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成
[摘要]目的 探討慢性腹瀉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慢性腹瀉病的病因分析與相關診療方法。 方法 以本院2008年2月~2013年3月接診收治的108例慢性腹瀉的兒童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患者的病例資料進行詳細回顧性分析,并進行總結。 結果 在108例慢性腹瀉患者中,嬰幼兒多見,占56.48%(61/108),其中細菌感染、免疫缺陷及過敏屬于常見病因?;颊咧腥?3例,占49.07%,好轉45例,占41.67%,未愈9例,占8.33%,死亡1例,占0.93%。結論 慢性腹瀉中嬰幼兒為多發(fā)年齡,病因復雜,細菌感染、免疫缺陷、乳糖不耐受等為常見原因,臨床應該借助相應的輔助檢查,明確診斷,針對性治療,多能夠取得良好治療效果。
[關鍵詞]腹瀉;病因分析;診療
[中圖分類號] R5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17-209-04
Etiological analysis and correlative study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diarrhea
FAN Cheng
Beiliu City Peope's Hospital, Beiliu 537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hronic diarrhea, to analyze the etiology, th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method of chronic diarrhea. Methods 108 child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arrhea who were received,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08 to March 2013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To detailedly retrospective analyze the data of patients and to summarize the situation. Results Of the 108 child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arrhea, there were 56.48%(61/108) infant with the common etiology of bacterial infection, immunodeficiency, and allergy. Of all the patients, 53 cases were cured of 49.07%, 45 cases were improvement of 41.67%, 9 cases were uncured of 8.33%, 1 cases was died of 0.93%. Conclusion Chronic diarrhea, which has multiply occurred in infant with complex etiology and common etiology of bacterial infection, immunodeficiency, lactose intolerance and so on, could obtain well treatment effect through clinical corresponding accessory examination, definite diagnosis, targeted treatment.
[Key words] Diarrhea; Etiological analy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慢性腹瀉的臨床定義,我們與國外有一定分歧,在我國,將病程超過兩個月的腹瀉稱為慢性腹瀉,國外則是指病程在兩周以上的腹瀉[1]。臨床中慢性腹瀉兒童多見,原因復雜,長期的腹瀉多會伴有嚴重的電解質紊亂、營養(yǎng)障礙及生長發(fā)育的障礙,屬于兒童腹瀉致死的主要病因。相關報道顯示在慢性腹瀉中兒童的病死率約在30%左右,嚴重威脅到兒童的生命健康安全[2]。對兒童慢性腹瀉的病因及臨床診療進行詳細分析,可找出腹瀉病因,并進行針對性治療。本研究就近些年我院收治的慢性腹瀉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旨在更好掌握慢性腹瀉的流行病學情況,分析腹瀉病因,更好對腹瀉做出臨床診療,提高疾病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08年2月~2013年3月接診收治的108例慢性腹瀉的兒童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病情符合《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中的診斷標準[3]。其中男64例,女44例,患者年齡64d~12.4歲,平均(4.6±1.2)歲;其中≤6個月 12例,6個月~1歲29例, 1~3歲20例,;3~6歲15例;6~9歲者14例;9~12歲12例,12歲以上6例,其中嬰幼兒61例,占56.48%。患者病程2個月~8年,平均(4.2±1.2)個月,其中病程2~4個月 65例,占60.19%?;颊叽蟊愕男螤疃鄻?,每天腹瀉次數(shù)在5~8次不等。
1.2 實驗室檢查
對上述患者進行大便常規(guī)、涂片及細菌培養(yǎng),并結合免疫學、過敏原,B超、胃腸鏡等相關檢查,對患者腹瀉的病因進行詳細分析。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所有統(tǒng)計結果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統(tǒng)計不同原因、不同年齡下慢性腹瀉的發(fā)病率,統(tǒng)計慢性腹瀉治療后患者治愈率。endprint
表1 患者腹瀉不同病因在性別、年齡及疾病轉歸的分布
病因 n 男/女 年齡
≤6個月 6個月~1歲 1~3歲 3~6歲 6~9歲 9~12歲 12歲以上
原發(fā)免疫缺陷疾病 16 10/6 6 3 3 1 1 1 1
真菌感染 11 8/3 0 5 1 2 0 2 1
克羅恩病 3 2/1 1 0 0 1 0 1 0
結直腸炎 7 4/3 0 1 2 1 1 0 1
小腸炎 4 2/2 0 1 0 1 1 0 1
過敏因素 11 7/4 1 3 2 1 2 2 0
腸結核 2 1/1 0 0 1 0 1 0 0
乳糖不耐受 7 4/3 2 3 2 0 0 0 0
細菌感染 18 11/7 1 4 2 4 3 3 1
原蟲感染 1 1/0 0 1 0 0 0 0 0
結腸息肉繼發(fā)感染 2 2/0 0 0 1 1 0 0 0
先天巨結腸手術后 1 0/1 0 1 0 0 0 0 0
潰瘍性結腸炎 3 2/1 0 0 1 1 1 0 0
化療藥物應用后 1 0/1 0 0 0 1 1 0 0
不明確病因 21 10/11 1 7 5 1 3 3 1
合計 108 64/44 12 29 20 15 14 12 6
2 結果
2.1 患者流行病學統(tǒng)計
慢性腹瀉患者中嬰幼兒居多,占56.48%(61/108),腹瀉次數(shù)平均在5~8次/d;其中腸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營養(yǎng)不良、食物過敏屬于常見病因。見表1。
2.2 臨床表現(xiàn)
患者大便形態(tài)多樣,其中:稀便35 例(32.41%),水樣便28例(25.93%),黏液便16 例(14.81%),膿血便12 例(11.11%),黏液膿血便15 例(13.89%),豆渣樣便2 例(1.85%);便中含有不消化食物的7 例,便中含泡沫2 例,腥臭3 例,酸臭2 例;大便顏色中,黃色便99例,綠色便9例。
伴有發(fā)熱45例(41.67%),腹痛35例(31.41%),里急后重14例(12.96%),腹脹8例(7.41%),嘔吐6例(5.56%);生長障礙32例(29.63% ),脫水21例(19.44%)。
2.3 輔助檢查
2.3.1 糞便檢查 (1)大便鏡檢:正常的有45例(41.67%),鏡下白細胞超過5 個/HP ,或者合并有紅細胞的有63例(58.33%)。(2)糞便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致病菌株36株,其中包括有原發(fā)性免疫型感染3例(33.33%),其中鼠傷寒沙門菌2例,沙門菌B 群和都柏林沙門菌各1例;白色念珠菌11例;福氏志賀痢疾桿菌6例;熱帶念珠菌5例;光滑念珠菌、埃希氏大腸桿菌各3例;宋內志賀痢疾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各2例。(3)糞便涂片檢查:對糞便涂片進行抗酸染色鏡檢查中,發(fā)現(xiàn)1例隱孢子蟲。
2.3.2 尿篩查 在對患者進行尿篩查檢查中有7例確定為乳糖不耐受。
2.3.3 血清免疫及過敏原檢測 在血清免疫檢查中,原發(fā)性免疫缺陷16例;過敏原檢測12例對相應食物出現(xiàn)過敏。
2.3.4 其他檢查 在對患者進行胃、腸鏡、腹部B超還有消化道造影的檢查中,潰瘍性結腸炎3例,結直腸炎7例,小腸炎4例,腸結核和結腸息肉繼發(fā)感染各2例。
2.4 臨床療效觀察
經(jīng)過資料取證以及統(tǒng)計學分析可知,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中痊愈53例,占49.07%,好轉45例,占41.67%,未愈9例,占8.33%,死亡1例,占0.93%,總治愈率90.74%。
3 討論
兒童慢性腹瀉屬于多種原因導致的消化道疾病。據(jù)國內外報道,該癥發(fā)病率約占消化道疾病的20%左右,僅次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患兒除腹瀉癥狀外,還多伴有貧血、營養(yǎng)不良及發(fā)育障礙,嚴重影響到了兒童身體健康發(fā)展。本研究對我院在近5年收治的兒童慢性腹瀉患者的臨床病例資料進行了詳細研究,從患者發(fā)病的年齡構成上分析,3歲以下的嬰幼兒慢性持續(xù)性腹瀉發(fā)病率較高,本研究中,<3歲嬰幼兒61例(占56.48%)。慢性腹瀉患兒常伴有營養(yǎng)不良及貧血、脫水、生長障礙等合并癥,若不及時治療,會影響兒童生長發(fā)育,甚至會發(fā)生嚴重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敗血癥等嚴重疾患導致患兒死亡[4]。經(jīng)過資料取證以及統(tǒng)計學分析可知,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中痊愈53例,占49.07%,好轉45例,占41.67%,未愈9例,占8.33%,死亡1例,占0.93%,總治愈率90.74%。所以及時找出腹瀉病因,明確診斷,并根據(jù)病因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是慢性腹瀉臨床診療的關鍵。筆者根據(jù)該癥的臨床特點及多年臨床經(jīng)驗現(xiàn)將慢性腹瀉臨床特征及治療歸轉分析如下。
3.1 慢性腹瀉臨床特征分析
3.1.1 年齡 從本次108例慢性腹瀉患者年齡構成比分析,6個月~3歲為慢性腹瀉的高發(fā)年齡段。本研究中,6個月~3歲者49例,占45.37%。研究結果提示,嬰幼兒為慢性腹瀉的高發(fā)年齡,應該重點防護。這一數(shù)字同國內外多數(shù)學者的報道也相吻合。
3.1.2 并發(fā)癥 本研究的慢性腹瀉患者的結果顯示,患者大便形態(tài)多樣,其中:稀便35 例(32.41%),水樣便28例(25.93%),黏液便16 例(14.81%),膿血便12 例(11.11%),黏液膿血便15 例(13.89%),豆渣樣便2 例(1.85%);便中含有不消化食物的7 例,便中含泡沫2 例,腥臭3 例,酸臭2 例;大便顏色中,黃色便99例,綠色便9例。對糞便進行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致病菌株36株,其中包括有原發(fā)性免疫型感染3例(33.33%),其中鼠傷寒沙門菌2例,沙門菌B 群和都柏林沙門菌各1例;白色念珠菌11例;福氏志賀痢疾桿菌6例;熱帶念珠菌5例;光滑念珠菌、埃希氏大腸桿菌各3例;宋內志賀痢疾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各2例。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除腹瀉外,常合并多種并發(fā)癥,本研究顯示,合并發(fā)熱45例(41.67%)、腹痛35例(31.41%)、生長障礙32例(29.63%)、脫水21例(19.44%)。同時多數(shù)患者呈現(xiàn)中重度的營養(yǎng)不良??梢婇L期慢性腹瀉使患者免疫機能出現(xiàn)障礙,體內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胃腸消化機能減退,從而出現(xiàn)了系列營養(yǎng)不良,脫水等癥狀表現(xiàn),使患兒生長受到抑制,出現(xiàn)生長障礙,影響后期生長發(fā)育[5]。endprint
3.2 慢性腹瀉致病原因
隨著臨床醫(yī)生對于慢性腹瀉認識的提高,及當下先進檢測手段在臨床的廣泛應用,當前多數(shù)慢性腹瀉能夠找到明確的發(fā)病原因。研究中細菌感染、免疫缺陷、過敏等屬于兒童慢性腹瀉常見的致病因素。在綜合研究中慢性腹瀉的常見病因有以下幾種:(1)腸道內感染,輪狀病毒、沙門菌、大腸埃希菌等細菌感染屬于慢性腹瀉的主要致病原因,另外寄生蟲感染也是慢性腹瀉致病原因,常見的病原蟲主要為隱孢子蟲還有圓孢子蟲。(2)感染后腹瀉,患者急性的腸道感染雖然已經(jīng)被控制住,但腸黏膜缺如,受損嚴重,加上體內雙糖酶、紋狀緣肽酶等酶缺乏,使得人體本身對食物中雙糖類或食物蛋白不能很好吸收,因此導致腹瀉發(fā)生。(3)過敏性腹瀉,部分兒童對食物過敏,食物蛋白使腸道淋巴細胞活化,并造成生長因子分泌異常,使TNF-β釋放減少,TNF-α釋放相對增加,從而導致腸道的通透性升高,使食物消化不良,而形成了腹瀉。其中牛奶及大豆屬于臨床最常見的易過敏性食物,其次燕麥、魚、家禽或者一些蔬菜也可能會導致過敏性腹瀉。(4)免疫缺陷性疾病,細胞免疫紊亂及選擇性IgA缺乏等免疫因素屬于腹瀉持續(xù)遷延不愈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臨床需要根據(jù)患者情況進行免疫篩查[6]。(5)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缺乏導致的營養(yǎng)不良,患者有微量元素鋅的缺乏,也會使腸道的整體免疫受到影響,使小腸刷狀酶活性受到抑制,從而因此腸上皮細胞的感染及損傷,出現(xiàn)腹瀉;維生素A缺乏時腸道sIgA抗體分泌型的免疫球蛋白缺乏,使得腸道對微生物有更高的易感性,從而容易出現(xiàn)腸道的感染。鐵、B12和葉酸缺乏,患者腸黏膜恢復不利,腸黏膜恢復速度減慢,從而導致慢性腹瀉出現(xiàn)[7]。(6)其他因素,藥物或者外科的手術也能夠引起慢性遷延性腹瀉,并且在多數(shù)情況下,慢性腹瀉屬于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導致的,及時診斷,針對病因綜合治療,可以明顯縮短病程,提高疾病治療效果。
3.3 慢性腹瀉治療及轉歸
3.3.1 臨床治療措施 此次研究中細菌感染、乳糖不耐受、過敏、還有免疫缺陷是慢性腹瀉中最多見的原因。臨床中我們在上述病因診斷的基礎上,及時針對性處理,糾正腹瀉癥狀,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對于腸道感染患者,應積極選擇敏感抗生素給予抗菌治療[8];乳糖不耐受的患者需要在患者飲食中將乳糖或者麥膠這些成分進行剔除;過敏性腹瀉,需要及時找尋過敏原,并在規(guī)避致敏性飲食、指導喂養(yǎng)[9-11];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缺乏患者應及時補充鋅及維生素A。同時在治療中還要積極通過口服或者靜脈補液預防脫水,并及時應用微生態(tài)制劑及腸黏膜保護劑進行治療,增強腸黏膜屏障作用,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12-15]。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小兒應及時予以免疫增強劑或者免疫球蛋白等方法加強支持治療。
3.3.2 慢性腹瀉轉歸 通過積極治療,多數(shù)患兒癥狀能夠及時緩解。本研究結果顯示,治愈53例,好轉45例,治療的總有效率90.74%。通過研究證實,只要及時明確診斷,針對病因積極治療,患者多會取得良好預后。
總之,慢性腹瀉在兒科發(fā)病率較高,病因復雜,嚴重影響兒童身體健康。臨床醫(yī)生應充分分析患者疾病特點,借助先進的診療手段,查明病因,并及早針對病因進行治療,這樣才能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提高疾病治愈率[16]。
[參考文獻]
[1] 楊海軍,孫梅.小兒遷延性、慢性腹瀉病83例臨床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09,15(10):145-147.
[2] 葉禮燕,聶曉晶.“兒童腹瀉病診斷治療原則的專家共識”解讀[J].中華兒科雜志,2010,4(10):254-256.
[3] 王娟,孫梅.兒童食物過敏相關性遷延性、慢性腹瀉53例的臨床特點[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14(2):108-110.
[4] 馮羨菊,張燕,羅予,等.抗生素性腹瀉腸道桿菌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基因型的調查[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0,9(15):194-196.
[5] 馮永格,劉樹剛,國獻素,等.以難治性腹瀉為主要表現(xiàn)的新生兒多發(fā)消化道畸形1例[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0,2(5):172-174.
[6] 方鶴松.小兒腹瀉病的診斷和治療[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19(8):194-196.
[7] 李丹地,于秋麗,齊順祥,等.河北省盧龍縣嬰幼兒腹瀉的病毒病原構成及流行病學特點[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0,3(4):185-187.
[8] 官俏兵,張曉玲,阮水良,等.自主神經(jīng)功能檢測在功能性腸病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2,7(5):158-160.
[9] 陳宏,陳群,方明.嬰幼兒抗菌藥物相關性腹瀉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6(14):357-359.
[10] 鄭建新,楊慧,傅啟華.腹瀉患兒輪狀病毒感染情況調查[J].檢驗醫(yī)學,2010,8(1):295-297.
[11] 顧紅祥,智發(fā)朝,黃穎,等.結腸鏡檢查在慢性腹瀉患者中的診斷價值[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3,30(5):261-264.
[12] 王洪麗,龔四堂,耿嵐嵐,等.兒童慢性腹瀉合并腸道蛋白丟失臨床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3,31(4):306-310.
[13] 蔣莉,王麗娟,胡云海,等.兒童慢性腹瀉合并腸道蛋白丟失的臨床研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4,23(6):657-660.
[14] 胡桂英,余保平.參苓白術散治療慢性腹瀉效果的Meta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4,23(9):1039-1043.
[15] 馬忠錄.應用單味黃芪治療小兒慢性腹瀉的臨床應用[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4,4(2):207.
[16] 劉云,徐漢云.食物IgG4抗體檢測在嬰幼兒腹瀉病中的臨床意義研究[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4,25(22):5203-5204.
(收稿日期:2015-05-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