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芳
摘 要: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演示法是指教師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實物進行示范性教學,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促使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不僅加強了地理課堂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和總結的能力。
關鍵詞:實驗操作;直觀教具;電化教學;肢體演示
地理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以及“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在傳統(tǒng)地理教學方法中,雖然學生能夠通過讀圖掌握一些地理知識和技能,但有些地理教學內容不通過演示教學是很難讓學生直觀、清晰地理解的。特別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時,沒有鮮明直觀的演示,學生是很難理解的,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長此以往,有的學生甚至會出現厭學的情緒。筆者根據初中地理教學談談以下幾種初中地理課堂演示教學法的應用。
一、實驗操作演示法的應用
實驗操作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課堂中的現場操作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的過程。在初中階段的地理教學中,實驗操作帶來的直觀感受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學生可以憑借已有的經驗對實驗進行判斷。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第六章《亞洲》中涉及亞洲的地形和河流的問題時,就可以采取實驗操作演示法。在學生已經掌握亞洲地形的基礎上,教師展示不同的地形地貌的模具或者帶
著學生利用塑料泡沫動手制作模擬不同的地形狀態(tài),再準備一些
水,最后教師分別在不同的地貌模型上一一倒水,讓學生觀察水的流動方向,最好請學生親自倒水觀察。在演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邊演示邊啟發(fā)學生思考水流和地勢的關系。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分析得出河流的流向受地勢的影響,總結出“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河流發(fā)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蓖ㄟ^實驗操作演示法教學,使學生形成科學概念,培養(yǎng)地理的科學思維方法。
二、直觀教具演示法的應用
直觀教具演示法是指教師向學生展示標本、模型、圖片、圖表、地圖等,使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地理教學中經常采用這種教學方法。例如,模型演示教學法可用于七年級剛開始的對地球和地球儀的認識。在教學《地球的運動》時,學生對于地球的自轉運動和公轉運動感到困惑,過于抽象,不易理解,那么就需要用到模型演示法。首先演示地球圍繞地軸自轉,教師準備好教具:一個手電筒和一個地球儀,先面對學生用手輕輕地從左向右撥動地球儀,再請一位同學用手電筒照射地球儀的一邊,當然要保證光線條件適當。教師在演示的過程中要適當講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得出自轉的方向、時間以及產生的現象。同樣的道理,當學生學習地球公轉遇到困難時,地球儀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地球公轉的方向、時間及產生的現象。
三、電化教學演示法(多媒體教學演示法)的應用
電化教學演示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電視、幻燈、投影儀、錄音、錄像、電影等形式對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其中多媒體是當今地理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教學媒介。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板塊的運動》時,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兩大板塊的運動方式,一種張裂運動,一種碰撞擠壓運動。在演示的過程中教師設問、啟發(fā)學生思考兩種運動方式會帶來什么后果。學生能夠通過動畫演示教學,更生動形象地理解板塊張裂運動會形成裂谷或使海洋變大,板塊的碰撞擠壓運動產生山脈或使海洋面積變小。教學八年級下冊《自然災害》時,可以播放視頻,還可以用動畫模擬的形式教授學生地震時應該怎樣逃生。這充分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教學理念。
四、肢體演示法的應用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肢體語言,用肢體動作的演示,使學生獲得感性的認識。在平時的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肢體語言的魅力,肢體語言無窮的魅力不但會給課堂帶來無限的樂趣,還能使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例如,學習地球的自轉,當陽光照進教室時,教師走到門口,把自己當作地球,引導學生觀察太陽照到的正面是白晝,背面是黑夜,并且有晝夜更替現象。地球公轉的演示會更有意思,老師可以請一位同學當太陽站著不動,再請一位同學當地球,自轉的同時圍繞著太陽公轉,通過這樣的演示伴隨著歡笑聲,學生深刻地理解了地球的轉動方式。肢體語言演示法還可以用于對“地圖的閱讀”的學習。肢體語言演示法可以說是在其他演示教學法的基礎上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總之,地理演示教學法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方法。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教師完全可以用更簡單、更有趣、更直觀的教學方法教授學生知識。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通過演示法使學生對學習的地理內容有了更形象、更直觀的認識,形成清晰的表象,理解其內部規(guī)律和聯系,不但能夠調節(jié)課堂氛圍,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象,而且使學生倍感新奇,對學習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形成了地理的科學思維方法。
參考文獻:
[1]楊麗.淺析實驗教學法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成才之路,2009(03).
[2]朱小勤.淺談利用多媒體優(yōu)化初中地理課堂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1(1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