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芝
養(yǎng)育一個孩子的過程,就是自我修行的過程。孩子的純凈,映照出我們的污濁。孩子的真誠,映照出我們的世故。
最近,先生在微信上陸續(xù)加入了小學同學、初中同學的群,一大幫即將邁入中年的男生,開始大肆回憶少年和童年時期的斑斑劣跡,比如,把深度近視的老師的眼鏡藏起來嘲笑他的囧態(tài);自習課無聊地把一根蠟燭燃盡后,再重新捏成一根稍短一點的蠟燭;把小說包上語文課本的書皮在課堂上看得津津有味;不做作業(yè)被老師叫到辦公室罰站回來還傳播八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一幫老男孩聊起往事,全然沒有羞愧和內疚,只是覺得有趣,邊聊邊忍不住大笑。
且慢,如果這些事情不是年少時的回憶,而是眼下你的孩子在學校里做的事情,你會有怎樣的反應?我打賭,大多數(shù)家長會大發(fā)雷霆,即使是“溫和型”家長,也會反復嘮叨、教育,激進點的估計就上“全武行”了!對比之下,我們作為父母的小小虛偽就暴露了,不是嗎?只是時間為這些劣跡都蒙上一層粉色的溫情的輕紗。
我不是鼓勵對孩子不當行為的縱容,而是覺得我們是不是應該將心比心,給孩子更平等的理解和支持?既然未來這些“劣跡”會成為孩子們長大后付之一笑的談資,此刻我們?yōu)槭裁床荒鼙憩F(xiàn)得更平靜更淡定一些?我們只需要溫和而堅定地告訴他,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么樣的。如果你不介意,你也可以告訴他,類似的事情父母小時候也曾經(jīng)做過一次,但后來發(fā)現(xiàn)在同樣的情形下有更好的應對方式,你就再也沒有這樣做過……這樣的分享和指導,是不是比打罵或嘮叨更有成效、也更真誠?
再說一點我們很容易暴露我們的“虛偽”的,就是“比較”。當孩子說“我的同學有這個玩具、那個品牌的運動鞋,我也想要”時,我們往往很不耐煩,回一句:“你是你,別人是別人,為什么一定要和別人比?!”而同時,孩子最厭煩我們說的話是:“你看你們班的誰誰,每次都考前三名,你怎么就不能跟人家學學?隔壁的誰誰鋼琴都6級了,你看你4級都還沒考過,你都是怎么練的?”看出問題了嗎?其實是我們自己在不斷地、有意無意地給孩子灌輸“比較”的概念!怎么能反過來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孩子呢?
家長完全不比較、不動用“榜樣的力量”是做不到的,讓孩子完全抗拒來自同齡孩子的“同輩壓力”也是不現(xiàn)實的。我們能做的是,充分尊重孩子的獨特性,肯定孩子的優(yōu)點,以尊重和幫助而不是責備的心態(tài)指出孩子的不足,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和獨立判斷。這樣,即使在某方面與別人相比不夠好,孩子仍然知道自己有優(yōu)點而不至于自卑氣餒;即使在面對同輩壓力時,孩子也能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作出自己的取舍而不是盲從。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我們自己不斷反省,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