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星原
張輝的這一系列“子非我”作品的表現(xiàn)力非常強,但是這強悍的視覺沖擊力讓我不舒服、甚至厭惡:既不捕捉光影那搔人視神經的神奇變幻,也不用當代科技成果在攝影領域里的高端技術給我們展現(xiàn)一個令人贊嘆的精微瑰麗的視覺經驗。滿眼的動物肢體碎片,似乎是廚房的葷菜案子的下腳料,有時候還有一只無神死眼突然從照片的光影中躍出,令人心里驚悸顫抖。面對著厚厚一疊攝影作品,我無數(shù)次琢磨他的創(chuàng)作目的,但是無數(shù)次都以失敗而告終—我不知道如何看待他的作品,更不知道如何去評價這些作品。這些作品也沒有個題目,更沒有說明什么的;看來作者真的希望他的作品自己能夠向世界傾訴意圖。
后來我從藝術家張輝學生的口中得知,原來他本身是一位素食者?;腥淮笪蛑螅也派羁痰牧私庠瓉磉@些作品是一個素食者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的無助的吶喊!也是當今極其難得的藝術行為!在今天藝術市場繼續(xù)走高、以賣相為評價標準的架上繪畫作品格外受藏家和炒家青睞的時期,張輝不但堅守自己對藝術的堅貞信仰,更從行為上論證了感人至深的藝術是發(fā)自一個人的靈魂深處的感受。張輝的這一個攝影系列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是在我們異口同聲地討伐食品安全問題的今天,有多少人考慮過正是我們無止盡的、精益求精、獵奇尋珍的饕餮食欲導致了食品安全的失控,又有多少人考慮過我們對物質的無盡需求完全沒有考慮到我們這代人對社會和世界的今天和未來所應擔負的責任? 張輝獨特地以纖毫畢現(xiàn)的精微表述方法,以“真實”再現(xiàn)的造型理念給我們營造了一個我們既不愿意面對,也不敢面對的現(xiàn)實。這個現(xiàn)實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夢魘,是我們竭力回避卻真實存在的現(xiàn)實。
每一本討論藝術真理的書都奢言“關注現(xiàn)實生活,”但是究竟怎樣關注?是五十年代以社會主義思想改造為核心的那種關注,還是以六、七十年代的政治掛帥的紅色關注,還是以建立在這兩者之上但迷失于藝術市場的關注?張輝以自己的生活取向和生活哲學作為自己藝術的闡述起點,通過不入時潮藝術品,他的靈魂得到了抒發(fā)。
從另一層意義上來看,他的作品屬于“不討好”類,或令人厭惡類。用英文來說就是uncanning。 以“不討好”的姿態(tài)來產生第一印象的視覺震撼,然后步步深入,進入對作品的內涵的了解,再往前一步就是進入一個恍然大悟的境界。這個三部曲不同于傳統(tǒng)的視覺藝術品的觀察方法。傳統(tǒng)的藝術品觀察方法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路徑和一系列路標引導著觀者走向可以期待的結局,但是“不討好”類的作品則是刻意安排的一個令人產生由不可預料的視覺驚怵導向心靈的撼動而達到的藝術表現(xiàn)力。在欣賞“不討好”類作品時,沒有一個固定的路標,沒有一個人人熟知的、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以來的現(xiàn)代藝術模式規(guī)范好了的章程和路徑。相反,張輝刻意回避這些程式化了的技藝,重新尋找不入舊窠、但又能夠表達內心深刻感受的語言—這就是后現(xiàn)代時期對現(xiàn)代時期藝術標準的反其道而行之的核心觀念。張輝的不討好做到了極致;我對他的作品從厭惡、到頓悟的過程正是一個后現(xiàn)代時期以后的成功藝術家渴望在觀者那里得到的反應。張輝得到了,張輝以后現(xiàn)代文化精神設計了這個量身打造的觀賞路徑,將一個素食者對這個物欲猖獗的社會的吶喊從心底,如同低音炮發(fā)自喉嚨的深處,回蕩在每一個觀者的心中。
2013年10月5日
于京西九龍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