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富榮
【摘 要】目的 觀察地佐辛復合局麻藥在臂叢神經麻醉中的應用效果,分析其原因。方法 選擇在肌間溝臂叢神經麻醉下擬行上肢手術的6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G組,0.3%羅哌卡因30ml加地佐辛5mg混合液)和對照組(D組,0.3%羅哌卡因30ml),每組30例。觀察并記錄麻醉起效時間、持續(xù)時間及手術開始后麻醉滿意度和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 G組感覺與運動神經阻滯起效時間明顯快于D組(P<0.05),鎮(zhèn)痛持續(xù)時間明顯長于D組(P<0.05);G組的麻醉滿意度明顯高于D組(P<0.05);兩組ECG、HR、BP、Sp02組間組內差異無顯著性;兩組均無不良反應發(fā)生。結論 地佐辛復合局麻藥用于臂叢神經麻醉可明顯縮短麻醉起效時間,相對延長作用持續(xù)時間,麻醉效果滿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地佐辛;臂叢神經麻醉;羅哌卡因;應用
近年的研究顯示,,外周神經元表面存在阿片類受體[1],阿片類藥物可直接與外周神經纖維上的受體結合而發(fā)揮鎮(zhèn)痛作用[2]。將小量阿片類藥加入局部麻醉藥中性神經阻滯,能顯著延長神經阻滯持續(xù)時間,增強術中鎮(zhèn)痛效果,延長術后鎮(zhèn)痛時間[3]。地佐辛作為主要通過阿片受體起作用的新型激動-拮抗劑,由于其鎮(zhèn)痛效應強、呼吸抑制輕等優(yōu)點,廣泛應用于臨床麻醉中。泰興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麻醉科在局麻藥中復合使用地佐辛用于臂叢神經麻醉,取得了滿意的麻醉效果?,F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60例在肌間溝臂叢神經麻醉下擬行上肢手術患者,男31例,女29例,年齡20~68歲,所有患者無臂叢神經阻滯的禁忌證,無吸毒史,無反復使用麻醉性鎮(zhèn)痛藥物史,術前無心、腦、肺疾病史,術前檢查肝腎功能正常。ASA I~Ⅱ 級,其中肱骨骨折內固定術36例,橈骨骨折內固定術2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G組)和對照組(D組),每組30例。本研究方案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均由同一有經驗的麻醉醫(yī)師完成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兩組患者年齡、性別、ASA分級和手術時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方法 患者術前30min肌注魯米那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建立靜脈通道,常規(guī)監(jiān)測ECG、HR、BP、SpO2。患者仰臥,頭偏向健側,充分暴露患側,進針點為前、中斜角肌間隙與鎖骨中點上二橫指交點處,常規(guī)消毒后,左手食指固定皮膚,右手持5ml注射器連接 7G注射針頭,垂直皮膚刺入,針頭略向外向后推進,若有異感或觸及骨質,停止進針并退針少許,回抽無血液、腦脊液及氣體,G組注入0.3%羅哌卡因30ml加地佐辛5mg混合液,D組注入0.3%羅哌卡因30ml。
1.3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T1,阻滯完成至痛覺減弱)、痛覺消失時間(T2,阻滯完成至開始手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T3,阻滯完成至拇指運動無力),術后及時隨訪,了解患肢運動阻滯持續(xù)時間(T4,拇指運動無力至肌力恢復時間)及切口疼痛時間(T5)。手術開始后進行麻醉滿意度評價:滿意(疼痛消失,無需輔助用藥);不滿意(鎮(zhèn)痛不全,需追加局部麻醉或靜脈麻醉藥)。記錄麻醉前、手術開始后的ECG、HR、BP、SpO2的變化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PS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2結果
兩組患者麻醉感覺阻滯起效時間、運動阻滯起效及持續(xù)時間、患肢肌力完全恢復時間差異無顯著性,G組痛覺消失時間明顯短于D組(P 表一 兩組麻醉感覺和運動阻滯起效、持續(xù)時間及切口疼痛時間 組別 例數 感覺阻滯起效時間(T1,min) 運動阻滯起效時間(T2,min) 痛覺消失時間(T3,min) 運動阻滯持續(xù)時間(T4,h) 切口疼痛時間(T5,h) G組 30 2.55±0.43 8.54±1.35 12.05±2.35# 5.88±1.42 13.68±5.02# D組 30 2.75±0.50 7.22±1.38 20.11±1.99 5.15±1.25 6.55±4.85 與D組相比,# P< 0.05 D組術中3例需要追加靜脈麻醉藥完成手術;G組術中均無需輔助用藥,G組術中滿意率明顯高于D組(P< 0.05)。兩組ECG、HR、BP、Sp02組間組內差異無顯著性。 所有患者手術前后均無呼吸抑制、皮膚瘙癢、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3討論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是上肢手術最常用的麻醉方法。由于羅哌卡因與布比卡因相比,具有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及心血管系統(tǒng)毒性小、作用時間長、低濃度有感覺運動分離的優(yōu)點,以往常用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的復合液,常被羅哌卡因所替代,但臨床上單純使用羅哌卡因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常存在阻滯不全、麻醉起效慢、運動阻滯起效、最大運動阻滯時間延長。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常通過增加羅哌卡因的使用濃度以及伍用利多卡因的方法。最近有研究[4]證實阿片受體除分布整個中樞神經系統(tǒng)外,也廣泛分布于周圍神經系統(tǒng)中。這給局麻藥中加入阿片類藥物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論指導,最近國內外廣泛的應用也表明:局麻藥中加入阿片類藥物用于鎮(zhèn)痛具有鎮(zhèn)痛完全,用量少,對呼吸循環(huán)影響少,不良反應少,持續(xù)時間長的特點。地佐辛是苯嗎啡烷類衍生物,屬于阿片受體激動拮抗藥[5],主要是激動分布于大腦、腦干和脊髓的k受體,產生鎮(zhèn)痛、輕度的鎮(zhèn)靜作用,同時拮抗U受體,因其鎮(zhèn)痛時間長,成癮性小而列入非麻醉品范疇,被應用于臨床麻醉及術后鎮(zhèn)痛。羅哌卡因復合使用地佐辛阻滯效果良好,并可減少機體術后的應激反應,這種機制可能與其大腦皮質激動k受體產生鎮(zhèn)痛、鎮(zhèn)靜作用有關[6],并且無明顯的不良反應。 我們在局麻藥中加入地佐辛用于臂叢神經阻滯,結果顯示:地佐辛復合局麻藥用于臂叢神經阻滯可明顯縮短痛覺消失時間,延長作用持續(xù)時間,改善鎮(zhèn)痛效果,降低羅哌卡因的阻滯濃度從而使局麻藥使用更安全;且術中術后均無呼吸抑制、皮膚瘙癢、惡心嘔吐等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采用地佐辛復合羅哌卡因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起效快,持續(xù)時間長,麻醉效果滿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葉斌.嗎啡在周圍神經中的應用證明阿片受體的存在[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33):101-102. [2]周斌福,許南燕,錢敬畏.羅哌卡因復合地佐辛在臂叢神經阻滯中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12,18(2):185—187. [3]王紅珠,許菊霞,李商庚.舒芬太尼加入局麻藥對臂叢神經阻滯的影響[J].江西醫(yī)藥,2010,45(1):52. [4]黃宇光,徐仲煌,羅愛倫.外周區(qū)域阻滯與術后鎮(zhèn)痛的新 觀點和新方法[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1,17(5):275—277. [5]韓雪萍,黃運里,孫振濤,等.地佐辛和芬太尼用于甲狀腺術后鎮(zhèn)痛對患者呼吸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27(10):993—994. [6]陳文斌,龔麗芳.地佐辛復合羅哌卡因用于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觀察[J].海峽藥學,2013,25(2):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