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文
[摘 要]一些青年教師比較注重問題設計,但存在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就是首次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后,教師往往過多評價答案的優(yōu)劣,而很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維,把問題引向深入。結合幾位青年教師的教例,探討幾種再啟發(fā)的策略,旨在提醒青年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發(fā)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中學語文 閱讀教學 提問 再啟發(fā)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
前不久,學校開展青年教師教學比武活動,我參與了語文課的評課。幾位青年教師都很注重提問設計。但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首次提問學生回答后,教師往往過多評價答案的優(yōu)劣,卻很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維,把問題引向深入。那么,怎樣在閱讀教學提問環(huán)節(jié)中再次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呢?下面我結合這幾節(jié)競賽課談談再啟發(fā)的一些策略。
一、適時分解
適時分解是指把首次提出的一些復雜的難度較大的問題,分解成幾個比較簡單容易的小問題,然后一一解決。下面是一位青年教師執(zhí)教《孔乙己》的提問片斷:
教師:這篇小說寫丁舉人這樣一個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1:丁舉人是統(tǒng)治階級的爪牙,是殘害孔乙己的兇手。
學生2:寫丁舉人這個人物是為了襯托孔乙己。
教師:說得很好!有見地!
這個片斷中,學生的回答顯然不夠全面,沒有達到應有的深度,教師也沒有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教師把問題適當分解一下,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師可以將這一大問題這樣分解:丁舉人和孔乙己最主要的相同點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同點是什么?作者將這兩個人物同時放在小說中有何用意?這幾個小問題比起大問題簡單容易得多,學生思路會打開,思考會更積極。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會認識到封建科舉制度造就兩種人:一種是像丁舉人這樣的統(tǒng)治階級的爪牙,一種是像孔乙己這樣沒有爬上去而變得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廢物,從而深刻地了解到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二、層層追問
所謂層層追問是指在學生回答達不到一定深度的情況下,教師就著學生的答案,層層遞進地追問下去,直到學生認識深刻為止。
一位青年教師在《蘆花蕩》結束時這樣設計提問:
教師:這篇小說塑造了一位智勇雙全的老頭子的形象。為什么作者沒有給他起個名字呢?
學生:作者沒有給他起個名字,因為他代表的是像他這樣沒有名字的抗日群眾。
教師:對!小說是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小說的人物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
在這個片斷中,學生的回答顯然不夠全面,沒有達到應有的深度和廣度,教師也沒有抓住有利時機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教師在學生答案的基礎上追問幾步,學生或許會有更大的收獲。教師可以作這樣的追問啟發(fā):
教師:難道老頭子僅僅代表像他那樣沒有名字的抗日群眾嗎?
學生:我覺得老頭子也代表那些有名字的抗日群眾。因為他們都是積極參與抗日。
教師:老頭子還代表哪些人?
學生:我認為老頭子還代表那些抗日戰(zhàn)士。因為他們都仇恨侵略者,英勇頑強,具有老頭子一樣的精神和品質。
教師:說得好!正是無數(shù)像老頭子那樣有名字和沒名字的抗日軍民團結一心,同仇敵愾,浴血奮戰(zhàn),才組成了一道道保衛(wèi)祖國的銅墻鐵壁,說明中國人民是不可戰(zhàn)勝的!
三、比較揣摩
所謂比較就是在首次提問學生理解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有目的地刪去、改動原文一些內容或把與此相關的事物放在一起,引導學生比較,使學生深入理解。
一位青年教師引導學生欣賞《湖心亭看雪》雪景時是這樣設問的:
教師:“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寫得好,好在哪里?
學生1:好在寥寥幾筆勾勒出了景物的輪廓。
學生2:好在寫景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順序寫的。
教師:這句寫景運用白描手法,寥寥數(shù)筆勾畫出景物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獨有的感受。
這個片斷中,學生對寫景句的體會停留在表面上,沒有深入體會出張岱的思想感情。教師如果巧妙地將句中某些詞改一改,將寫景的順序換一換,引導學生比較揣摩,學生就會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獨運匠心,體會到作者深沉的情感。
教師可引導學生這樣比較揣摩:教師有意將這一句改為“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而已”,讓學生找出與原文不同之處,然后引導比較揣摩,感受原句的精妙所在。學生會深入體會出西湖雪夜似有若無,依稀恍惚的特點,并從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體會出張岱悠遠脫俗的精神品質,體會到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諧統(tǒng)一,也不難感受到張岱那種人生天地間茫茫如“太倉米”的深沉感慨。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