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焜 彭婷香 申科文
(湖南省湘潭市第三人民醫(yī)院中醫(yī)康復科湘潭411100)
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分析
馮焜彭婷香申科文
(湖南省湘潭市第三人民醫(yī)院中醫(yī)康復科湘潭411100)
目的:探討針灸與康復訓練聯合治療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按隨機數字表法將84例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分成聯合組與對照組,對照組予以單純針灸治療,聯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再予以康復訓練,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聯合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5.7%(P<0.05)。結論:對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予以針灸與康復訓練聯合治療,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應用。
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針灸;康復訓練
腰椎間盤突出癥(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多見、多發(fā)的疾病,而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其中的一種[1]。一旦患有此病,將出現腰痛的癥狀,繼而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帶來極大的影響。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療,以緩解其疼痛癥狀,提升生存質量。鑒于此,筆者對我院所收治的42例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予以針灸+康復訓練治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的84例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所有病患皆通過CT、核磁共振成像檢查,且滿足《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中央型腰間盤突出癥疾病的診斷標準[2];排除精神病史者;排除并發(fā)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者、肝腎疾病者、造血系統(tǒng)疾病者等;排除骨折疾病者與腰椎結核者;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全部患者分成聯合組與對照組各42例。聯合組男28例,女14例;年齡26~75歲,平均年齡為(46.4±7.1)歲;病程3個月~14年,平均為(8.4±1.7)年。對照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25~71歲,平均年齡為(45.8±6.2)歲;病程2個月~15年,平均為(9.1±1.4)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病程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予以單純針灸治療,具體操作為:主要穴位有腰眼穴、腎俞穴、腰陽關穴、腰椎間盤突出節(jié)段夾脊穴,此外,還需選取委中穴、環(huán)跳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上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次髎穴以及承扶穴等作為配穴[3~4]。首先,采取3寸針(30號),對腰椎間盤突出節(jié)段夾脊穴進行針刺,得氣以后,實施提插捻轉,以使其有強烈的氣感。采取1.5寸針(30號)對其它穴位加以針刺,并在得氣以后予以電針儀(G6805)通電,兩極分別置于腰椎間盤突出節(jié)段夾脊穴及同側任意穴位之上,一側電極為一組,采取疏密波型,輸出強度以病患的耐受力為準,通常治療的時間為20 min,1次/d,持續(xù)治療1個療程,即15 d。
1.2.2聯合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再予以康復訓練,即腰屈伸肌訓練,具體為:(1)取仰臥位,墊高腰部約10 cm,將頭部與肩部抬起,且保持水平狀態(tài),保持這一姿勢5~10 s,之后回到最初的狀態(tài)。(2)取仰臥位,上肢自然放在身體的兩邊,之后挺起腰部與臀部,屈髖、屈膝,以呈現出“拱橋狀”,保持這一姿勢5~10 s,之后回到最初狀態(tài)。(3)取俯臥位,墊高腰部10~15 cm,將頭部與肩部抬起,且保持水平狀態(tài),保持這一姿勢5~10 s,之后回到最初的狀態(tài)。(4)取俯臥位,上肢自然伸直,且將下肢、肩部以及頭部抬起,且呈現出“飛燕點水式”,保持這一姿勢5~10 s,之后回到最初狀態(tài)[5]。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還可每日進行慢步倒走訓練,每天30 min。
1.3療效判定通過治療,病患的臨床癥狀(如腰椎痛)完全消退,直腿抬高70°以上,且可以正常的工作,為基本治愈;通過治療,病患的臨床癥狀(如腰椎痛)有所好轉,腰部活動功能有所好轉,為有效;通過治療,病患的臨床癥狀(如腰腿痛)并未好轉,甚至有加重的趨勢,為無效??傆行实扔诨局斡逝c有效率之和。
1.4統(tǒng)計學分析本研究所得全部數據均采取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加以分析與處理。其中采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治療,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均得到一定的改善。聯合組總有效率為95.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5.7%,組間總有效率相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情況比較[例(%)]
現代醫(yī)學認為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纖維環(huán)的破裂后,髓核向后方突出致使相鄰組織遭受刺激和壓迫,出現腰肌痙攣致使局部出現缺血癥狀,繼而誘發(fā)肌纖維變性、神經根粘連、脊神經根無菌性炎癥以及神經壓迫等癥狀。此病最為常見的誘發(fā)因素為外傷或腰肌勞損。在中醫(yī)學中,此病屬于“骨痹、腰腿痛”范疇,其發(fā)病機制為正氣虛損,且受到濕邪、風寒的入侵,或外傷的影響,致使腰腿部血瘀濕滯、氣機郁閉所致[6]。綜上,對于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其關鍵就在于緩解神經根壓迫,保證腰部血液循環(huán)暢通,且去除炎癥、水腫,最終實現減壓、止痛的治療目標。
本研究筆者采取了針灸聯合康復訓練的方式治療,其中,實施針灸治療可通經活絡,促進氣血的順暢,優(yōu)化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進組織營養(yǎng),去除炎癥水腫,繼而達到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癥狀。在此基礎之上,配合相應的康復訓練,即肌力訓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強化患者薄弱的肌組織,提升其身體體質及協(xié)調性,增強腰部肌力,提高腰部局部肌肉的肌力,上述兩種方式相結合治療,可獲得較好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對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予以針灸與康復訓練聯合治療,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應用。
[1]于愛蓮.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央型腰椎盤突出思路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1(5):41-42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2.216-220
[3]楊曉兵.針灸推拿加刺絡拔罐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90例療效觀察[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11,28(2):54-56
[4]張東升,銀世杰.針灸配合中藥熏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2,21(2):318-319
[5]黃月喬,陳光,徐鑫亞,等.物理治療方法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2):4922-4923
[6]湯治中,徐應樂,易進科,等.綜合康復訓練結合針灸防治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fā)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2,14(6):978-979
R681.5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5.12.016
201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