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審題立意向來為教師們所重視,很多教師在作文課上布置好題目后,喜歡大講特講如何審題,如何立意,如何選材,如何布局,甚至講如何開頭,如何結尾等,滴水不漏。很多同學覺得這樣的作文課才是真正的作文課,這樣的老師也才是真正負責任的老師。然而,往往這樣細心的指導卻造成了一種思維定式,很多教師花了大把工夫指導學生技巧、模式,卻收效甚微,甚至產(chǎn)生副作用:學生的思維被束縛了,作文成了千人一面的“八股文”。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既能教給學生審題立意的基本技能,又不至于扼殺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呢?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誰要想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發(fā)展他的思維能力,離開了思維,單獨發(fā)展語言是不可能的?!敝挥凶プW生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不斷提升文化厚重感,才能寫出大氣文章。要加強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的訓練和培養(yǎng),提高學生思維質(zhì)量是不二法門。從這個意義上講,審題立意的實質(zhì)是提升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訓練。
那么,在審題立意訓練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教師應有哪些“作為”呢?
大多數(shù)教師首先會想到方法。我是這樣認為的,關于文章立意的方法,不能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甲、乙、丙、丁,而是要讓學生通過切實有效的操練形成一種敏捷的下意識思維習慣。
文章立意的方法,眾說紛紜,即從虛與實立意、肯定與否定立意、順向與逆向立意、橫向與縱向立意。這些立意方法其實就是以話題為核心,分別以話題自身的某一特點為原點向相反的兩個方向畫出射線。這四種立意方法操作性較強,短期內(nèi)效果明顯,可使學生在寫作前的醞釀階段思維迅速地進入預設的軌道,有利于矯正思維的“粥樣”狀態(tài)。徐江先生在《寫作原理新論》中談論議論文立論,從哲學思維的角度講了五種方法,即因果思維分析、比較思維分析、互聯(lián)思維分析、臨界思維分析、質(zhì)疑思維分析。其實,這五種方法也可以有選擇性地移用到其他文體的立意上,包括話題作文寫前的立意確定。
對如上所述的已成定論的立意方法,如果只是簡單地交給學生,讓學生對話題機械地作分析圖解,那無益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如何讓學生通過切實有效的操練形成一種敏捷的下意識思維習慣,則是我們認真思考與實踐的課題。我覺得必須處理好寫前指導這一環(huán)節(jié)。寫前指導“導”什么呢?
第一,對話題進行立體化解決。就是對話題進行解剖,從寫作流程的角度,講與話題相關的因素分解出來。一般來說,與話題相關的因素包括: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比如,某年的高考作文題“感情的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話題,與這一話題相關的因素有:這是一個關系類話題,這兩者的關系怎樣定義?感情親疏為何會影響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影響感情親疏的因素有哪些?等等。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運用相關方法確定文章的立意。比如可以確定良性情感的積極作用的角度立意,也可以從否定消極情感破壞作用的角度立意;可從情感親疏在社會、家庭、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內(nèi)化與外化橫向立意等。當然,如果能從哲學思維的層面從不同角度對這一話題進行理性解析,就會得到更有深度、厚度的立意。
第二,最佳立意的確定。確定標準有兩個:一,這一立意已經(jīng)擺脫了人與亦云的大眾化的表層分析;二,這一立意有著鮮明的“我”的色彩,就是文中要有“我”的存在。確立文章的立意主要是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閱讀積累以及對生活的感悟;選材構思同樣要以這些作為基本材料。比如,結合感情的親疏與認知話題,我曾寫過一篇下水文《換上紅鏡片》,是從自己的教學經(jīng)歷談如何處理師生關系的,即教師要學會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以良性情感看學生,這樣才能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如果每個學生在寫作時都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思維優(yōu)勢與素材優(yōu)勢,那么,好文章的誕生是水到渠成的事。而我們教師的職責就是訓練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與素材優(yōu)勢。
第三,立意的文字表達。文字表達其實是思維顯現(xiàn)與明確的過程。思維內(nèi)容在付諸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思維在語言的作用下,原先模糊的要變得清晰,雜亂的要變得條理。思維根據(jù)語言文字表述的實際效果,內(nèi)容單薄的再進一步充實,理解膚淺的再進一步加深,局部不合理的再進一步修正,形象不鮮明的再進一步突出其特征等。因此,思維的文字表述過程是思維的反復深化,思維內(nèi)容進一步充實,思維過程進一步嚴密,思維質(zhì)量進一步提高的過程。立意的文字表達同樣也有這樣的作用。立意的表達有兩種方式:理性和感性。理性表達是用嚴謹明確的語言把立意具體化,感性表達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將立意美化。前者是一般要求,后者是較高要求。
梁靜,教師,現(xiàn)居河北樂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