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丹納 (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410083)
拼貼藝術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薛丹納 (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410083)
拼貼藝術20世紀初立體主義發(fā)展至今,其形式內涵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拼貼藝術隨著技術的革新,也與建筑、音樂、電影、動畫、平面設計等多個領域有著更為緊密的聯(lián)系。本文將探討拼貼藝術在包裝版式設計以及包裝材質設計方向的應用,通過案例分析,梳理拼貼藝術所呈現(xiàn)出來的藝術特征在包裝設計中如何起到促進作用。這種藝術形式走向商業(yè)化的趨勢,也是當今我們共同關注的課題。
拼貼藝術;藝術特征;包裝設計
(一)拼貼藝術及其發(fā)展歷程
拼貼藝術源于立體主義大師畢加索,早在1908年,畢加索把一張小紙片貼在一幅素描的中心,成為第一幅有意識的“貼紙”或者“拼貼”。1912年,畢加索創(chuàng)作的《藤椅上的靜物》成為現(xiàn)代西方藝術史上的第一幅拼貼作品。
拼貼藝術經(jīng)歷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以及波普藝術時期發(fā)展的到當代,從最初“貼”的藝術行為方式,經(jīng)歷了物質層面、非物質層面探索階段,早已超越平面畫的范疇。拼貼從平面延伸到立體,從堆疊延伸到異質同構,從技法延伸到理念的表達,從有形延伸到無形。實際上拼貼藝術早已從繪畫領域跳脫出來,與建筑、雕塑、裝置藝術、電影、文學、音樂等諸多領域進行了對接,它的核心思想是將不同材質、內容、想法的并置與拼接。拼貼藝術這種獨特的創(chuàng)作形式,借由新材料、新技術等物質載體,在后現(xiàn)代時期中,上升到了觀念的新層次。
(二)包裝設計發(fā)展趨勢
在當代非物質設計趨勢下,包裝設計的側重點也發(fā)生了轉移。包裝不僅僅是停留在過去保護商品、方便儲運、利于銷售等功能層面,而是作為一種引導消費的手段,一種提升生活品質的象征。因此,包裝設計已從物質功能設計轉向精神功能設計。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給人們的刺激越來越多,而消費者對于這些刺激卻日趨麻木。這也正是各行各業(yè)的設計師共同面臨的問題,如何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選用何種表現(xiàn)形式?設計表現(xiàn)形式搭配何種材料?原研哉提出:“我們必須構建人體五感能感知的具有更豐富更高品味感覺的信息建筑物,這也是我今后設計工作的理念?!?/p>
在包裝設計領域,設計師不再嘗試單調的視覺刺激,而是將觸覺、嗅覺、聽覺等體驗融入到包裝設計當中。這種感官設計,改變了設計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在這樣的設計當中,設計者更像是一個引導者,為消費者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在結構設計上,受到后現(xiàn)代設計多元化發(fā)展趨勢的影響,不再是單調的開天辟地式紙盒,而是將趣味性與開啟方式的智能化設計融入到結構設計中,企圖給消費者帶來不一樣的情感體驗。而在包裝材質的選取上,則響應綠色設計、生態(tài)設計等理念,采用天然材料與可回收循環(huán)利用材料,同時也要考慮不同材質給消費者帶來不同的觸摸體驗。作為消費者與商品溝通的橋梁,包裝設計導入情感體驗的思想,如何設計出既具有良好功能又兼具情感傳遞的包裝,成為當代包裝設計所關注的焦點。
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新媒體系教授李四達在其《數(shù)字媒體藝術概論》一書中指出:“任何藝術形式都與藝術媒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講,藝術史就是媒體演變的歷史。媒體的變化往往意味著觀念、語言形式和視覺表現(xiàn)的變遷。同樣,藝術的特征也往往是根據(jù)藝術媒介來分類的。如視覺藝術中的雕塑、繪畫、攝影、工藝、建筑等,聽覺藝術中的音樂、歌曲等,因此,通過人的感官接觸方式進行分類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分類方法。”
通過人的感官接觸方法來分類,拼貼藝術則屬于視覺藝術的范疇。而隨著科學技術、創(chuàng)作媒介的發(fā)展,藝術家借助新工具、新手段、新材質進行創(chuàng)作,拼貼藝術不僅沿襲了傳統(tǒng)的藝術特征,還有其自身獨特的個性。
一是超越時間、空間,物質與非物質的重組。視覺藝術中,大多藝術作品都有為主的視覺點及主題,但在拼貼藝術中,其創(chuàng)作通常自由、隨意,其獨特的特點就在于將毫無關系的事物進行組合,以達到戲劇化、矛盾化令人驚訝的效果。
超現(xiàn)實主義大師達利在其畫作《記憶的永恒》中所運用的拼貼藝術手法,就已不在局限于物質層面的排列組合,而是深入非物質層面,企圖探索時間與空間的關系。在其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象征時間的鐘癱軟地散落在畫面中,無限的深遠的畫面讓人暫時忘了空間。這種非物質的象征性物體,通過拼貼重新組合在一張二維畫面中,而畫家則用這種怪誕的風格去闡釋那個夢境世界。
二是創(chuàng)作的偶發(fā)性,整體表現(xiàn)隨意、松散。由于材料的多樣化,且最后的效果更多的是靠藝術家們個人能力的把握,拼貼藝術運用起來較靈活自由。它有運用現(xiàn)成品的獨特優(yōu)勢,在特定的場合中,直接而又說服力。
1923年,前蘇聯(lián)攝影家亞歷山大·羅欽可(Alexander Rodchenko)將拍攝的照片集中起來進行拼貼創(chuàng)作,他創(chuàng)作了名為《蒙太奇》的藝術作品。素材中的電話、輪胎、飛機等機械產(chǎn)品都滲透著羅欽可對技術及工業(yè)革命的迷戀。羅欽可這種自由靈活且直觀的拼貼風格,被廣泛用于二戰(zhàn)反對納粹的宣傳中。
三是在二維平面中,展示多個視覺中心、多個畫面。與其他平面藝術極大不同的是,拼貼藝術在其豐富的藝術語言表現(xiàn)上,并沒有規(guī)則。許多被拼貼的畫面可能是三維空間完整的,而進行拼接、并置之后,會使整個拼貼作品的平面感增強,而不拘泥于一個中心點。這種效果往往給觀者一種矛盾的刺激感。
雷達視線角中方位角定義為視線在XOY平面上投影與x軸正方向的夾角,俯仰角定義為雷達視線與z軸正方向的夾角。
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勞申伯格是波普藝術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其拼貼作品中,一般都為生活中常見之物,如麻繩、廢紙、照片等。他使用生活中的現(xiàn)成品去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在其畫面中,一般具有多個維度多個視覺點存在,但每個元素以其內在聯(lián)系構成在一起時,讓人深思其中的關系。
(一)在包裝版式中的應用
不同的包裝版式設計形式對不同包裝結構及材料的適應性是不同的,包裝結構就像建筑的構架,決定著包裝版式設計的走向與排布。拼貼藝術作為一種構圖夸張,散亂,并經(jīng)歷后現(xiàn)代發(fā)展,逐漸形成色彩艷麗,內容怪誕的藝術形式,它更適應于娛樂性較強的產(chǎn)品,如輕松活潑的兒童產(chǎn)品、食品、娛樂性書籍雜志等。
拼貼藝術在包裝版式設計中的運用主要有兩大形式:一是以圖層疊加的方式進行元素的簡單堆疊,不同時間、空間的元素堆疊,較直觀地傳達產(chǎn)品情感內涵。二是將不同物象以異質同構的創(chuàng)意手法糅合在一起,相比與第一種形式,這種拼貼手法傳遞的信息更為隱秘。
例如,“歡聚一糖”香港糖水包裝設計中,將極具特色的香港街頭招牌與甜品店內元素、街頭元素利用拼貼的手法進行堆疊,色彩計劃大膽艷麗,形成強烈視覺沖擊。這種不同時空物質與非物質的組合排列的藝術特征的體現(xiàn),將能引起消費者懷舊情緒的點融合,以達到引起共鳴的效果。在這套包裝中,拼貼藝術作為香港懷舊主題的藝術載體,將品牌所傳達的文化內涵、情感內涵直觀的傳達給消費者。而畫面松散隨意,元素多種多樣,通過重現(xiàn)的排列傳遞給消費者的是一種輕松愉悅的感受。
圖片一:“歡聚一糖”香港糖水包裝設計
圖片二:“歡聚一糖”香港糖水包裝設計
包裝作為一種可用手觸及的物質性實體,正是它與海報、廣告、虛擬設計、信息設計相區(qū)別的特點之一。在消費者購買行為與消費心理研究中,表明多數(shù)人在消費決策時會觸摸商品,以便做進一步的決定。而承載“可觸性”的包裝材質,在包裝設計中,同樣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同樣的包裝結構與包裝版式選用不同的材質,其效果往往相差甚遠。
王琥在其《設計史鑒》系列叢書審美篇中提到:“人造物的材質,是設計物內在結構的穩(wěn)定性和外在形態(tài)的舒適度關鍵的一環(huán),舒適度功能設計,選材正確是個先決條件。器物的使用者或工具的操作者,絕大多數(shù)是通過肢體首先接觸器物,材質的質感經(jīng)由肢體觸覺傳達到中樞神經(jīng),使人獲得‘舒適’‘一般’‘不舒適’甚至‘痛苦’的感知,這個確切感知,直接決定了器物的使用或者棄用狀態(tài)?!?/p>
王琥還指出:“從視覺感官來感知人造物材料質地,唯一渠道就是材料的肌理?!痹谄促N藝術中,獨特的機理效果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拼貼藝術中的肌理不僅給人視覺感受,還給人觸覺感受。材質正是這種肌理效果的物質載體。
拼貼藝術很重視材料自身的美感,在拼貼藝術中,材料在藝術家的手中經(jīng)過解構和重組,產(chǎn)生新的視覺效果。這種將觸覺與視覺相結合的藝術手法,與包裝設計中與其“可觸摸性”的結合恰好是完美的。拼貼藝術家善于發(fā)現(xiàn)自然材料的無限魅力,比如樹葉的脈絡、紋理,能體現(xiàn)自然、生命的主題;瓷器外表光滑細膩,讓人聯(lián)想到女性柔和的魅力;金屬外表反射的光澤,則給人帶來現(xiàn)代感和科技感;麻布、織物,柔軟而古樸,帶來的是溫和、樸素的自然意境。
而包裝設計師的工作則細致理性,在包裝上,材料往往能形成質感或肌理效果,在視覺的基礎上產(chǎn)生觸覺、嗅覺等感覺,對材質的準確運用為商品注入文化內涵,使消費者產(chǎn)生興趣??埦哂袕椥裕哂泻芎玫脑煨湍芰?,能折疊成不同的包裝造型,在設計禮品包裝時,采用自然植物制成的卡紙與布料的結合,不僅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及展示作用,當消費者靠近包裝時,可以觸及到包裝上自然的紋理,產(chǎn)生對產(chǎn)品的興趣,這種觸覺與視覺的疊加,不僅升華了產(chǎn)品的格調,體現(xiàn)了產(chǎn)品獨特的個性,以其強烈的感染力吸引了消費者的目光,且產(chǎn)生了無盡的審美意象,使商品有別于市場上同類競爭產(chǎn)品。這種觸覺是視覺相結合的通感體驗正是拼貼藝術應用到包裝設計中的獨到之處。
圖片三:蜜兒兒童機構系列產(chǎn)品 中國美術學院:石曉靜
圖三中,中國美術學院石曉靜的作品“蜜兒兒童機構系列產(chǎn)品設計”,將木材、布料進行拼貼重組,應用于筆記本的包裝設計上,其設計的動物形象新穎、生動,且這種凹凸木質肌理對于兒童消費者來說,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正是拼貼藝術這種不同材質、不同圖形的打散與重組,將此款包裝的趣味性提升到新的層次。在兒童產(chǎn)品的設計當中,不僅需要考慮色彩計劃,結構的簡易性,兒童天生好動、對新鮮事物的好奇也正是設計者應該考慮進去的重要因素。無疑這件設計作品既達到了舒適度的要求,也達到了愉悅度的設計要求。
圖片四:蜜兒兒童機構系列產(chǎn)品展示 中國美術學院:石曉靜
圖片五中,日本牛乳糖包裝設計,不管是在外包裝設計上還是內包裝設計都采用了不同材質的拼貼手法。外包裝以塑料及卡紙材質進行重組,以模擬一種牛奶瓶的效果,直觀的告訴消費者產(chǎn)品特性。內包裝則以糖的色塊拼接感塑造日本民俗人物形象,具有濃厚的人情味。
圖片五:日本牛乳糖包裝設計
圖片六:日本牛乳糖包裝設計
該系列的另一套設計,則利用紙質可揉捏的特性,塑造出夢幻的天空效果,搭配棉花的使用,給包裝賦予了故事情節(jié)。深藍色富于肌理的外包裝與簡單的內包裝形成沖突感,讓消費者不禁好奇,產(chǎn)生購買欲望。
不同的材質會傳達不同的產(chǎn)品文化,而拼貼藝術這種生動、夸張的藝術形式,則為包裝設計的靈活性、新穎性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綜上所述,拼貼藝術作為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觀念、一種態(tài)度,拓寬了包裝設計的表現(xiàn)空間,豐富了其文化內涵,起到了促進銷售,傳達產(chǎn)品文化內涵的作用。拼貼藝術作為20世紀初興起于藝術領域的藝術形式,為現(xiàn)代包裝設計不論是版式設計,還是材質的拼貼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時代的變遷,使拼貼藝術從形式走向觀念,包裝設計在商品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下,由最初的保護功能走向精神功能。此外,拼貼設計對材質的追求,對材質的大膽應用,恰好也是包裝設計發(fā)展到當代的新趨勢之一,二者的結合,正是藝術走向商業(yè),商業(yè)趨于藝術的新趨勢最好的體現(xiàn)。
[1]李四達.數(shù)字媒體藝術概論[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7.
[2]王琥.設計史鑒:中國傳統(tǒng)設計文化研究.審美篇[M]. 南京: 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9.
[3]趙家,郭春方.從形式到觀念——拼貼藝術從現(xiàn)代主義到后現(xiàn)代主義跨越[J].北華大學學報,2008.6.
[4]袁恩培,張磊.論包裝設計中藝術通感的視覺傳達[J].包裝工程,2010.
[5]李子航.拼貼藝術語言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的應用[J].世界美術,2009.1. [6]張斐.拼貼手法在現(xiàn)代平面設計中的演變[J].包裝工程,2009.3.
薛丹納,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視覺傳達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