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吉明
變“訛不得”為“不該訛”
——也談走出扶助老人窘境
文/張吉明
《人民日報》7月27日《對訛人者,懲戒當頂格》一文披露,老人摔倒訛人的老戲文,又上演了。據(jù)媒體報道,四川彭州一名騎車摔倒的老人拽住上前扶助的學生不放,要求賠償。結(jié)果監(jiān)控證明了學生的清白,老人被警方批評教育。文章指出:“只有毫不含糊地依法治訛,頂格懲戒碰瓷訛人行為,才能在復雜的社會風潮中,樹立鮮明的旗幟,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真正變‘扶不起’為‘訛不得’?!?/p>
這是從法律的角度提出的治理方法,十分必要,也一定會有效。但這里的前提是“監(jiān)控證明了學生的清白”。這次算這位學生幸運,有監(jiān)控證明了自己的清白。按照我國法律規(guī)定,證明自己無罪的證據(jù)要由自己提供。那么,如果沒有監(jiān)控作證,讓學生拿出證據(jù)證明自己清白,就比登天還難,如果拿不出無罪的證據(jù),結(jié)果會是很慘的。做了好事被訛,法律還要自己拿出根本就不可能拿出來的證據(jù),那如再遇有人摔倒,誰還敢扶、還能扶嗎?
筆者認為這種訛人行為,主要是良知泯滅,心術(shù)不正,為自己謀取不正當利益的不誠信、不道德行為。除法律嚴懲之外,還應從道德建設(shè)上入手,大力宣揚助人為樂、誠信為本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人們深知幫扶老人是光榮的、高尚的;心懷鬼胎、恩將仇報、不誠信、說假話、訛詐扶助的好心人是可恥的,卑劣的。
社會實踐告訴我們,對訛人者,懲戒當頂格,是使訛人者因為個人付出的成本太高,權(quán)衡個人利益的得失覺得不劃算,因此感到“訛不得”,但仍脫不出從本人利益出發(fā)的個人主義窠臼。如果訛人者心存僥幸,感到?jīng)]有攝像監(jiān)控,能夠逃脫法律的懲處,或判斷有誤以為得大于失,訛人者便可能在利益驅(qū)動下,照樣還會故伎重演,繼續(xù)出現(xiàn)訛人鬧劇。
深挖這種缺德行為深層次根源,是隨著改革開放、打開國門,也擠進來了蒼蠅、蚊子,即資產(chǎn)階級的極端個人主義,是西方資產(chǎn)階級腐朽道德文化滲透、浸染、腐蝕的必然;是社會上已經(jīng)普遍扭曲了的價值觀在某些人身上的反映;是自私自利極度膨脹,寧可昧著良心也要個人非分獲利病態(tài)心理的癌變;是一種社會道德淪喪的個案體現(xiàn),有著一定的普遍性。這些年來,這種訛人事件,不斷出現(xiàn),屢見報端,就是明證。
因此,心病還要從心來治。道德教化不可或缺,立德樹人正當其時。法律只懲處涉案個人,雖有警示社會作用,但仍囿于只從自己利益得失考慮合算不合算的層面,跳不出個人主義小圈子,不能觸及靈魂,難以改邪歸正。如果不從思想認識上根本解決問題,喚醒和恢復人們棄惡從善的本性,一味心靈低劣,惡習不改,一有機會,還會舊病復發(fā),鬧劇重演。因此,道德教化,培育人們具有真善美的心靈,才是長久之計,治本之策。
人人都知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窮志不能窮,缺什么都不能缺德,不能靠坑人害人,昧著良心,騙取不義之財。只有加強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shè),人人都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使訛人的行為主體,充分認識到這種訛人行為是千夫所指,萬眾鄙視,受譴責、遭唾棄的恥辱,是既要受到法律嚴懲,更會遭到道德聲討的劣行,才能從思想上認識到,這種傷天害理、壞良心的訛人事壓根兒就不該做。
這誣賴好人的行為危害極其惡劣。昧著良心無端地損害別人冤枉別人——尤其是關(guān)心自己愛護自己的好人,真就寒了做好事者的心。誰還敢再做這種“跌到有人扶”的好事,那么跌倒的人就可能因為沒人及時救助而丟了性命。由此,造成人們知其惡而不能制其惡,知為善而不敢施之善,必然敗壞社會風氣,污染社會環(huán)境,造成人情淡漠,世態(tài)炎涼,形成惡劣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人們期望的風清氣正,社會祥和,國泰民安,就會成為不可企及的奢望。
我們應大力宣揚樹立那種有良知、有道德、懂感恩的典型,并大張旗鼓地宣傳表彰那些見義勇為,不怕承擔風險及時救助他人的典型人物,教育大家都懂得“德建名立,行端表正”,“禍因惡積,福緣善慶”的道理,做到講良心、重德行、不坑人、不害人,什么時候都要“存好念,施好心,行好事,做好人”,在全社會形成人人講誠信,絕不壞良心的輿論導向,營造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良好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