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芳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發(fā)生了變化。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高中化學學科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將制約著我國高中化學教學的發(fā)展。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信息技術和教學內(nèi)容進行融合,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它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教學重點更加突出。本文是作者根據(jù)自己的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主要針對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希望能給教師帶來一定的幫助和指導,最終提高高中化學的教學水平和成績。
關鍵詞:高中化學 教學 對策
化學是一門將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全新學科,給學生固有的教學模式帶來了挑戰(zhàn)。它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能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基礎化學知識,使學生能通過這些化學知識去了解自然,接觸社會。目前,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明顯。高中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基礎學科,對于高中階段學生的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高中化學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中化學教師的教學思想較為落后,教學水平有待提高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操縱者,而學生只是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體現(xiàn)。隨著新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逐漸起到主導作用,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幫助,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這對于高中化學教學水平的提高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效果。但是,對于目前高中化學教學來說,很多教師的教學思想和觀念還是沒有徹底地轉變,應試教育仍然存在,使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完全按照新課改的要求進行授課。這種家長式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自身發(fā)展是一種阻礙。
(二)高中學生對于化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不高
現(xiàn)代化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通過授課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可以說,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的根本和關鍵。一旦學生對化學產(chǎn)生了興趣,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去了解,認真聽講。但是,由于高中化學知識的邏輯性比較緊密,理論嚴謹,很多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就會感到比較枯燥。對于這些知識來說,學生理解起來就會比較費勁,長時間的這種狀態(tài),很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厭煩心理,對化學課失去信心。
(三)高中化學教學實驗器材不齊全,學生較難理解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驗是其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對化學理論知識和化學實驗課進行補充,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然而,現(xiàn)在很多教師在給學生做實驗時,相關的實驗配套設施不夠齊全,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化學實驗的質量,同時還可能影響實驗過程中的安全性。實驗設備是化學實驗課的基礎,也是實驗課能進行的前提。如果實驗設備不齊全,就無法進行完整的實驗,這樣就不能為學生直觀地展示實驗結果,學習理解起來可能會費勁。
二、提高高中化學教學水平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需要處理好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關系,不能將教學的管理者完全變成現(xiàn)代教學中的放任者,不能受課件的擺布和控制,淪為課件的奴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的主導性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應該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教師起著引導者和幫助者的作用,而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要對象。只有擺正二者的關系,使教師更好地駕馭課件,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實現(xiàn)知識和情感的互動,實現(xiàn)教與學的統(tǒng)一,全面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和能力,促進化學有效教學。
(二)改變教學主體,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對象,對于教學水平產(chǎn)生了嚴重的阻礙。然而,要提高高中化學的教學,就必須首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教師只有放下身段,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應該加強高中化學教師的師資力量,提高化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高中化學教師的工作量,進一步提高高中化學的教學安全和質量。同時,還要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使教師在接觸新的教學理念的過程中,豐富高中化學教學手段,最終達到提高教學的目的。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化學作為高中階段的一個重要學科,一定要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針對現(xiàn)在化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要實施相應的措施。多媒體教學可以增強教學效果,提升教學效率?;瘜W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在快樂中學習,使其真正地優(yōu)化高中化學教學課堂,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文艷.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4):157-158.
[2]張志超.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3(5):123-124.(責編 趙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