裝干涉以后,蔣介石集團也起勁叫嚷要‘反攻大陸,并加強了以金門、馬祖為基地的對大陸的騷擾和破壞活動”。④從1950年到1954年這個期間,國民黨軍隊襲擊騷擾沿海地區(qū)41次,使用兵力達28000余人。根據(jù)下面的一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國民黨對金門島嶼的極大重視,自從“九三”炮擊金門后“至1957年底,金門設(shè)有防衛(wèi)部,轄6個步兵師和特種兵部隊共8.5萬余人,其中各種地面炮兵31個營又2個連,有7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380門?!雹輫顸h之所以對其重視,是因為他想把它建成反攻大陸的平臺,那時候蔣介石還十分熱衷于反攻大陸。這一點毛澤東不可能不知道,我們知道對于這次軍事沖突是中國方面先開炮的而非臺灣當局,毛澤東在炮擊之后也坦誠的說“是他——而不是蔣介石——導(dǎo)致了金門、馬島危機?!彼踔寥魺o其事的說“他的軍事行動‘只是打了幾炮”。⑥因而我們可以得知,最終造成東亞局勢緊張,臺海危機的主要原因在于毛澤東,而非蔣介石,這并不像以前所說臺海危機是國民黨軍隊挑釁造成的。但是,毛澤東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qū)痖T進行炮擊,難道僅僅是因為蔣介石在金門諸島上駐扎的軍隊不斷增多嗎?
毛澤東對這次行動已醞釀已久,炮轟金門的這次計劃是在1958年8月17日-30日的北戴河會議期間決定的。在可見的資料中,最早的是在1958年7月14日提出的,也就是說,提出的時間是在中東地區(qū)伊拉克發(fā)生政變的同一天提出來的,似乎中國炮擊金門的確是為了聲援中東。⑦這一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時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qū)政治委員的葉飛認為“毛主席選擇這個時機大規(guī)模炮擊金門?!耙皇蔷媸Y介石,二是同美帝國主義進行較量,把美國的注意力吸引到遠東來,以調(diào)動當時正在侵略中東的美國第六艦隊,支援中東人民的斗爭”,⑧吳冷西也認為“炮擊金門、馬祖的主要目的是警告國民黨反動派,使它不敢放肆地在沿海騷擾。在一定程度上,炮轟金馬,說不定可以分散美國在中東的軍事行動的注意力,對“阿拉伯人民的斗爭可能有所幫助?!雹岬歉鶕?jù)上面的一些材料就認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是為了支援中東是不可靠的。首先,沈志華教授就對其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從決策時間上看,支援中東恐怕只是一個說辭,否則就不會在7月下旬中東危機最緊張的時刻放棄行動。而一個月后再次決定實施炮擊時,中東事件已經(jīng)接近尾聲了”,⑩其次,我們得知早在1958年2月,中國政府外交部就三次發(fā)表聲明要求美國重新派出大使級別的代表與中國方面進行談判,最后甚至于6月30日發(fā)出了聲明說,限美國在15日內(nèi)對中方給予答復(fù),否則后果自負,這種后果就是1958年的炮擊金門。而且,有史料顯示早在7月14日以前,就存在著中國方面將要對蔣介石軍隊進行一場報復(fù)性地打擊的說法,{11}在3月5日彭德懷寫信給毛澤東就對“我空軍進駐閩粵問題”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并且“準備在必要時轟炸金門、馬祖”。{12}因而我們推斷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的根本原因不是為了聲援中東人民的反帝運動,這正如吳冷西所言,支持阿拉伯人只是附帶的目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講,炮擊金門的想法形成較早,不管中東的事件有沒有發(fā)生,中國人民解放軍都會炮擊金門的。而中東的政局的變化為炮擊金門提供了一個更為“悅耳”的、正義的借口。如果說僅為聲援中東人民的反帝運動而發(fā)動對金門的炮擊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炮擊金門的主要原因不是為了支援中東反帝運動,這只是“一箭多雕”中的一只不那么重要的“雕”。于是有人提出了一種新的觀點,認為中國炮擊金門是為了迫使美國重新開啟一輪中美雙方談判的砝碼。楊奎松教授在其書上提出了這個觀點,他說“毛澤東堅持要把美國逼回到談判桌上前”,{13}重新解決中美之間的問題。美國人的確不想因為臺灣這幾個島嶼與中國發(fā)生全面的沖突(但不是說美國愿意國民黨把金門馬祖讓給大陸,只是希望避免用武力的方式來解決爭端),再加上赫魯曉夫在1958年9月7日給艾森豪威爾的信中警告美國不要對中國進行不顧后果的軍事干涉。因而毛澤東在9月10日寫給胡志明的信中更加肯定地說“美國人怕打仗,就目前說,很少可能大打起來”。{14}后面所發(fā)生的事的確如毛澤東所預(yù)料,“美國一方面為保衛(wèi)金門做出備戰(zhàn)部署,一方面也要在這個議題上展現(xiàn)有意愿‘修好、談判?!眥15}艾森豪威爾主動地提出要恢復(fù)大使級別的會議,“9月6日,我獲悉赤色中國的總理周恩來剛剛通過廣播說中國人接受我們7月28日的建議,重新開始共產(chǎn)黨中國大使與我們大使雅各布·D·比姆之間在波蘭華沙的大使級會談。這些會談在進行了三年之久以后,已于6月30日停頓”。{16}可是,美國在7月28日就已經(jīng)提出和談的信號了,為什么中國直到9月6日才同意并發(fā)表講話,炮擊金門卻是8月23日,比美國提出和談信號還早近一個月??梢钥闯?,中國無須用炮火的威脅就可以和美國進行會談,為什么中國還要對金門進行炮轟呢?關(guān)于這個問題,一些研究學(xué)者提出了他們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因為美國答應(yīng)和談是在中國6月30日提出15天內(nèi)恢復(fù)談判的通牒以后的12天才提出來的,也就是說美方“又拖了12天才指派其駐波蘭大使比姆為代表。既然美方拖延答復(fù),我方來而不往非禮也。因而可以看出,中國如果不礙于面子,也不一定非要動武不可的,{17}但是,1958年的炮擊金門的確導(dǎo)致美國進一步地提出和談要求。終于在9月6日,美國國務(wù)院宣布歡迎中國關(guān)于恢復(fù)大使級會談建議的聲明?!叭绻泄铂F(xiàn)在愿意響應(yīng),美國歡迎這個決定。美國駐華沙大使隨時準備立即同中共駐在那里的大使會晤”。當然,筆者也比較贊同這種看法,即炮擊金門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開啟新一輪的談判,以使國民黨在沿海島嶼減少軍隊的駐扎。
另一種說法是中國炮擊金門是為了與國內(nèi)的大躍進相呼應(yīng),他們認為可通過新一輪的華沙和談迫使國民黨軍隊從金門、馬島撤退,從而可以鼓舞民心。毛澤東一向重視人們的精神意識,他認為帝國主義制造的緊張局勢有利于刺激世界人民覺醒,爭取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我們要學(xué)會用分析的方法,看到事情有兩面性,看到緊張局勢固然是壞事,但可以使人們覺醒,下決心同帝國主義斗爭,這是好事?!斑@樣看問題,我們就可以在思想上獲得解放,不致于老是覺得包袱沉重”。{18}
筆者認為炮擊金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毛澤東想通過這種行為表示對蘇聯(lián)赫魯曉夫著重強調(diào)和平局面的直接否定,進一步地對赫魯曉夫1956年提出的“三和路線”的否定。毛澤東對赫魯曉夫的不滿集中體現(xiàn)在炮擊金門前的“共同艦事件”和蘇共二十大對斯大林的處理方式上。在1956年2月14日-25日,蘇共舉行了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會上赫魯曉夫做了總報告,表示“由于形勢的發(fā)展,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形式將會越來越多樣化,某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有可能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在議會中取得穩(wěn)定的多數(shù),使議會成為代表人民意志的工具,這就說無產(chǎn)階級可以不通過暴力革命的道路取得政權(quán)”。{19}這種關(guān)于“可以不通過暴力手段進入社會主義”的說法引起了毛澤東的強烈反對,因為否定用暴力手段奪取政權(quán)的方式就是否定毛澤東引以為豪的革命道路,就是否定了毛澤東思想中關(guān)于革命的論述,在毛澤東看來革命的理論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中是最為重要的,也是最基礎(chǔ)的。因此毛澤東在不同場合中多次表示了對赫魯曉夫“三和路線”特別是對“和平過渡”的極大不滿。{20}
三
在探討關(guān)于炮擊金門的原因時,較少人能涉及到毛澤東與赫魯曉夫之間的關(guān)系問題。筆者認為毛澤東炮擊金門是毛澤東對赫魯曉夫表示不滿的具體行動。施拉姆在《毛澤東傳》中也寫道,1958年7月28號赫魯曉夫建議召開有英、美、印、法和蘇聯(lián)參加的高級會議以解決中東危機??墒侨旌螅蒸敃苑蚓兔孛茉L華,并收回了關(guān)于召開最高級會議的提議,“這次冒險的轉(zhuǎn)變很顯然是受到了來自毛澤東的壓力,他反對和那些仍然支持臺灣的另一個中國政府的‘美帝國主義者去打交道。為了斬釘截鐵地表明他的這種看法,毛在1958年8月底開始炮轟沿海島嶼?!眥21}可是如果根據(jù)《赫魯曉夫回憶錄續(xù)集——最后的遺言》中的內(nèi)容,我們會得出結(jié)論是赫魯曉夫是支持中國的這個軍事行動,盡管他并不知道中國將在什么時候進行。赫魯曉夫回憶道“我們以為他們打算采取決定性行動來消滅蔣介石,因此他們提出的那些東西(大炮飛機等),我們都給了他們。我們沒有做出任何舉動去約束中國的同志,因為我們認為他們要統(tǒng)一全中國這是絕對正確的”“我們完全贊成毛澤東解放這兩個島嶼,消滅蔣介石向大陸進犯的潛在跳板”。{22}其實,上面的回憶是不符合事實的,是為自己過去的行為進行辯護。我們知道赫魯曉夫在得知中國炮擊金門這事件后是十分著急的,惱怒的,因為他不想為中國的軍事行動而卷入有美國參與的戰(zhàn)爭,事實正是這樣,以至于事后赫魯曉夫一直譴責毛澤東在炮擊金門前沒有和他商量好。可以得知,赫魯曉夫不贊成中國在1958年對蔣介石駐守的金門進行攻擊,可是倔強的毛澤東則反其道而行之,這不得不使這位性格魯莽的赫魯曉夫惱火。的確,毛澤東對赫魯曉夫的不滿對以后中蘇關(guān)系帶來了深遠影響。在炮擊金門后的一年后,也就是1959年9月,赫魯曉夫和美國進行了戴維營會議后,赫魯曉夫與毛澤東進行了會面,“赫魯曉夫提醒毛澤東處理臺灣問題要謹慎,不可莽撞。“這類勸說反而使毛澤東不悅,證實他原本的疑心蘇聯(lián)即使沒跟美國串謀搞‘兩個中國,至少是默許美國放手推動‘兩個中國?!眥23}因而可以看出,毛澤東與赫魯曉夫的關(guān)系對1958年炮擊金門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但是這卻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四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毛澤東之所以發(fā)動對金門馬島的炮擊主要是為了把美國逼上談判桌上來,而此時美國支持下的國民黨當局又十分猖獗,與此同時中東人民正發(fā)起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因而又以“支持阿拉伯人民反帝斗爭”為旗號,可以說是一箭多雕。當然,在這場斗爭中,的確也夾雜了毛澤東的詩人浪漫主義情懷、好斗性格以及對赫魯曉夫的不滿的因素。因此,作為歷史的傳承者,我們要辯證的看待歷史,使歷史能夠真實的得以流傳給子孫后代。
參考文獻:
①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347.
②{18}吳冷西.憶毛澤東.網(wǎng)絡(luò)電子版.34,35.
③{16}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回憶錄——白宮歲月(下):締造和平(1956-1961年)[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329,336.
④中國外交史——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1979).104.
⑤炮擊金門(上).福建史志·軍事志[M].2003.15.
⑥羅斯·特里爾.毛澤東傳[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2009.345.
⑦吳冷西.憶毛澤東.網(wǎng)絡(luò)電子版,34.以及很多當事人的回憶,如《彭德清將軍回憶海軍炮擊金門》.
⑧葉飛.執(zhí)政大較量,萬炮轟金門.
⑨吳冷西.十年論戰(zhàn):1956-1966年中蘇關(guān)系回憶錄[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175.
⑩沈志華.炮擊金門:蘇聯(lián)的應(yīng)對與中蘇分歧[J].歷史教學(xué)問題,2010(1):4~21.
{11}彭德清將軍回憶海軍炮擊金門[J].海防視角,37.
{12}彭德懷年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74.
{13}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京: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488.
{14}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413.
{15}{23}陶涵.蔣經(jīng)國傳[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263,261-262.
{17}李春玲.《揭秘中美華沙會議:金門炮戰(zhàn)后恢復(fù)的大使級會談》一文,摘自《黨史月刊》.
{19}沈志華,于沛,等.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九十三年——1989年至1991年蘇共歷史大事實錄[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 479.
{20}這個觀點可以參見沈志華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史:思考與選擇(下)》第734頁和楊奎松的《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603-613頁.
{21}施拉姆.毛澤東傳[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5.295-296.
{22}赫魯曉夫回憶錄續(xù)集——最后的遺言[M].上海:東方出版社,1988.403.(責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