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艷
摘要:結合高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針對現階段高校團學工作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新時期高校團學工作的新思路,轉變傳統(tǒng)工作模式,將團學工作與學生管理工作相結合,努力實現讓每名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團學工作中,從而帶動團學工作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支部 ; 高校 ;團學工作
基層團支部建設是高校團學工作的主線,是基礎。它和院系級團學組織共同構成了整個團學工作的線性體系。因此,它在現有高校團學工作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強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基層團支部的地位和建設意義
學校是以教學班級為單位組建團支部的,基層團支部的重要地位和加強建設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基層團支部是高校各項工作的主要實踐者和探索者。
班級是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中最基本的教學單位,是高校黨政管理體系中的最基層組織。加強班級建設是建設優(yōu)良系(院)風、校風,增強學院和學校凝聚力、戰(zhàn)斗力的關鍵性工作和重要保障。團支部是班級建設的領導者、組織者。團支部建設乏力,必然導致班風惡劣,無法建設良好系(院)風、校風。加強團支部建設還有利于素質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從而提高整個民族的綜合素質。團支部建設乏力,必將阻礙我國教育體制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進程。
(二)團支部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織者和參與者。
“校園文化是以校園形象為外部表現,以校園規(guī)范為活動平臺,以校園精神為核心內容,為校園人所創(chuàng)造、所擁有、所認同并覺之濡化,與社會緊密互動的一種特定的社區(qū)文化”[1]。無論是校園形象、校園規(guī)范還是校園精神建設,學生既是建設的實施者又是建設的對象。團支部作為學生的群體,具有規(guī)模小,靈活度大等優(yōu)點,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單位之一。由團支部組織進行的校園文化活動操作具體、針對性強,建設效果明顯。
從主要內容而言,團支部建設的主要內容是班級文化、寢室文化建設。班級文化、寢室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中具有相當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兩個文化單元。由此可見,團支部又是反饋校園文化現狀的主要途徑之一,其意義非一般。
(三)從社會學角度而言,團支部是一個初級社會群體。
“初級社會群體,指由面對面的交往形成的有親密的人際關系的群體。”[2]作為一個人生長和進入社會過程中最初參與的群體,初級社會群體對人的社會性和思想觀念的形成起了初始作用,從而對人的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團支部作為一個初級社會群體,是全體同學進行面對面直接地互動交流的主要場所,是在大學的生存、活動及全面發(fā)展的基本環(huán)境,也是走出校園、走進社會的中介。同學對團支部這個初級社會群體總是有一種天然的依戀感情。團支部工作開展如何,對同學個人人性和人格的發(fā)展具有極大的影響,同時班級的穩(wěn)定、健康,甚至對學校穩(wěn)定都具有極大的作用。
二、地方本科院?;鶎訄F支部建設現狀透析
基層團支部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地方本科院?;鶎訄F支部建設存在問題主要有:
問題之一:缺少理論指導和制度保障
任何行動都只有有了理論的指導,才能保證正確方向,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其發(fā)生、發(fā)展的連貫性。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對基層團支部建設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團支部的主體地位尚未體現。團支部建設理論的缺乏更是先天性不足。沒有適應地方院校實際的一個科學的先進的理論體系來指導工作,支部建設只能依靠傳統(tǒng)的經驗和現實工作中的摸索。這種“盲干”的做法使得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嚴重影響建設的質量和效果。大學四年是一個比較短的時間段,沒有理論指導,使得我們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摸索中,就會失去很多好的時機,影響了團支部的發(fā)展。
一直以來地方院校的團支部建設工作缺少制度的保障。制度的缺乏導致了基層團支部工作的地位不明確、建設的細節(jié)不規(guī)范、評價體系不科學,管理落后、經費缺乏、生存空間狹窄等在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長時間得不到根本的解決。嚴重制約著團支部工作的開展和發(fā)展。
問題之二:院系班三級團學工作體系不科學完善
在地方院校現有的團學工作體系中,出現以院系團總支為中心、基層團支部為邊緣的局面?;鶎訄F支部建設成了這棵團學工作大樹的樹梢,成了綠葉,“根”的作用尚未凸顯。根深才能葉茂,基層團支部工作搞好才能形成全院的良好局面。院系班各自定位不清晰,職責與權利范圍界線不明確,龍其是系班之間工作職責的本末倒置。使得基層團支部工作常常陷于應付學院院團組織工作的局面,制約著自身的時間和空間,尤其是學院團組織將一些質量低、缺乏存在基礎和參與熱情、無創(chuàng)新的活動或工作以任務的形式布置到各支部,嚴重打擊了同學的積極性,甚至影響團支部與同學之間的關系,破壞了線性團學工作體系的完整性、連貫性。
問題之三:團干部隊伍水平參差不齊、管理體制滯后
必須正視團干部隊伍在管理領導水平上的參差不齊。團干部隊伍素質有的呈現了非師范專業(yè)高于師范專業(yè)的新局面。團干部在創(chuàng)新能力和個人素養(yǎng)上的低水平,使得其個人魅力大大折扣,先進性、模范性不強,無法實現緊密團結廣大同學的目標。
團干部管理體制存在弊端。在干部的使用上,將大部分富有一定工作經驗、能力較強的優(yōu)秀干部選拔調用到院系級團組織工作,導致基層團組織干部素質整體偏低,支部工作不得力,戰(zhàn)斗力不強。在院系級干部的管理權問題上,院系干部作為學生,主要生活學習于基層支部,而現有的相互領導與被領導關系,使得大部分院系學生干部與團支部之間關系僵硬(尤其是系級干部),在支部中缺乏群眾基礎。先進性、模范性作用無法發(fā)揮,也影響了三級組織的關系。這些問題有待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各司其職,加強合作,全力構建團學工作體系
團學工作體系的建設主體是院系班三級團學組織,各級組織要認清自我、實現定位,各司其職,緊密圍繞基層團支部的中心,加強工作力度,開創(chuàng)團學工作新局面。
總之,科技發(fā)展化、市場經濟化、社會進步化,為我們展現了廣闊的發(fā)展天地。有困難,更有機遇;是融合,更是競爭。只有創(chuàng)新,學校素質教育才能適應國情,適應校情,適應學情。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學校素質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關各方面都應該為學團工作的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積極引導,加強管理,促進高校學團工作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邱小云.高校校園文化研究.廣州:海潮出版社,2002年,第62頁.
[2].奚從清.沈賡方.社會學原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