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盛
〔關鍵詞〕心理健康活動課;小組討論;指導;策略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它要求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以教師點撥、指引、導向為輔”。在心理健康活動課中,這一理念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貫徹執(zhí)行,既防止“講授式”的知識灌輸,又防止“活動式”的游戲充斥。而“活動”和“體驗”是心理活動課的核心要素,需要在“小組討論與分享”環(huán)節(jié)得到融合和深化。在該階段,教師應在引導學生自省、分析、分享中下功夫。
一、勇于自省是問題解決的鑰匙和關鍵
在小組討論中,由于小組成員的成長經歷、世界觀、價值觀存在個體差異,導致對事物的看法產生分歧,出現(xiàn)同伴沖突,或內心不愉快是常有的事,這時,可以教給學生如下處理方法:一是停止“不恰當”的行為,如責怪、辱罵、攻擊等;二是停止“不合理”的認知,如,“都是別人的錯”“只有我的意見才是正確的”“這個群體不接納我”“我就是個失敗者”等;三是停止負性情緒體驗,如憤怒、焦慮、嫉恨等;四是緩慢地深呼吸,把身體內不舒服的感覺都呼出來;最后,反省自我行為、自我思想、自我需要。
如在“理性消費”一課中探討“學生校園手機依賴”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照手機依賴的標準進行自我反省,“我是否有手機依賴?如果有,這種依賴是怎樣形成的?我有能力克服這種依賴嗎?要改變這種狀況我能做什么?”這些現(xiàn)實問題無疑會讓學生在對照自我行為的過程中感到矛盾而困惑,因為他們中有一部分人確有這些行為,甚至有“手機依賴”的某些癥狀,要擺脫“手機控”實則不是一兩天能實現(xiàn)的。自省需要面對現(xiàn)實,不回避,不抗拒,在教師的指導下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
自省是要讓學生與學習生活的實際聯(lián)結起來,看看自己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借助哪些途徑可以達到目標,還需要努力積累哪些知識技才能最終解決問題。通過自省,教師指導學生把自己的優(yōu)勢、缺陷、困惑記錄下來,在小組討論中有目的地收集信息,或者拋出問題,用集體的智慧來幫助學生解決自身問題,感受團隊的力量,增強團體動力。
二、理性分析是小組討論的延伸和滲透
在有關早戀的課程“因為等待所以美麗”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的朋友告知你,她不小心已經有了性行為,她不敢對父母說起此事,但又害怕懷孕。你的第一反應如何?你會建議她如何去做?”
有關性的問題要放在桌面上討論本就不易,何況小組是男女生的集合體。面臨這種情況,教師要有先見之明,讓學生放下包袱,就事論事,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三方面去分析。
(一)分析所討論問題對當事人造成的消極影響
分析消極影響能給學生更多的警示作用。針對以上問題,教師可以給予適當提示:過早的性行為會對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過早的性行為和無承諾的性行為都是不負責任的,會給自己與社會帶來許多不良后果。
按照這樣的方向,學生就不難探索出更多有關“過早的性行為”消極影響的觀點。
(二)分析心理問題的積極面
分析問題的積極面能讓學生全方位地看問題,把不利因素轉化成有利因素,這樣才不會讓當事人感到“糟糕至極”“無可救藥”。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坦然接受現(xiàn)實,更加珍惜和愛護自己的身體,珍惜情感付出。通過以往的經歷可以看到在目前這個年齡,誰都沒有能力去戀愛,沒有能力去為對方負責。因此,應該什么年齡做什么年齡階段該做的事。
(三)如果我遇到同樣的問題該怎么辦
停止抱怨和自責:抱怨和自責只會使自己陷入更多的糾纏,屏蔽了理智思維,讓當事者頭腦發(fā)熱,行為變得茫然、沖動。停止抱怨和自責猶如緊急剎車避險,把動力轉向內在,在冷靜中思考,在思考中決定。
分清責任:分不清責任或混淆責任是逃避,把責任全部承擔是自責、自罪的根源。面對已經造成不利影響的問題要分析責任的輕重,分清哪些問題是自己應承擔的部分,哪些是別人的責任。責任分解能夠減輕壓力,更有針對性地彌補過失。
承擔責任:敢于擔當是青少年積極的心理品質,是培養(yǎng)誠實、善良、正直、果敢的優(yōu)秀品德的有效途徑。對于自己該承擔的責任不推諉,要勇敢面對。
立即行動:制訂具體的行動計劃,并付諸行動。
三、真誠分享是小組討論的總結和升華
(一)積極關注同伴的發(fā)言,在肯定的基礎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在發(fā)表自我見解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顧及同伴感受,營造積極、和諧、安全的小組氛圍;學會在肯定、包容同伴意見的基礎上發(fā)言;發(fā)言時要把握時間,表達清楚,條理清晰。在同伴分享時要當“好聽眾”,可以把分享中的精彩片段或與自己意見相左的部分記錄下來,有機會時再補充說明。如果沒有機會,自己已經分享過了,那么可以在課后找同學深入分享,或找教師探討。
(二)不人云亦云、簡單附和,要有另辟蹊徑的思維方式
討論中的分享能培養(yǎng)學生善于傾聽的好習慣,能夠從多角度去看待問題,從而拓展思維。在小組討論中,由于時間有限,相同的見解不宜在討論中重復。從某種意義上說,小組討論就是智慧的碰撞,是腦力大激蕩。要形成有獨特見解的智慧人需要廣博的知識和獨特的見解,要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教師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要精心引導學生善于收集、整理和利用資料,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言簡意賅,一語中的
分組討論要把握中心,不要停留在細節(jié)上斤斤計較或糾纏不清,否則會讓其他小組成員不滿,而且還有可能偏離討論中心,牽扯出其他無關緊要的問題,夸夸其談,離題十萬八千里,讓人不勝其煩。當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時,小組長要及時提醒,言歸正傳。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發(fā)掘具有較好人緣,具有較強親和力的學生來當小組長,培養(yǎng)他們的管理策略和調控能力,以便在小組討論中實現(xiàn)“效率最大化”。
教師在學生分組討論時要到各個小組巡查,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遇到的困惑或無法解決的問題,善加引導,突破“瓶頸”。在分享中,教師要用面部表情、肢體語言或言語及時鼓勵學生勇于在全班同學面前表達觀點。對于個別膽小、緊張、焦慮的學生也需要鞭策他們走出“自我設限”,適當鼓勵他們在團體的幫助下增強自信心。通過以上指導策略,“小組討論與分享”環(huán)節(jié)的重要作用才能凸顯出來,小組討論與分享也才能真正不斷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第二中學,龍巖,364200)
編輯/王晶晶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