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祿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7)
“Seminar”直譯通常為“研討會”或“討論會”,Seminar教學法則是取其研究式討論之意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進行討論的一種授課方式,其核心是充分挖掘課程參與主體(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的教學和學習潛能,最大限度地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認識和互動,從而深化對某一主題的認識,真正達到“學有所獲、教學相長、日學日進”的教育目的[1]。本研究為了整體提高護理本科教學質量和水平,引入了Seminar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隨機選取我校2010級護理學本科兩個班的112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按班級分為試驗組(57名)和對照組(55名)。試驗組男生3名,女生54名,平均年齡21.2歲;對照組男生2名,女生53名,平均年齡21.3歲。兩班性別、年齡及前期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個班均由同一教師授課。
對照組采用以教師、課堂、課本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按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逐步將課程原理和基本理論傳授給學生。試驗組采用Seminar教學模式進行教學:①教學準備。學生分為8個小組,并落實學生的任務分工(如制作幻燈片或準備發(fā)言稿等),教師提前1-2周將教學內容提綱布置給學生,并確定討論課的主題和時間,學生在業(yè)余時間查閱文獻、收集資料、制作幻燈片,在此過程中若有疑問,學生也可通過網絡平臺與教師交流。②Seminar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過程。由任課教師擔任主持人,首先介紹發(fā)言同學,教師簡單講述本次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隨后小組發(fā)言同學根據在準備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圍繞內容主題以幻燈片的形式進行闡述,小組其他成員可以補充;然后教師或其他小組同學向發(fā)言同學提問,同時闡述自己的觀點,如是相對立的觀點,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討論;最后教師對本次課進行點評和總結,并對本次課的重點難點作簡要陳述,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提出建議。
學期結束后,統(tǒng)一命題分別對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理論考試及病案分析等實踐技能考試,并采用自制的教學效果問卷調查表以不記名、當場回收的方式進行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12份,回收率100%。然后對兩組的理論成績、實踐技能、問卷調查結果分別進行對比分析,以檢測教學效果。
將數據輸入SPSS14.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分析,根據數據類型分別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學生理論與實踐技能考試成績比較(χ±s)
表2 兩組學生問卷調查各項結果比較[n(%)4]
Seminar最初創(chuàng)立于德國柏林大學,之后由歐洲引入美國,其主旨是大學高年級學生、研究生在專家的指導下,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Seminar被認為是西方教育的精華,是目前歐美大學的一種主流教學方式[2],它與傳統(tǒng)授課模式的區(qū)別在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更直接、更自由,能開闊雙方的思路,激發(fā)想象力,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但目前在我國大學教育中占主流和核心地位的仍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傳統(tǒng)授課模式[3]。盡管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一流重點大學引入了Seminar教學模式[4],但對 Seminar教學模式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研究生教育和臨床實習階段,對本科教育的研究較少。
Seminar教學模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在課前必須積極主動地去查文獻資料、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真正使學生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試驗組85.96%學生提高了學習興趣,75.44%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鍛煉,兩者都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Seminar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Seminar教學模式讓師生間建立合作、開放、平等的密切關系。在課堂討論中,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討論,讓教師有了更多的機會了解學生,從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時每位學生均有相同的發(fā)言機會,在發(fā)言中學生積極思考,組織恰當的語言,大膽提問,表達自己的見解,充分展示自我。本研究顯示,試驗組學生團結合作、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Seminar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團結合作精神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的提高。
在Seminar教學實施過程中,課前教師必須精心設計研討主題,指導學生準備,課中還要有良好的組織、協調才能,這需要教師具有多方面的知識,促進教師的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試驗組87.72%的學生對Seminar教學模式和教學效果感到滿意,與對照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學生的理論成績和實踐技能成績與對照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Seminar教學模式能促進護理本科教學目標的實現,提高教學質量,即Seminar教學不僅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全面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思維、人際溝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從而有利于能力型應用型護理人才的培養(yǎng)。
[1] 崔艷秋.“Seminar”教學法在醫(yī)學高職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1,19(4):756 -758.
[2] 馬啟民.“Seminar”教學范式的結構、功能、特征及其對中國大學文科教學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3(2):20-23.
[3] 李蓓.本科Seminar課程教學的綜合分析[J].教育與現代化,2003(4):35~39.
[4] 陳兵,等.美國大學Seminar教學范式的特點及其啟示[J].學術論壇,2009,12(8):193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