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等
小麥豐產栽培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獲得高產豐產。在種植過程中,要兼顧產量和效益,經過多年試驗,小麥撒播輕簡化栽培技術是一項較為簡單高效的栽培模式,其核心是最大程度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的投入,以獲取最大收益,并且易于操作實施。筆者在2012~2015年進行了小面積生產試驗示范,平均畝產550千克以上(近 4年的產量分別為490千克、525千克、570千克、600千克),每畝收益800元以上,經濟效益顯著?,F將小麥撒播輕簡化豐產栽培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一、種植效益分析
1. 投入情況
整地80元/畝(每畝旋耕50元+耙地30元),化肥164元/畝(每畝施30千克三元復合肥96元+10千克二銨38元+15千克尿素30元),良種56元/畝(每畝撒20千克、每千克2.8元),除草劑20元/畝(2次、每次10元),殺蟲劑20元/畝(4次、每次5元),殺菌劑15元/畝(3次、每次5元),收獲50元/畝,勞動用工100元/畝(2個工、每個工50元),糧食運送10元/畝,異常災害保險3元/畝??偼度?18元。
2. 收入情況
糧食收入為1265元/畝(每畝收550千克、每千克2.3元),國家在種糧方面的財政補貼:小麥良種及農資綜合補貼125元/畝,小麥“一噴三防”農藥補貼5元/畝??偸杖?395元。
3. 效益情況
扣除518元的支出,每畝純收益為877元。
二、種植地概況
小麥生產示范地點為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qū)泥溝鎮(zhèn)賀莊村,面積2.8畝,偏砂性土質,從2011年開始實施小麥、玉米秸稈還田,土壤有機質含量1.1%,堿解氮含量120毫克/千克,速效磷含量50毫克/千克,速效鉀含量92毫克/千克,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基本充足,光熱資源充足,冬季常出現暖冬天氣。
三、購買良種
實施國家良種政策,優(yōu)先選擇農技部門推廣的優(yōu)質小麥品種,種植的品種為濟麥22和良星77,按照1︰1重量進行混撒播,種子已進行包衣,這兩個品種均抗倒伏、產量穩(wěn)定、豐產、抗病性良好、綜合性狀表現優(yōu)良。
四、精細撒播
結合我地實際,玉米收獲后結合墑情進行撒播,一般在10月上旬,每畝撒入良種20千克(濟麥22、良星77各10千克),一定要控制好重量,最好用電子稱以畝為單位稱量好備撒,種子分2次撒完(第一次撒2/3~3/4,第二次將剩余的種子全部撒完) ,最好將地分成2~3個小塊,以利于種子撒施均勻,提高出苗質量。
五、合理施肥
由于秸稈還田的大力實施,增加了土壤有機質的含量,結合土壤肥力情況,每畝施入三元復合肥(15-15-15)30千克+二銨10千克+尿素10千克,將這三種肥料均勻撒施于地表,春節(jié)前后酌情施入尿素5千克,太早易造成冬季旺長、太晚易造成小麥熟期推遲,遇到干熱風造成死亡減產。
六、簡化整地
1. 旋耕
種肥施完后,利用足夠馬力的旋耕機進行旋耕,深度控制在18~20厘米,保證小麥出苗。旋耕具有易于操作、成本低廉等優(yōu)點。
2. 耙耢、鎮(zhèn)壓
旋耕后根據土壤墑情及時進行耙地,耙2~3遍較為合理。要盡量選用小馬力(約20馬力)的機械進行耙地,防止地被壓實、不利出苗。耙耢可破碎土垡,疏松土表,平整地面,踏實耕層,上松下實,減少蒸發(fā),抗旱保墑;鎮(zhèn)壓有壓實土壤、壓實土塊、平整地面的作用,當耕層土壤過于疏松時,鎮(zhèn)壓可使耕層緊密,提高土壤耕層水分含量,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促進根系及時下扎到深層土壤中(深層土壤水分含量高且穩(wěn)定,即使上層土壤干旱,根系也能從深層土壤中吸收到水分) ,提高麥苗的抗旱能力,使麥苗整齊健壯。
七、結合天氣適量澆水
畝產500~600千克的小麥畝耗水量為350~450米3,調查統(tǒng)計表明,這些水分不能全部來源于灌水,小麥消耗的這些水分,大約1/3來源于土壤儲藏的水分,1/3來源于小麥生長季的降水,1/3來源于農業(yè)灌溉水。小麥整個生育期澆水的適宜次數為2~3次,分別為苗期、越冬前、返青期、拔節(jié)期、開花灌漿期,基本上都是在小麥最需要水的時期澆水。每次適宜的澆水量為40米3,一定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澆水。
八、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小麥常見的病害有: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條銹病和葉銹病等;常見的蟲害有:地下害蟲(蠐螬、螻蛄、金針蟲、地老虎)、小麥蚜蟲、紅蜘蛛、小麥吸漿蟲等;常見雜草有:雙子葉雜草和單子葉雜草。
1. 防治原則
①根據病蟲發(fā)生情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病蟲防治;②注意藥劑的混配使用,例如用辛硫磷乳油與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相結合防治蚜蟲、紅蜘蛛、灰飛虱等害蟲,用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與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混合共同防治紋枯病、赤霉病、蚜蟲等病蟲;③抓住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例如4月底5月初是赤霉病預防的關鍵時期,返青前后是防治蚜蟲、紅蜘蛛的關鍵時期。
2. 病蟲害防治
及時搞好“三噴”,增加粒重。撒播麥田由于個體發(fā)育好、群體相對較大,病蟲害發(fā)生不可避免。故在其生育中、后期還應做好麥蜘蛛、 穗蚜、吸漿蟲及紋枯病、銹病、赤霉病等防治,結合噴施微肥、激素等促進籽粒飽滿。
3. 草害防治
抓住麥田化學除草的關鍵時期:秋苗期和返青起身期。撒播麥田由于群體形成早,冬前對光、熱、水、肥和土地的利用率高,麥田株間漏光少,對雜草有較好的抑制作用,但不可能不生雜草,而機具又無法使用,所以一定要采取化學除草。除草宜早不宜遲,早播麥田 3 葉期后就可進行,此時草小抗性弱。以雙子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畝用75%苯磺隆水分散粒劑1克或15%噻吩磺隆可濕性粉劑10克加水噴霧防治;以對抗性雙子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畝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60毫升或5.8%雙氟·唑嘧胺乳油10毫升防治。對單子葉禾本科雜草重的可畝用3%甲基二磺隆乳油25~30毫升或6.9%精惡唑禾草靈水乳劑每畝60~70毫升,莖葉噴霧防治。雙子葉和單子葉雜草混合發(fā)生的麥田可將以上藥劑混合使用。
九、異常氣候應對
常出現的異常氣候主要有六種:干旱、低溫、干熱風、暴雨(雪)、大風和冰雹,但是經常發(fā)生的氣候災害是干旱、低溫和干熱風。近幾年我地發(fā)生的災害有: 2012年小麥后期高溫干熱風;2013年拔節(jié)期倒春寒,生長后期大雨,成熟期高溫,2013年小麥冬季干旱;2014年、2015年春季暖冬,不利于小麥越冬。應對措施:一是提高秸稈還田質量,以利于小麥出苗;二是提高整地及撒種質量;三是精選良種,充分發(fā)揮良種的增產潛力;四是加強病蟲草害防治,降低產量損失;五是適時澆越冬水,提高作物的抗凍性;六是制訂異常災害預警預案,未雨綢繆,降低災害的影響。
十、適期機械收獲
一般在5月底~6月上旬,在小麥完熟初期、含水量15%~18%時收獲,采用機械化作業(yè)收獲小麥,直接銷售或晾曬入倉,并對小麥秸稈進行還田。機收時要保證行進速度為3~4千米/小時,由于撒播小麥畝有效穗數及秸稈還田量均高于常規(guī)播種,收獲速度過快會造成籽粒撒地而浪費,影響產量。
十一、撒播豐產分析
有人擔心撒播小麥會不會存在冬季凍死苗的風險,經過近四年的生產試驗,小麥未出現冬季凍死苗現象。豐產增產的主要原因:一是撒播可以充分利用土地面積,不浪費一寸土地;二是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小麥撒混播后,由于不同品種的禾苗高低不平形成冠層結構,可提高作物的光合效能而增加產量;三是充分利用水肥等資源;四是利用作物之間的抗性互補,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抗倒伏能力大大提升,4年來均未出現小麥倒伏,抗病性也有一定的提升。
(作者聯(lián)系地址:山東省棗莊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郵編:277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