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杰民
摘要:從遷移理論的視角對比分析了英語直線式思維模式和漢語螺旋式思維模式及其形成的社會文化因素,探討了英語逆潮式語篇模式和漢語高潮式語篇模式,實例分析了英語直線式思維模式的英語作文和漢語螺旋式思維模式的英語作文,并提出了教學建議,以培養(yǎng)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克服他們英語寫作中的這種漢語語篇思維模式的遷移影響。
關鍵詞:英語寫作;英語語篇思維模式;漢語語篇思維模式;遷移:跨文化意識
中圖分類號:H319.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11013604
引言
英語寫作作為一種書面形式的輸出性技能,客觀地反映了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和英語語篇組織能力。中國學生英語寫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漢語式思維現象,表現在其作文的詞、句、篇上都帶有漢語的氣息。究其原因,這是漢語思維模式和漢語語篇結構模式在英語寫作中遷移的結果。本文從英漢對比語篇修辭的視角出發(fā),對比分析英語語篇思維模式和漢語語篇思維模式及其產生的社會文化因素,并實例分析中國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在語篇方面出現的漢語式語篇思維的問題,并提出克服學生漢語語篇思維的影響和培養(yǎng)學生英語語篇思維能力的教學建議。
一、遷移的概念和理論基礎
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母語被稱為第一語言,學習語(目標語)被稱為第二語言。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第一語言知識會對第二語言的學習產生影響,這種影響被稱為第二語言習得中的第一語言遷移現象。遷移這一概念來源于行為主義心理學。在行為主義心理學中,遷移指的是人們以前學習過的舊知識在后來的新知識學習中產生影響的心理過程。1953年Weinreich在《語言的聯系》這本書中討論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關系時提出了一個概念——干擾。因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由于對第一語言比對第二語言更為敏感,第二語言學習者所學的第二語言中無疑就會留下第一語言影響的痕跡,因此Weinreich把干擾定義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學到的語言是既不同于第一語言又不同于第二語言的一種語言變體,干擾可以發(fā)生在這種語言變體的各個層次上[1]。1957年Lado在《跨文化語言學》這本著作中,采用比較描述的方法,從音位、語法、書寫體系和文化層次上,對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進行比較分析。這一分析方法被稱為對比分析。對比分析基于的基本假設是語言遷移。Lado認為:在第二語言的習得中,第二語言學習者由于受第一語言的影響,往往傾向于將第一語言的語言形式、語言意義和與第一語言相聯系的文化遷移到他們所學的第二語言中[2]。語言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當第一語言規(guī)則和第二語言規(guī)則相同時,往往出現正遷移,此時的遷移是積極的,它能促進新知識的學習;而當第一語言規(guī)則與第二語言規(guī)則不同時,就會出現負遷移,此時的遷移是消極的,阻礙新知識的學習,往往還會導致語言錯誤和學習困難的產生。負遷移就是干擾。研究發(fā)現:第一語言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中所犯的錯誤中有51%來自漢語的干擾[3]。這是由于英語和漢語分屬不同的語系,在語音、語法、文字系統(tǒng)、思維模式和語篇組織結構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在英語寫作中會發(fā)生漢語語篇模式的干擾現象。語篇組織結構的差異可以追溯到更深層次的思維模式的差異。思維支配語言,思維對語篇的組織結構起決定作用,許多語篇結構現象可以從思維與語篇組織結構的關系中去尋找。
二、英語直線式思維模式和漢語螺旋式思維模式
根據Kaplan(1966)的調查和分析,英語思維模式采用直線式[4],在寫作中表現為開門見山,直接點題,即先把文章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或者要證明的觀點概括成段落的主題句或全文的立論句,然后分點說明和使用論據證明。之所以如此是因為:(1)英語思維把認知的對象,即自然(客觀)作為宇宙的核心,思維的推進是以理性的方式進行的,其推進從一般到特殊,為演繹式推進。(2)英語直線式演繹思維模式反映在語篇組織上,則是英語是分析式的形合語言,句與句之間依靠語言形式銜接,其關聯照應手段是顯性的。漢語思維模式則采用螺旋式[4],在寫作中先圍繞主題背景闡述評論,然后以反復而又發(fā)展的螺旋型形式對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要證明的論點加以展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1)漢語思維把認知的主體,即人類(主觀)作為宇宙的核心,思維的推進是以感性的方式進行的,其推進是從特殊到一般,為歸納式推進。(2)漢語螺旋式歸納思維模式反映在語篇組織上,則是漢語是綜合式的意合語言,句與句之間依靠意義形式銜接,其關聯照應手段是隱性的。英語思維模式與漢語思維模式如表1所示。
表1英語直線式思維模式與漢語螺旋式思維模式
語言
思維英語漢語線性螺旋直接間接理性感性客觀主觀分析綜合演繹歸納顯性形合隱形意合三、英語逆潮式語篇模式
英語直線式思維模式起源于西方古代社會的商品經濟和城邦社會制度。西方古代社會的商品經濟和城邦社會制度確定了西方社會的個體關系的價值取向。西方中世紀社會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鞏固了西方社會的個體主義和平等獨立的價值取向的基礎。西方社會受基督教的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思想、柏拉圖的主體和客體相分離的思想和笛卡爾的物質和精神相分離的思想的影響,產生了西方社會的二元對立論的思想:人類和自然、主體和客體、精神和物質、善和惡等。這種二元對立論的思想導致了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平等和對抗的價值取向的產生。在這種個人主義、平等和對抗性的價值取向的影響下,西方社會強調人類要征服自然,而征服自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智慧和知識,反映在理辯方面則體現為邏輯推理,反映在語篇方面則體現為線性式。因此英語語篇十分強調如何通過有效的推理方式,即采用所謂的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推理,來論證文章中提出的論點,說服讀者[5]。英語線式語篇結構由三部分組成:開頭部分、主體部分和結尾部分。開頭部分主要是開宗明義,概括要點,提出論點,起到路標指向的作用,告訴讀者下面文章要講的內容。主體部分是語篇的主要部分,由若干個段落組成,涵蓋與主題要點相關的論點,以及支持論點的論據和論證。結尾部分以總結概括主題要點的方式總結全文。英語語篇要求每個段落以主題句開頭,主題句之后是分點說明,分點說明是線式展開,它們始終圍繞主題發(fā)展,很少離題或被枝節(jié)打斷。這種主題和要點在先的組合框架被稱為逆潮式結構。通常要點組合按因果關系、問題及解決、時空間順序以及要點順序等線式排列。英語逆潮式語篇模式如表2所示。
表2英語逆潮式語篇模式
結構功能開頭點破主題,闡明要點主體列出支持主題的事實或論據,進行論證結尾概括要點在英語語篇中,提出的所有論點、要點、觀點和主張,不管是事實性的還是觀念性的,都必須要用論據來證明。正是這些證據和在此基礎上的論證,構成了英語語篇的核心。在線式結構的語篇組織過程中,作者所需要做的是使用什么樣的證據、需要多少證據及采用什么樣的論證手段來支持文章的要點。
英語語篇論證的特點是:以假設為前提,對提出的論點進行論證。每一個論點都需要構建一個證明單元,每一個證明單元由六個要素組成:(1)論點,(2)論據,(3)論證,(4)對論點的強化,(5)對論據的進一步支撐,(6)從反面證明論點。前三個要素構成了證明單元的主要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后三個要素是輔助要素,進一步說明論據是否充分,對論點作進一步的論證。由此可見,英語語篇對論點的論證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在下面這篇作文中可以看出英語線式逆潮式語篇結構的特征:
I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Harmful To Teenagers?
Recently more and more teenagers have played computer games. Teenagers are spending more time and more money on computer games now than they did ten years ago(現象陳述). However, in my opinion, although computer games have certain positive effects on giving teenagers entertainment and relaxation, they have certain negative effect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提出觀點).
First, playing computer games wastes the time when teenagers should sit in the classroom for their studies.(論點1) The colorful pictures and vivid characters of computer games are far more attractive than the dull black letters in textbooks and teenager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ddicted to computer games. Therefore, Teenagers addiction to computer games often results in their poor academic work(論證1).
Furthermore, not being instructive, some computer games contain violence and pornography(論點2), which is extremely harmful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teenagers and makes some juvenile delinquents commit crimes because heroes in their computer games do so in a virtualreality world.(論證2)
Besides, physically speaking, computer games contribute a lot to failing eyesight among teenagers (論點3)because their spending too much time in front of computer screen damages their eyesight(論證3)
In summary, in spite of their entertainment and relaxation value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hinders the healthy growth of teenagers(結論). It will produce much more positive effects if teenagers use computer games in a more controlled and reasonable way,which should b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ir parents.(對結論的補充)
從文章的第一段讀者知道作者對孩子玩電腦游戲持反對觀點。為了支持這個觀點,在正文段中,作者用三個論點說明了孩子玩電腦游戲的三個弊端——浪費學習時間、色情暴力和影響視力,并且分別論證了玩電腦游戲對孩子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在文章的結尾處,作者總結全文得出結論:玩電腦游戲影響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應該禁止),并提出建議:應該在父母的監(jiān)督之下可以以可控的和理性的方式玩電腦游戲,這是對文章結論的補充。
線式思維模式是英語論辯語篇的主要結構,也是英語語篇語義流動的方式。這種語義流動是通過英語連接詞等手段的使用來推進的。英語語篇中各級語篇要素之間的連接詞,如同文章的路標,引導著讀者的思維方向,使之與作者的意圖一致。
四、漢語高潮式語篇模式
漢語螺旋式思維模式起源于中國古代社會的農耕自然經濟和家國同構制度。與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平等和對抗的價值取向不同,中國古代社會的農耕自然經濟和家國同構制度確定了中國社會群體關系的價值取向,儒家的仁義中庸的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和佛家的自身修養(yǎng)的思想塑造了中國人的集體主義、自然和諧和謙遜禮讓的思想。這種中國社會中的集體主義、自然和諧和謙遜禮讓的思想使?jié)h語的語篇修辭強調表達委婉,采取間接式或螺旋式則是達到此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方式[6]。漢語語篇是典型的螺旋式語篇,它以反復而又發(fā)展的螺旋式形式來展開主題。漢語語篇不管是什么體裁,什么題材,多數以起、承、轉、合四步曲為基本框架。四步曲中,起是開始部分,說明主題的意義或者重要性,或者說明主題產生的背景,或者構建與讀者能夠共享的情感框架。與英語語篇的開始部分不同,漢語語篇的開始部分很少起到導向的作用,很少介紹語篇的主題思想,有關主題思想通常保留到最后合的部分。承和轉是對主題思想的發(fā)展。合是對主題的發(fā)展和總結,是語篇的高潮。合可能對主題思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主題思想有時也會漏而不含。
表3漢語高潮式語篇模式
結構功能起說明主題的背景,構建情感框架承承接上文對主題加以論述轉轉折,對主題進一步加以論述合對主題總結,得出結論如果說英語語篇是起筆多突現,而結筆多完美,那么漢語語篇則為起筆多平鋪和結筆多灑脫。這種起筆平鋪的漢語語篇與起筆突現的逆潮式的英語語篇截然相反,被稱為高潮式語篇。漢語高潮式語篇模式如表3所示。英語和漢語語篇開篇的特點可以歸納為:英語語篇的開頭告訴讀者語篇將走向何處,而漢語語篇的開頭講的則是語篇從何處而來。
漢語語篇的句際之間沒有像英語語篇有那么多的如同路標似的語言銜接手段,主要靠前后意義的聯系來達到語義上的連貫。句際之間語義的連貫依靠內容層次來銜接,或者靠句際之間前后意思的照應來實現。只要意義相關,語篇就會自然流動。這種語篇的自然流動導致了語義連貫和內容銜接的靈活性和隨意性,形成了漢語的流水句。由于漢語語篇主要靠意合來保證語義的流動,所以在同一語段中,有的內容與要點有關,有的內容與要點無關,有的內容可有可無,有的內容模棱兩可,要點的論證過于一般化,推理缺乏嚴謹性。這就使英語本族人覺得漢語式的英語語篇離題、中心不突出。下面這篇作文屬于典型的漢語思維引導下寫出的英語作文。
Should Students Be Allowed To Do Business?
In the past few years doing business has become popula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are spending more time in doing business in their spare time.(背景/共享框架) This phenomenon causes a lot of heated discussion. Is it good or bad? (提出問題) In my opinion, we can not say it is good or bad because the reason is complicated (支持1). On the other hand, many students do business so as to reduce the financial burden of their families because their families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 to pay their tuition and living expenses. So their doing business is justifiable.(支持2) We can not say it is bad(提出觀點). As for those students whose families are not very poor, their doing business just want to practise in the society and gain some experience. Making money is not their main purpose.(支持3) We can not say it is bad, either.(觀點重復)
從這篇作文中可以看出漢語螺旋式語篇思維的特點:(1)作者在開始部分進行背景陳述,建立一個與讀者共享的情感框架,而且其內容與本文的觀點關系并不十分密切,文章的觀點We cannot say it is bad 出現在文章的后面,并且在結尾處進行了重復。(2)文章提出了問題,但論證過程過于籠統(tǒng),答案模糊,令人費解。(3)整個語篇以自然流動的方式發(fā)展,形成了漢語語篇發(fā)展的隨意性和靈活性。(4)文章沒有明確的論據,沒有論證過程,也沒有對文章題目作正面的回答。這是典型的漢語思維引導下寫出的英語作文。
五、培養(yǎng)英語語篇思維能力的教學建議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存在著漢語語篇思維的遷移現象,反映出來的問題是文不對題,內容空洞,言之無物,不符合英語作文的結構習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一種跨文化差異的意識,使學生認識到英語思維模式和漢語思維模式具有它們的特點,幫助學生克服漢語思維模式對他們英語寫作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以下的三條教學建議:
1加強英漢跨文化意識的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把英漢文化差異,尤其是英漢語篇思維模式的差異納入其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文化差異尤其是思維模式的差異對英語寫作的影響。在教學中,要對比分析各種體裁的英漢語篇結構、思維模式、推理模式、論證方式、語篇銜接、語篇流動等特點,排除漢語思維的干擾,訓練英語思維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英漢跨文化意識。
2進行大量的英語語篇輸入:要培養(yǎng)英語思維能力,排除漢語思維的干擾,大量的英語語篇的輸入是必不可少的。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因為沒有英語語言習得的環(huán)境,課堂閱讀教學則是英語語篇輸入的最佳途徑。閱讀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積累英語的語篇結構、上下文的呼應、內容的連貫等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熟悉英美人士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用語。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多讀多背英語名篇范文,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英語語言形式、英語思維模式和英語文化意義的知識沉淀。
3語篇結構模塊化訓練:對英漢語篇結構模式和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認識的不足是導致學生英語寫作中出現漢語語篇思維遷移的一個重要因素。僅僅認識到差異和形成知識沉淀是不夠的,還必須通過訓練把知識沉淀消化吸收。因此除了讓學生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描寫文進行寫作訓練外,還應該按照表1所示的英語語篇思維特征,按照表2所示的英語語篇結構模式,選擇不同的題材進行英語語篇結構模塊化訓練,使其把英語語篇知識和英語思維模式內化為學生的一種能力,并在寫作中加以運用。
結語
本文從英漢語篇對比修辭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了第一語言為漢語的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漢語思維模式對英語寫作的影響,對比分析了英語語篇模式和漢語語篇模式的特征,發(fā)現英語語篇模式和漢語語篇模式在語篇結構、思維模式、推理模式、論證方式、語篇銜接、語篇流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構成了中國學生英語寫作中漢語語篇思維模式遷移的因素,形成了中國學生英語作文漢語化的根源。因此本文建議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加強英漢跨文化意識的教學,加大學生英語語篇的輸入量,進行語篇結構模塊化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篇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Weinreich, U. Language In Contact: Findings And Problems[M].The Hague: Mouton,1953.
[2]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3]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4]Kaplan, Robert B.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A].In Wurzel, J. (ed). Toward Multiculturalism: Readings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C].Maine: International Press,1988.
[5]Douglas Ehninger & Wayne Brockriede. Decision By Debate[M].New York: NYK, Dodd, Mead & Company,1963.
[6]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Research on Chinese Text Thinking Pattern Transfer in English Composition
BU Jiemin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Zhejiang Guangsha College of Applied Construction, Dongyang 322100, 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fer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line thinking pattern and Chinese spiral thinking pattern, as well a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of their formations. It explores English anticlimaxtype text pattern and Chinese climaxtype text pattern, analyses an English composition of English line thinking pattern and an English composition of Chinese spiral thinking pattern, and gives some pedagogical methods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and overcome their negative transfer of Chinese text thinking pattern in their English writing.
Key words:English composition; English text thinking pattern; Chinese text thinking pattern; transfer;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責任編輯:劉東旭)2015年11月第34卷第11期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5Vol.34 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