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知道嬰兒在說什么
本期嘉賓:曹潔
資深心理治療師,北京服裝學院特聘教師。創(chuàng)辦兒童教育機構,致力于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在兒童心智測評、親子關系等方面有豐富經(jīng)驗,長期舉辦各種形式的嬰兒觀察、育兒沙龍、親子講座和夫妻共同成長工作坊。
最近,學堂的一位學員咨詢了“嬰兒觀察”的相關問題,可能很多人對此還不十分了解,其實這在國外已經(jīng)是比較成熟的一項專業(yè)服務。簡單說,嬰兒觀察是專業(yè)人員觀察媽媽和新生兒之間的互動,并根據(jù)孩子的反應,給出一些有效的指導和建議,幫助媽媽和孩子迅速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今天我們通過一些真實案例來了解一下。
最近,我受邀去做嬰兒觀察。這個家庭的女嬰剛出生十幾天。
被請進家里,我發(fā)現(xiàn)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都在,加上爸爸媽媽和孩子,這個家現(xiàn)在是7口人在一起生活。
這時,寶寶哭了,奶奶反應迅速,跑到里屋的嬰兒床邊,姥姥隨即也跟了進去。孩子身邊圍著兩位老人,正在坐月子的媽媽左顧右盼,就是看不見孩子的臉。孩子的爺爺和姥爺也很著急,在客廳里大聲詢問:“孩子怎么了?”
所有家庭成員對這個新生命都給予了最大的關心,家里真的很熱鬧,但也因此,孩子很愛哭鬧——這樣的環(huán)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奶奶認為,孫女以后也是自己幫著小兩口帶,現(xiàn)在多做點兒事也是必要的,孩子的姥姥姥爺也很想盡一份力,所以4位老人把各種家務進行明確分工。孩子要喂奶了,奶奶就抱過來給媽媽,孩子哭了,姥姥就換尿布……在這個家里,我?guī)缀鹾茈y看到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雙向互動,因為他們的互動一直在被打擾。
我曾在專欄里跟大家提過“界限”的問題,這是三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很容易產(chǎn)生矛盾的根源之一。拿這個家庭舉例,新生兒最需要的人是媽媽,這個階段對她影響最大的也是媽媽,其他家人雖然是出于好心,但越俎代庖,給孩子和媽媽帶來很多焦慮,同時也對母嬰依戀關系產(chǎn)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我把嬰兒觀察期間的場景都真實地記錄下來,并進行了整理和分析,之后將孩子的父母以及4位老人叫到我的咨詢室。
在表達我的觀點之前,我給他們看了觀察時記錄的一些場景。而且我還讓孩子的姥姥進行了模擬體驗:我請她躺在咨詢室的靠椅上,然后對家屬們說,現(xiàn)在她就是孩子,正在哭,我們一起去看看她怎么了。大家一擁而上,孩子的姥姥頓時就驚得坐起來,捂住臉:“你們要干什么?”你看,一個成年人在面對這種注視和圍觀時尚且不安,何況是剛出生不久的孩子。
之后,我向他們解釋了父母對孩子的重要性,尤其是媽媽和嬰兒的關系,同時把三代人相處要有的界限告訴了幾位老人,同時提出一些建議。說完,咨詢室里非常安靜,4位老人有些驚訝,孩子的媽媽則開始抽泣。
這位媽媽已經(jīng)有些產(chǎn)后抑郁的傾向,有很多焦慮和委屈,這些不良情緒來自于做新媽媽的經(jīng)驗缺乏和不知所措,來自對這個多人口家庭多重關系協(xié)調的壓力,來自于在坐月子期間從吃穿到行動不斷被干涉的煩惱。
事實上,中國媽媽的產(chǎn)后抑郁概率遠大于國外。很多外國媽媽都把生育當成平常事,很放松,在孕期和產(chǎn)后,生活都和平時沒有太大的不同。家庭之間的界限也很明確,也沒有坐月子這一說。而且,她們大多也不用承受來自工作、醫(yī)療以及社會保障方面的壓力。
每個媽媽和孩子的互動方式都不盡相同,而每個孩子希望得到的回應也不同。不是每個家庭都會請專業(yè)人士進行嬰兒觀察,不過作為媽媽,在和孩子的互動中應該多觀察,才能知道孩子在說什么,哪種回應方式是他喜歡的。
嬰兒的眼神、動作以及含混不清的聲音都是在表達自己,需要媽媽做出回應。比如,在給新生兒洗澡的時候,不能抱起孩子就放到水里,要給他一個適應的過程。媽媽用雙手托著他,逐漸接觸水,觀察他的反應,如果他皺眉或者哭鬧,說明他還有些不適應,那就把他抱在懷里撫慰,直到情緒平息。然后不斷重復這些動作,直到他完全適應。
嬰兒從母體分離,成為獨立的個體,是需要經(jīng)歷一些變化的,需要在和媽媽的雙向互動中,建立他對自己以及外界的感受。他的身體需要被撫觸和擁抱,情緒需要得到回應和撫慰。
很多嬰兒都有吮吸手指的習慣,這是因為他給出的一些信號沒能得到關注,產(chǎn)生焦慮而導致的反應,這種反應本身是他在尋找和確定自己的存在感。有些孩子將這種習慣一直帶到長大成人,也難以改掉,甚至要將手指甲啃到很短,產(chǎn)生痛感,才能緩解情緒上的壓力。
在孩子一歲之前,媽媽一定要耐心、細致、溫柔地在他身邊呵護,家人要讓媽媽和孩子盡可能多地在一起,讓孩子感受到飽滿而妥帖的愛,為他的安全感打下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