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春華
一、巧用謎語,激發(fā)興趣
初中學生對謎語仍有較濃厚的興趣,以謎語導入新課既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還可以使學生愉悅地進入到課堂的學習中來,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地圖》時,采用謎語導入。如一則:“容納萬水千山,胸懷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渾身絢麗多彩?!倍t:“不坐車船跑全國,不乘飛機觀四海,分文不花萬里游,請問奧妙在何處?”三則:“高山不見一寸土,平地不見半畝田,五湖四海沒有水,世界各國在眼前?!边@樣,通過謎語導入,使學生形成輪廓概念;同時,加強了學生對地圖的特征、作用等的印象。
二、巧用輪廓,整體把握
對于地理輪廓的掌握,不僅是地理記憶的重要方法,更是導入的好方法。
教學《34個省級行政單位》時,我這樣導入:手指《中國行政圖》問,東北三省輪廓各像什么?學生展開想象各執(zhí)一詞,我及時小結,作為新課導入:黑龍江像天鵝,從祖國的東北部飛向長空;吉林像人參,名貴滋補的藥材,滋養(yǎng)著祖國兒女,健全我們的體魄;遼寧像虎頭,是我國重工業(yè)基地,雄風不減當年。
三、巧用音樂,創(chuàng)設意境
俄國著名文學家托爾斯泰說過:“音樂的魅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了解,使不可能事一變而為可能?!庇靡魳穼?,營造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情感。
教學《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時,我播放了第十屆北京亞運會主題歌《亞洲雄風》,“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我們亞洲,河像熱血流;我們亞洲,樹都根連根;我們亞洲,云也手握手!莽原纏玉帶,田野織彩綢,亞洲風乍起,亞洲雄風震天吼!”課堂的氣氛立刻被激昂的旋律所感染。
四、巧用時事,貼近社會
用國內(nèi)外的時事新聞導入新課,既能增加學生的見聞,開拓學生的視野,又能密切聯(lián)系社會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多變的天氣》時,我引用了“神八”飛天的時事,且對比北京當天的天氣(大霧),我提問:“神八”發(fā)射的地點如果選在北京,會怎么樣?所以,影響神八發(fā)射的最主要因素——天氣(學生異口同聲回答)。
教學《世界人口和人種》對,我借用了新聞“第七十億嬰兒的誕生”,巧妙設問:這七十億人口是怎樣分布的呢?又分為哪些人種?這些人種又是如何分布的?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學習新的一節(jié)《世界人口和人種》。
五、巧用詩歌,直接導入
詩歌語言精煉、言簡意賅、意境深遠。恰當運用詩歌,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教學《地勢和地形》時,我充滿深情地吟誦了這幾句詩詞,“滾滾長江東逝水”,“百川東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學生也和我一起吟誦,每句吟誦中,我都講“東”作為重音,吟誦完畢,馬上提問:“為什么都是‘東?而不是西、南、北?是什么影響了河流的流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地勢和地形》。
六、巧設疑問,引發(fā)思考
古代學者陳獻章說過:“疑者,覺悟之機也。”一個問題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并激發(fā)他們思考,引起學習興趣,然后帶著疑問進入新課。這種方法開門見山,簡潔明快,三言兩語就直切正題。
《我國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時,我設置這樣的問題:6月25日是什么日子?(全國土地日),3月22日是什么日子?(世界水日)3月21日是什么日子?(世界森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植樹節(jié))這些都和什么有關?(資源)我國的資源狀況如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國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七、巧用笑話,通俗易懂
很多笑話都膾炙人口,地理課堂上的笑話在博得學生一笑的同時,更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尤其是后進生,會更愿意加入到地理課堂中來。
教授《地球和地球儀》時,我講(下轉 41頁)(上接 163頁)述了這樣一個笑話:局長到某校視察,看見教室里有個地球儀,便問學生甲:“你說說看,這地球儀為何傾斜二十三度半?”學生甲非常驚恐:“不是我弄的?!本珠L再問學生乙。學生乙答道:“我剛進來,怎么會知道?!本珠L疑惑地問教師這是怎么回事,教師滿懷歉意地說:“這不能怪他們,買來時就已經(jīng)是這樣子了?!毙iL見局長臉色越來越難看,連忙趨前解釋:“說來慚愧,因為學校經(jīng)費有限,我們買的是地攤貨。”學生笑聲稍息后,及時引導:地球儀到底是不是因為地攤貨而傾斜的呢?(不是)除了地軸傾斜外,地球儀還具有哪些特點呢?好,我們來解密地球儀。
八、即興導入,貼近生活
地理來自于生活,學習地理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我總是注意尋找地理和生活的結合點,尤其是導入,效果非常好。
教授《多變的天氣》時,剛剛還好好的天,可剛打鈴,天就變了,于是我借題發(fā)揮:同學們請看窗外,剛才的天還是艷陽高照,現(xiàn)在就晴轉多云了,這說明天氣有什么特點?(多變)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多變的天氣》,轉身寫板書時,已經(jīng)聽到學生的掌聲。
總之,導入新課作為一種技巧,沒有固定的模式,這門藝術,貴在“巧”和“活”,只有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創(chuàng)新、總結,并持之以恒,定會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