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暉
[摘 要]
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已經是一門基礎文化課之一,但它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教學工作充滿挑戰(zhàn)性,如何讓學生上好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信息技術任課教師普遍關心的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調動、激發(fā)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學習主動性形成的源泉,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關系著教學效果的好壞,從教師課前導入的設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傳授新知識、任務驅動,綜合運用、提高等方面的優(yōu)化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主動性,從而進一步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
[關鍵詞]
信息技術;學習主動性;教學法
未來人才必須是知識和技能有機結合的統(tǒng)一體,而信息技術作為中小學階段“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是面向世界國際競爭,提高綜合國力和全民素質,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技能,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好這門課,是擺在我們面前急待解決的任務。
一、注重課堂導入的設計
(一)故事導入
給每一節(jié)課設計一個主題,把知識點串插在其中,運用故事情節(jié)導入,輔助播放動畫或音樂,讓學生立刻進入學習的情境,充滿期待并且激發(fā)學習的熱情。
(二)作品導入
如在教學四年級的畫圖軟件第一課時,我們可以先把精美的范例先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產生視覺沖擊,有一種自己也想去繪畫的沖動。
(三)設疑導入
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爭做一個“打字小能手”呀?”教師接著提問“如果你想讓你的打字速度變得很快,你應該怎么辦呢?”這就很自然的轉到如何進行漢字錄入的規(guī)則學習上,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漢字錄入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地把原本枯燥的知識點有滋有味地學習下去。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傳授新知識
(一)演示教學法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當中,演示教學法是比較常用和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的直觀性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教學WINDOWS中的錄音機一課時,教師可以直接用多媒體網絡教室的教師演示功能給學生進行操作演示,從錄音的操作過程、音頻文件的存儲、回放,學生一看便知,簡單明了,同時讓他們自己產生一種躍躍欲試、自愿主動學習的動力,一節(jié)課的知識點很容易就被學生掌握了。
(二)游戲教學法
依據(jù)小學生好玩的特點,指導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擴展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影響學生興趣,把要學的知識設計成游戲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如在教學鼠標的使用中,可以用XP系統(tǒng)自帶的紙牌、掃雷等游戲,還有自己下載的拼圖、七巧板等小軟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鼠標的單擊、雙擊和拖動等操作。這樣既能滿足學生的愛好、興趣,又能開發(fā)學生的智力,進而又能達到教學目的,何樂而不為呢。
(三)范例展示法
就是在教學中,先把教學結果展示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和興趣,也就是先讓學生知其然,再向學生解釋過程,知其所以然。比如在講解幻燈片的制作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幻燈片功效,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設計精美又實用的幻燈片,讓孩子們不僅一目了解,同時更讓他們耳目一新,使他們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起來,這時,再教給學生怎樣制作,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索,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再比如,給學生講解LOG語言設計的循環(huán)語句時,一節(jié)課教師只是枯燥地講解語句格式的話,學生肯定不愛聽,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把能運用該語句做出的一個折扇作品展示給學生,會讓他們“大驚失色”,這樣接下來的知識點,師生就會輕而易舉地攻破。
(四)競賽教學法
依據(jù)學生好勝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小組競賽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小學生在指法訓練上就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方法,來強化練習,讓他們比比哪個小組的同學的指法最標準,同時速度又快?如果教師再有個小獎品加以鼓勵,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更高,學習效果自然也就有了。但是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也不能太泛監(jiān),更不能草草了事,既然比賽,那就要有規(guī)則,要盡可能公平,爭取讓每個孩子都參與進來,都有競爭意識,要不然就失去它的有效性了。
三、任務驅動,綜合運用
這是一節(jié)課知識的綜合運用,所以教師要設置一個圍繞本節(jié)內容可以讓學生自由創(chuàng)作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有想像的空間,制作一個他滿意的小作品,從而使本節(jié)的知識點得到綜合的運用和實踐,學生學習主動性完全發(fā)揮出來。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精心設計任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因為“任務”設計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一個好的任務,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知識,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比如,在講WORD中的制作電子賀卡一節(jié)課,在學生已經學習完成操作要點之后,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進行一個賀卡的創(chuàng)作,讓他們盡可能運用所學知識,發(fā)揮主動創(chuàng)造性,制作出有個性特點的作品來,當然也就達到了知識的綜合運用和提高的目的。
總之,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技能體驗,情感和價值觀,要更多地把注意點放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上。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作為核心,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結構,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質。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和培養(yǎng)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中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掌握信息的使用要領,全面提高信息素養(yǎng)。
計算機的教學工作是無止境的,在日后的教學中,我們還要不斷探索和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此,要多學習、多嘗試、多思考,找出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喜歡上信息技術課,愛上信息技術課,教學相長,讓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責任編輯: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