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琳
摘要?本文從復習導入、詞匯講授、鞏固操練以及輸出檢驗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兩節(jié)語言點教學的同課異構(gòu)課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對語言點教學策略的思考。
關鍵詞?同課異構(gòu) ?詞匯教學 ?策略
語言點教學是目前高中英語教學的“重頭戲”,雖然在大型的賽課、公開課中比較少見,但在常態(tài)教學中卻是極其重要的部分,教師喜歡講,學生喜歡聽。教師覺得講得越多,心里越踏實,越有成就感;學生也覺得老師講的點越多,記的筆記越多,他們的收獲也越大。大部分教師在課堂上都集中了大部分時間講解語言點,而對于閱讀理解等篇章結(jié)構(gòu)卻涉及很少。試卷評講課也是花大部分的時間講解單選題,詞匯、語法成了英語課堂教學的主流。而根據(jù)江蘇高考題型的設置,越來越重視的是學生的語用能力,詞匯是在語境中考察,而不是死記硬背語言知識點。這給我們英語教師在詞匯教學的設置上出了一個難題。
筆者近期參加了一次市內(nèi)的教研活動,聽了兩節(jié)同課異構(gòu)課,感慨頗深,兩種截然不同的設計理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就以這兩節(jié)語言點課為例,比較和分析兩者的異同,并對課堂教學的效果展開深入的反思。
一、兩節(jié)同課異構(gòu)課的比較和分析
這兩節(jié)課教授的是《牛津高中英語》模塊六第二單元的Reading第二課時語言點。教師A是在本校本班授課,教師B是異校借班上課。兩位老師的課堂程序相似,即復習導入——詞匯講授——鞏固操練——輸出檢驗。但是在這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授課過程中,兩位教師的教學思想和具體的教學方法、師生的互動和小組合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別。
1.復習導入
由于是Reading的第二課時,兩位教師開始都選擇了復習課文。教師A的復習采用的是Students presentation.根據(jù)所學文本介紹的關于Billy Crystal主持奧斯卡這一信息,結(jié)合本校剛剛舉行的英語戲劇節(jié),采用了非常獨特的頒獎儀式(Academy Awards)作為開場,由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主持頒獎,借助圖片介紹獲獎人,共有4個獲獎者,其中Billy Crystal是文本中重點介紹的一個喜劇家,Rowan Atkinson(Also Mr. Bean)是學生都非常熟悉的著名喜劇家,而另外2個則是本班級的學生,利用英語戲劇節(jié)的圖片,介紹他們的表演,學生都捧腹大笑。
教師B在復習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一個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的任務型閱讀,先讓學生做,然后核對答案。
【分析】教師A和教師B在課剛開始都設置了課文的復習,思路一致,但形式截然不同。教師A獨具匠心,既聯(lián)系學生實際,又緊扣文本。Students presentation活動有一箭雙雕的作用,形式是Daily report,起到熱身作用,卻采用了文本中提到的奧斯卡頒獎儀式,特別用心地設計了獲獎人Billy Crystal與文本對接,把班級里的兩個同學納入獲獎人,聯(lián)系了學生實際,也讓學生產(chǎn)生了極大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教師B根據(jù)文本精心設計了任務型閱讀,幫助學生理清文本結(jié)構(gòu),回歸文本信息。所設的填空也是文本中最為重要的詞匯,為下一步的語言點講解做好了鋪墊。
2.詞匯講授
教師A通過Mind Map Puzzle活動引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詞匯和短語,教師先每張座位發(fā)一個小“magic bag”,要求同桌合作,用包內(nèi)詞條小紙片拼湊兩個思維導圖并出示了完成活動的步驟:思維導圖共呈現(xiàn)了11個重點詞匯,教師板書到黑板上,然后仍然以學生熟悉的剛結(jié)束的英語喜劇節(jié)為主線,利用圖片情境和學生對話的方式呈現(xiàn)詞匯。
教師B采用的是直接呈現(xiàn)語言點的方法,進行適當?shù)耐卣梗缭~性轉(zhuǎn)換、短語延伸、辨析等,如:在講stand up for時,給了一個例句:You must stand up for your rights.還拓展了相關詞組,如:stand for,stand by,stand out,stand up to等。
【分析】兩位教師所選的語言點基本相同,但教學的方法明顯不同,教師A以學校剛舉行的英語戲劇節(jié)為切入點,借助戲劇節(jié)中學生熟悉的圖片設置各種語境,引導學生反復呈現(xiàn)詞匯以及詞匯的變形,教師通過對情境的解釋讓學生了解該語言點的具體使用情境,加上教師恰當?shù)囊龑?,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由于學生對語境熟悉,師生配合很好,課堂氣氛熱烈,效果很好。教師B則是采用直接呈現(xiàn)語言點的方法,側(cè)重語言點的講解和總結(jié),重點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聽、記,師生互動偏少。但詞匯挖掘較深,重點突出,拓展內(nèi)容和所選例句都是考點、難點,比較實用。
3.鞏固操練
教師A采用的是Information gap filling,教師給同桌學生分別發(fā)了A、B兩份材料,學生A是三段對話填空,學生B是三篇簡介相關知識的短文。A、B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先是A、B分別讀對話和短文,然后分享閱讀內(nèi)容并一起完成填詞練習。三篇短文填空所填詞匯涵蓋了前面講的幾個主要語言點。
教師B沒有刻意地設置鞏固練習,采用的是邊講邊練的形式,如在講到amuse時,教師使用了詞匯填空練習:
He tried to tell an_____ joke to____the girl but failed;the girl wasnt______at all.
(答案:amusing,amuse,amused)
【分析】教師A在設計鞏固操練時強調(diào)多種技能的綜合,有讀、有寫、有討論、有合作,教師盡可能通過學生口、筆頭的反復練習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對詞匯的用法進一步的強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師A精心設計了A、B兩份練習,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合作才能完成,通過個人閱讀、合作選詞、朗讀對話等環(huán)節(jié),這樣學生通過熟悉A、B兩份材料,增加了信息量,降低了難度,也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師B的操練形式是目前在常態(tài)教學中比較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采用邊講邊練的形式,主要是教師在呈現(xiàn)一個語言點時,輔助以例句、選擇題、填空題等形式進行操練,在教學的組織上,教師大多是采用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問答形式,更加關注學生對語言點的記憶和理解,學生之間的合作幾乎沒有。
4.輸出檢驗
教師A采用了Balloon Debate 作為輸出活動,仍然以英語藝術節(jié)為主線,學生四人為一組,其中一人為judge。其余三人分別是a stand-up comedian,a clown和a crosstalk performer。他們要通過一番演說,向judge證明,自己應該是學校英語藝術節(jié)最后一個空缺席位的演出者。學生合作寫完Report后,進行了演講展示。
教師B布置的是一個寫作任務,要求學生用所學的語言點寫一篇小故事,不限體裁、題材,只要用至少5個所學詞匯就可以。學生用了大約8分鐘寫完后,通過實物展臺進行展示。
【分析】教師A設計了一個很西化的演講的方式作為輸出練習,Balloon Debate 是一個有競爭性的游戲,本意是如果很多人想進氣球,而氣球只能容納一個人,否則就爆炸了,這唯一的人會是你嗎?教師前后呼應,仍采用英語藝術節(jié)這一話題,問學生是否期待下一個藝術節(jié),學生當然很期待,教師順勢引入這個極具刺激性、挑戰(zhàn)性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演講熱情,很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所選的三個角色a stand-up comedian,a clown和a crosstalk performer也很有代表性,便于學生充分運用本節(jié)課剛學的的幾個重點詞匯。學生情緒高昂,準備得很積極,演講也十分精彩。教師還注重知識的傳授與學生的興趣、生活緊密聯(lián)系,真正教會了學生“用英語做一件事情”。教師B選用的是簡單的寫作形式輸出,要求也很簡單,學生大多是獨立完成寫作,然后教師進行抽樣展示。
二、對語言點教學策略的思考
兩節(jié)課后,在場聽課教師對兩節(jié)課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討論的話題不是僅僅局限于課的本身,而更多的是新的高考形勢下語言點的教學究竟該往何處發(fā)展。筆者也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尤其覺得教師A的教學思路很值得推薦和學習。
1.跳出條框,讓詞匯“活現(xiàn)”
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地通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來學習真實、鮮活、實用的英語,直接體驗語言及運用語言(教育部,2012)。隨著高考命題越來越注重學生的能力檢測,強調(diào)在語境中使用英語,而不是死記詞匯的用法,我們要跳出傳統(tǒng)條框,摒棄傳統(tǒng)的“教師死講,學生死記,課后死練”的方法,讓詞匯活現(xiàn)在語境、文本中。目前在英語詞匯教學中,很多教師仍采用簡單、枯燥、無趣的例句作為“人造語境”來呈現(xiàn)詞匯,“處理比較粗淺,活動方式比較單一,往往是以一個個知識點的講解為教學途徑,以機械訓練的練習為反饋手段”。詞匯量的大小與語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并不成正比,這是因為詞義不是靜態(tài)的,是因語言場境的不同而變化的。生活化的教學環(huán)境設計使英語課堂教學具有了真實的語言交際性質(zhì),其效果不僅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教學氣氛,更主要的是使學生產(chǎn)生真實的語言體驗,進而理解所學語言在生活中的準確適用和意義。教師A在本節(jié)課的詞匯教學中就實踐了這一理念,把詞匯放在學生熟悉的語境中應用,在語篇中重現(xiàn),讓每一個詞匯都有血有肉地、鮮活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不是孤立地講授和機械地操練單詞,應該說是把詞匯“活現(xiàn)”在學生面前了。
2.大膽放手,讓學生“活動”
《牛津高中英語》要求我們體現(xiàn)“活動中學英語(do to learn)”的教學思想,以話題為主線,活動為形式,將話題、功能、任務、結(jié)構(gòu)有機結(jié)合起來。隨著語言的交際化,以學生為中心,教為學服務,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組織學生活動,指導學生合作學習是硬道理。教師A在本節(jié)詞匯教學中就是使用這種方法,精心設計活動,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完成,可以說是以學生活動為主線,教師通過反饋和糾正幫助學生做得更好,更多的時候教師只是個組織者和幫助者。教師A在設計每個活動時都可謂獨具匠心,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激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教師B在課堂上承擔了更多的任務,講授、控制性練習、糾正等,學生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雖然比較多,但僅局限于教師和全體學生的互動或者教師和個別學生之間的互動,生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幾乎沒有。
3.精心設計,讓詞匯“活用”
只有學生能真正地把所學的詞匯轉(zhuǎn)化成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這時的詞匯才是有用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會設計一些輸出練習。要求學生背誦要點或句型操練的方法無疑是不夠的,也是與高考要求相背離的。從記憶的層面上,適當?shù)闹貜?、背誦是必要的,但機械性的重復應當避免。因此,我們要使學生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感知、了解、內(nèi)化語言知識,進而轉(zhuǎn)化為語言能力。這樣的語言學習過程就顯得更有趣味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性。在設計輸出練習時要求新,讓學生在極大的興趣中“活用”所學詞匯,同時還要挖掘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能動性。寫作是重要的語言輸出形式之一,也是最直接、最實用的方法,我們可以采取寫作或者讀寫結(jié)合的方法。
三、結(jié)語
根據(jù)以上兩個不同課堂的案例對比以及對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作用以及課堂練習任務的設置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學理念決定了不同的教學設計,不管是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現(xiàn)代外語教育注重語言的實踐過程,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因此我們在詞匯教學過程中要“活現(xiàn)”詞匯,組織學生“活動”,引導學生“活用”詞匯,這樣的學習過程才能凸顯外語學習過程的交際性和趣味性,有效地克服傳統(tǒng)語言的機械性,讓學生在多種語言實踐活動中理解、吸收、運用語言知識,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Scrivener,J.LearningTeaching[M].Oxford: Macmillan,2013.
[2] 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楊玉晨.關于詞匯意義的動態(tài)性問題[J].山東外語教學,2002(6).
[4] 張敏.從虛擬語氣教學看中外語法教學的差異[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4(10).
[5] 張小紅.突破機械訓練的英語語言知識教學課例的探索[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3(6).
【責任編輯 ?王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