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其琛+穆煒煒
摘要:針對高職學院非計算機專業(yè)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的現(xiàn)狀,從培養(yǎng)學生興趣、教學方式的轉變、實踐任務的分層和考核形式的轉變等方面對該課程的進行了“教學做考”一體化教學的探討。
關鍵詞:非計算機專業(yè); 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26-0142-02
職業(yè)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技能型、應用型人才,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C語言程序設計是程序設計基礎課程,更在高職高專電子信息類各專業(yè)中普遍開設,旨在培養(yǎng)高職學生計算機編程基本思想、編程基本技能及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廣大非計算機專業(yè)如自動控制類、電子類的學生而言,學習該門課程有助于更好地利用計算機來解決本專業(yè)領域內的問題。
1 非計算機專業(yè)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現(xiàn)狀
以我院為例,該門課程的總學時80,課程的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一是入門和基礎知識,如數(shù)據(jù)類型、運算符和表達式、輸入/輸出函數(shù);二是實戰(zhàn)部分結構化程序設計方法,如順序結構、選擇結構、循環(huán)結構和模塊化程序設計中函數(shù)的使用;三是特殊的數(shù)據(jù)類型,如數(shù)組、指針、結構體和共用體。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課程內容的安排,但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以下問題:
1.1課程的重視度不夠
C語言程序設計對于非計算機專業(yè)來說,其重視程度遠遠不及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同學。一方面,很多同學認為該門課程沒有直接和所學專業(yè)掛鉤,相關性不大。另一方面一些同學基礎較薄弱,一接觸到程序設計中的代碼就產生抵觸情緒,更談不上理解算法和程序設計的思路。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1.2實踐環(huán)節(jié)不足
由于課程內容較多,而實際的教學中課時又被壓縮,教師往往關注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的內容,卻忽略了學生實踐和動手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存在教師講的多,學生做得少,思考得少的問題。 再加上班級人數(shù)眾多,經常有一位教師同時輔導兩個班級的情況出現(xiàn),教師很難兼顧所有的學生,存在對學生輔導缺失的情況。
1.3 邏輯思維培養(yǎng)不足
大部分同學初學C語言時,會覺得語法很多,一不小心就會出現(xiàn)錯誤。于是自然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語法的細節(jié)上,甚至會死記硬背程序,卻忽視了程序的邏輯和設計的基本思路。
1.4 考核方式單一
對于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C語言課程學習情況的考核常見為筆試試卷的形式,試題往往比較集中于語法、基礎知識的考核,而對于實際動手能力的考核和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的考核往往不夠,這對學生的學習也會產生一定的導向性。
2 “教學做考”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改進
針對上述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C語言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模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2.1從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出發(fā)
C語言對大部分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同學語法繁瑣,界面枯燥,采用“做中學”、“用中學”、“先會后懂”的教學模式,從一個實例出發(fā),讓學生學會如何做,然后再講解這樣做的原理。這樣更能激發(fā)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正所謂“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
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先理論后實踐的方式,教師要認真組織內容、精心設計案例,特別是選擇一些C語言趣味編程案例和實用價值高的案例,力求淺顯易懂、講夠理論、注重實踐。可以把教學的案例進行分解,教師邊講學生邊做,讓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過程中導入知識點,如此和操作演練相結合,從而降低了C語言的門檻,使學生容易上手。
2.2 豐富“教與學”的方式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采用純板書式,或是在多媒體教室中上完理論課程,然后安排學生進行少量的上機實踐。許多學生聽了便忘,上機時無從下手。這樣的教與學是單向的,越來越不符合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趨勢,也達不到教學的效果。從現(xiàn)代的教學觀而言,教師不僅應該關注進行易于學生理解的教學,而且,更應該實施學生自身創(chuàng)設學習的教學。
首先,C語言的教學全部在理實一體化機房進行,教師通過電子教室對學生進行教學的管理,如分組、提交作業(yè)、師生演示等,這是豐富教學模式的基礎。第二,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此教師將各環(huán)節(jié)教學內容進行重構,片段化教學的內容。如在介紹輸入\輸出函數(shù)時,分解為字符輸出函數(shù)putchar(),格式輸出函數(shù)printf(),字符輸入函數(shù)getchar(),格式輸入函數(shù)scanf(),四個獨立的知識點。分別提供質量較高的視頻課程,便與學生展靈活度較高的自學。第三,除了教師對難點問題的集體講解,更應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例如,在課內安排一定的自學時間,分組學習以上四個函數(shù)的基本知識,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講解,教師則進行難點問題的解答和總結,這樣有助于增加生生和師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的氣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對學生自學內容的選擇,不建議選擇相對于學生知識水平過難的知識點,這樣反而不利于課堂的順利開展。
2.3實踐任務的分層
和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一樣,每位學生對C語言學習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有高低之分,雖然是非計算機專業(yè),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接觸計算機時間較早,甚至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編程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留心觀察,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鎖定學生的學習層次,分配不同的實驗任務。具體的辦法是分配相宜和可選擇的實踐任務??梢园措y易程度發(fā)布多個學習任務,對實踐能力較弱的學生分配較容易的,必須完成的基本實踐任務,而對于相對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分配提高級任務。為了不挫傷學生的自信心,為每個任務分配不同的分值和時間,采用類似鼓勵闖關而不是強制的方式提高學生動手編程的積極性。這樣便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保證了學習任務的飽滿,同時也兼顧到小部分編程能力高的同學。
2.4考核形式的多元化
對學習效果的評價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總結性與過程性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小組互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首先,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出了筆試成績之外,還有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式以及取得進步大小的考慮,不唯分數(shù)論。第二,將C語言學習的內容進行分解后,教師應對每一個學習單元的學習情況進行階段性的考核,學生自然會關注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到了期末展開突擊學習或是臨時抱佛腳。第三,傳統(tǒng)的考核是教師主導的,學生是被考核的對象,而在小組為單位的學習中對學生開展組內自評和組間互評,教師則進行點評和總結。實踐表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更加的公平合理,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的關注度和學習的熱情。
3 總結
從高等職業(yè)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的特點,結合我院非計算機專業(y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秉承教、學、做、考一體化的原則,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從組織教學內容、案例的設計、授課的方式、實踐任務的分層和多元考核等方面入手,對C語言課程的教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 鄭富蘭,史春秀. 以實踐為中心的C程序設計教學[J]. 計算機教育,2013(8): 93.
[2] 王遠鵬, 蘇虹.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C語言教學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 2011(2): 15.
[3] 魏妮妮. 非計算機專業(yè)程序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電子制作,2013(22):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