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
摘要:語際詞匯的研究,在幫助學習者習得第二語言詞匯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同義詞受到了中英詞匯學家和語義學家的高度重視。他們以現代語義學的相關理論為指導,對中英同義詞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對我們學習中英同義詞起到很大的指導作用。本文從英漢同義詞的定義、來源樣式、類型三方面入手,深入探討英漢同義詞異同,希望能對語言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同義詞;委婉語;搭配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5-0205-02
一、同義詞的定義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定義同義詞為:“Synonym is a word or phrase with the same meaning as another in the same language,though perhaps with a different style,grammar or technical use.”牛津詞典認為同義詞是指在同一門語言當中,一個詞語或短語與另一個具有相同的意義,但在風格、語法和使用上可能存在差異?,F今這一定義在語言學界普遍接受和認可?!冬F代漢語詞典》對漢語的同義詞定義為意義相同、相近的詞。以上兩種對同義詞的定語基本上明確了同義詞的性質,大致確定了判斷同義詞的標準。
二、同義詞的來源及樣式
1.英漢語同義詞的來源。英語詞匯來源多樣,有相當數量的同義詞源于其歷史原因,總體來說,英語的詞匯主要來自盎格魯撒克遜語、法語和拉丁語?,F代英語中大部分的詞匯都來自盎格魯撒克遜語,少量的詞匯沿用法語和拉丁語。與英語相比,漢語同義詞的來源明顯不同。古漢語的同義詞部分是多部族語言融合的結果,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漢族以外的民族所帶來的外來語。認為近代漢語里的同義詞增多基本上是自創(chuàng)的結果,就是用意義相近的單字(很多是現代漢語不能用的)組成雙音詞。顯然英語同義詞的豐富主要靠外來語,它的構成是開放式的,而漢語同義詞的增多主要靠漢語自身,其構成是封閉式的。
2.英漢語同義詞的樣式分析。
(1)成對同義詞。一個英國本族語和一個外來詞構成的同義詞在現代英語里數量很多,如:①bodily—corporeal;hide—conceal;help—aid。這些本族語詞大多比外來詞更加通俗樸實﹑親切常用,如:②dale—valley;deed—action;foe—enemy.漢語里也有成對同義詞,但數量少,其語義色彩上的差別不及英語顯著。英語這類詞中的外來詞主要源于拉丁﹑希臘和法語,涉及日常生活各個領域。從現代漢語里所接受的外來詞來看,絕大多數都是名詞,其他類別幾乎沒有。而現代漢語就接受的外來詞來看,絕大部分是名詞,其他類別的詞幾乎沒有。所接受的音譯外來詞例如“德謨克拉西”(Democracy),“印貼利根追亞”(intellectual),“維他命”(vitamin),幾乎都被意譯的詞語取代。這也是漢語中這類詞語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2)委婉詞的應用。委婉詞本身屬于一種修辭格,用于傳遞一種禮貌和文雅。委婉詞在中英語言中也有不少,也是構成同義詞的一種方式。如:把old people(老年人)說成senior citizen(高級公民);把dustman(清潔工)說成garbologist(垃圾學專家)。漢語中關于“死”的委婉語有多種說法:佛家之死稱“圓寂”或“坐化”,百姓為“千古”或“作古”,老年為“壽終”,少年為“夭折”,中年為“早逝”,倩女為“香消玉損”。
(3)古語的沿用。由于古代中英文中存在一些詞匯表示的是常見的事物、現象或概念,所以這些事物、現象或概念現今常有兩個以上的對應詞匯來表達。古語沿用也是構成英漢語同義詞的主要方式。如:①thou—you,art—are,hath—has,whilst—while,be it—whether.②黎明—天亮,若干—多少,何等—多么。
(4)新詞的創(chuàng)造。由于社會生產和科技的不斷發(fā)展,許多專業(yè)術語和新詞不斷被創(chuàng)造出來。例如英語里:a:road rage(路怒:常指司機表現出的暴力行為)b:home sourcing(家包:時尚流行的雇傭方式)c:car-pooling(拼車族:指的是達到同一目的地的人公用一輛車,低碳環(huán)保)漢語里有:頂(同意),宅女(常不出門的女性)。
(5)多詞一組的同義詞。由英語本族語詞﹑法語詞和拉丁或希臘語詞構成。其中本族語比較的質樸和常用,而拉丁語或希臘語有比較濃厚的書面語色彩,法語詞大多介于兩者之間。如:ask—inquire—interrogate;fire—flame—conflagration.漢語中多詞一組的同義詞與英語不同。漢語此類同義詞全是由本族語詞構成的。
三、英漢同義詞的類型
英語同義詞就類型來劃分,通常劃分為完全同義詞和相對同義詞;而漢語同義詞的劃分
目前在語言學界還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但大部分將同義詞劃分為等義詞和同義詞。
1.完全同義詞。英語的這類同義詞只存在于專業(yè)術語中,普通詞語中很少見。例如:word-building—word-formation(構詞法)。
Computer Science—Computing Science(計算機科學)漢語中的等義詞中還有些意義相同,但在感情、語體和形象色彩卻不同。如:西紅柿—番茄,爸爸—父親,紅薯—芍。漢語中還有一類詞是從外來語中引用過來的。例如:電子郵件—伊妹兒(e-mail);電視訪談—脫口秀(talk-show)。
2.相對同義詞。英語中相對同義詞非常多。但雖然在指代概念上是同一的,在許多方面仍存在細微差別。漢語中的相對同義詞雖不及英語的廣泛,但與英語的相對同義詞非常相似。
(1)語義輕重的不同。英語這類同義詞有相同的外延意義,但語義的輕重程度不同,比如:stop/pause(停止),job/career/cause(職業(yè))等,詞的著重點都不同。漢語的同義詞在詞義方面不僅注意區(qū)分詞義的輕重,例如喜愛與酷愛的程度差異,而且還從范圍大小等方面對詞匯進行區(qū)分。
(2)感情色彩不同。色彩特征即詞所具有色彩語義的表征。色彩意義可以分為形象、感情、時代、風格、外來、民族、地方色彩等小類。其中感情、語體風格等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方面。英語中有許多外延意義相同,而感情色彩不同的同義詞,如: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側重獨立);egoism個人主義(側重自私自利);community公眾;mob烏合之眾。漢語也有類似情況,如:老頭兒:年老的男子。(親熱意)老大爺:年老的男子。(尊敬意)
(3)語體意義不同。語言表達在不同場合有正式與非正式語體之分。書面語的正式度較高;非正式語體常用于私人交際的場合,常出現在口語交際中。英語中正式語體句長而復雜,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大多來自于法語或拉丁語。主要是因為過去在英國,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士幾乎都講法語和拉丁語,而普通平民主要講的是盎格魯撒克遜語。如:commence—begin,terminate—end,mansion—house,在漢語中有“想—思忖;清早—拂曉;擱—安放”。但總體而言,漢語的語體意義沒英語豐富與具體。
(4)位置分布不同。英語中有些同義詞的含義跟詞性均相同,但在句子中的分布位置不同,如:asleep/sleeping:too/also。這種類型是英語特有的一種類型,漢語沒有。此外,漢語還從詞性和句法功能方面辨析同義詞。有些同義詞意義基本相同,但詞性和句法功能不同。英語同義詞不用從詞性和句法功能等方面分析,因為英語不像漢語有那么多的兼類詞,英語的句法功能類別非常清楚,所以英語同義詞基本上都是按照詞類來劃分的。
(5)語義域不同。同義詞的不完全等同還受到語義域的制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一個詞的含義嵌入另一詞語中;第二,詞語處于上下義的關系;第三,詞語之間存在交叉關系。
綜上比較,同義詞同中有異。正是這種差異性限制了同義詞的使用。掌握好同義詞的相似相異性對翻譯質量的好壞帶來直接的影響。同時在二語習得領域,通過對語言相似相異性的了解,能夠減少語言的負遷移效應,促進語言習得。本文通過對英漢的同義詞的比較與研究,發(fā)現語言間的共性及其細微的差別,有助于學習者更好地學習語言,增強語言的靈活性與精密性。在教學中,教學工作者也能夠將英漢同義詞的相關知識應用到教學當中,提高教學效果與效率。由于時間關系,本論文沒有進行進一步的實證研究,希望在以后的進一步研究中彌補這一空缺。
參考文獻:
[1]A.S.Hornby,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2000.
[2]呂叔湘.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3]沐莘.試談英漢同義詞的比較[C]//楊自儉,李瑞華.英漢對比研究論文集.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321-333.
[4]侯天真.英語同義詞語體意義探究[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116-120.
[5]譚文芬.英漢委婉語對比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5,(4):93-95.
[6]張博.同義詞、近義詞、易混淆詞:從漢語到中介語的視角轉移[J].世界漢語教學,2007,(3):98-107.
[7]李彥潔,盧海濱.外來詞引進中的漢語同義詞[J].廣西社會科學,2005,(2):149-150.
[8]張立玉.英漢同義詞對比分析[J].軍事經濟學院學報,2003,(3):65-67.
[9]曲娟.同義詞的色彩特征而語義功能特征[J].語言文字學術研究,2006,(3):41-42.
[10]ZENG Xian-mo.Seman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textual synonyms[J].USA:US-China Education Review,2007,(4):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