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秋生
貪官都是“被害的”?
文/李秋生
不久前一期央視《焦點訪談》節(jié)目探討了一個問題:好多貪官在受審時都追悔莫及,說自己是被朋友拉下水的,是被女人禍害的,對于這種現(xiàn)象應(yīng)該如何認識,如何評價?
在打“虎”滅“蠅”如火如荼的當下,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議論一下的話題。因為這個問題具有警世意義。
首先我們要界定一下,貪官都是有獨立行為能力的人,且是“久經(jīng)考驗”的人,他們在臺上時,前呼后擁的人認為他們是“高明”“正確”的人,他們也自認為不是一般的人,是“超人”,“真理的化身”。如今出事了,下馬了,落魄了,他們卻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zhuǎn)彎,一下子變成了容易被欺騙的人,這是人們堅決不能認同的。
其次我們要重溫一段毛澤東語錄,“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nèi)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通過內(nèi)因而起作用。雞蛋因得適當?shù)臏囟榷兓癁殡u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yōu)殡u子”。他們難道是外星人,不適合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哲學論斷?
還有我們要研讀一下他們提拔晉升時的考察報告,哪一個不是“德才兼?zhèn)洹?,“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具有較高理論水平”,這些都白紙黑字地打印在他們的檔案里,像他們這類人是那么容易被人騙被人耍被人害的嗎?恐怕連他們自己也不會相信。
如今,他們即使到了“黃河”,也不死心,還在一個勁地表演,還在一個勁地把責任朝別人身上推,不從主觀上找原因,專從客觀上出情況,實際上是一種死不認錯、死不認賬、死不悔改的表現(xiàn)。
值得探尋的是,為什么他們都會不約而同地采取這種避重就輕的“回避戰(zhàn)術(shù)”?
應(yīng)該說,這與他們的從政經(jīng)驗有關(guān)。他們以往在臺上不知說了多少假話,這些假話非但對他們沒有絲毫影響,反而對他們幫助很大,使得他們獲得重視,平步青云,官運亨通。
應(yīng)該說,這與他們的本質(zhì)有關(guān)。一切為我,極度自私是一切貪官的核心本質(zhì)和共同特性。在他們春風得意時,他們與他們的“鐵桿朋友” 肝膽相照,與他們的“紅顏知己”血肉相連,一旦東窗事發(fā),為了保全自己,包括保全自己最后一點“名譽”,給自己臉上蒙上一層遮丑的薄紗,他們便一股腦兒地推卸責任,全部推到“鐵桿朋友” “紅顏知己”身上,把別人說成是教唆犯,而把自己扮演成“被侮辱被迫害的人”。
應(yīng)該說,這與我們的法律有關(guān)。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法制建設(shè)已經(jīng)有了非常大的進步,這一點有目共睹。但一些法律條文確實還不夠細致,還不夠完善,彈性空間比較大,這就很容易使違法現(xiàn)象滋生。倘若我們的法律條文周密嚴格,規(guī)定詳細,貪污受賄者推卸責任要加重處罰,誰還敢胡亂妄言呢?
毫無疑義的是,他們是“混進革命隊伍”的人,而且是進一步“混到領(lǐng)導崗位”的人。這說明,我們一些地方的用人標準有問題,或者說是考察有問題。有關(guān)領(lǐng)導有關(guān)部門需要反省。而且僅僅是反省是不夠的,還需要建立健全用人失察追究責任制,這樣才會杜絕反省不斷,失誤不斷。
對這些貪官嚴懲不貸是必須的,如果他們落馬后還進一步作秀表演,也要有相應(yīng)的法律制裁。我們的有關(guān)法律如果能更加細致,明確貪污受賄者犯法后違背客觀事實,把責任推卸給他人,以誹謗罪論處??赡茇澒賯兙筒桓以龠@么矯情賣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