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
小學生的學習是在模仿中進行的,通過模仿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是我們努力的目標。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學習最根本的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聯(lián)系主客體的橋梁,是認識發(fā)展的直接源泉。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在活動中促進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實行開放式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一、讓學生敢想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合理大膽地去想。在教學《續(xù)講故事》時,教師采用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小兔和松鼠急急忙忙地跑來,讓學生看完后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續(xù)編故事,不拘束學生的思維方向,學生在想象中進行探究學習。
二、讓學生多看
欲要看究竟,處處細留心。看就是讓學生多觀察,通過自身或小組觀察發(fā)現(xiàn),從而更好地學習知識。教學識字時,學習了“一個大,一個小,一頭黃牛,一只貓。”等有關比較的詞語。我領著學生來到操場上觀察操場上的兩個滑梯,對比不同之處,學生像快樂的小精靈一樣,忙來忙去地觀察不同之處,回到班級后學生把自己看到的分別一組一組地進行比較,通過學生的觀察更深刻地理解了知識,充分鍛煉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三、讓學生多說
語文的基礎是語言,學生將自己的思維用語言表達出來,通過說能夠了解學生的想法。教師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多說,給學生自由發(fā)言的空間,真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采用“指名說、開火車說、小組說、討論說、上臺表演說”等多種方式來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四、讓學生多做
學生在動手做的同時就是在探究,在每一課新授前讓學生自己去預習,找出本課的生字詞,并劃出課文中的好詞好句,改變了以往教師領著學生在課本里找,學生跟著老師劃的方法,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后找出好詞好句,學生的積極性被調(diào)動起來,有了競賽意識,學得更加認真,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性。
五、教給學生方法和途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個知識經(jīng)濟時代,只有學會了如何捕魚的方法和捕魚的途徑,才能在將來更好地自主學習。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查找一些有關課內(nèi)外的資料并給學生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在鍛煉中不斷地前進,學會自己收集資料并整理資料,發(fā)揮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總而言之,教師要改變教育觀念,放手讓學生去想、去看、去說、去做、教給他們學習方法和途徑,不斷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識,一切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課堂內(nèi)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自己的力量。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