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琪
【摘 要】魯迅短篇小說集《吶喊》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fā),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在《吶喊》中,魯迅開拓了大量的新形式,這些形式均給讀者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本文主要從《吶喊》來分析我國小說敘事時間的轉變。
【關鍵詞】《吶喊》;我國小說敘事時間;轉變
在我國的文壇史,魯迅創(chuàng)造了新的文學形式,在《吶喊》中,魯迅開拓了大量的新形式,這些形式均給讀者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同時,魯迅作為五四時期先鋒人物,開拓了現(xiàn)代小說創(chuàng)作的先河,也見證了現(xiàn)代小說對于傳統(tǒng)敘事時間的突破。
一、敘事時間的內(nèi)涵分析
時間對于敘事起著非常關鍵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小說就是關于時間的藝術,小說家對于敘事藝術的把握的關鍵就是關于時間的利用,關于我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最早開始于“敘述時間”與“故事時間”,敘述時間即小說對于故事時間描述的安排,故事時間就是時間本身的發(fā)生順序。其中,敘事時間屬于線性時間,故事時間則是立體性的事件,鑒于此,作者在處理故事時間時,一般都不會從平面線性的角度來敘述,將敘述時間分為“情節(jié)時間”與“演述時間”進行表達,在進行藝術加工前,需要對故事中的事件進行重新的剪輯和排序,將不同事件敘事情節(jié)打破、切割,將零散部分進行交叉組合,這就屬于演述時間。將各個情節(jié)線打破,將事件的過去、現(xiàn)在以及未來重新排序則是情節(jié)時間。
二、我國古代小說的敘事模式分析
我國古代小說主要采用順敘式的敘述模式,之所以采用這種模式,是由于在千年以來,人們頭腦中形成了一種時間整體觀念的敘述思想,除此之外,史傳也對我國古代小說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著深刻的影響。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以及《醒世恒言》為例,是宋元明代的白話短篇小說代表,其120篇小說在時間上采用的都是連貫性的敘述模式,不僅短篇小說采用了這種敘事模式,長篇小說也是如此,甚至《紅樓夢》的敘述也不例外。
三、魯迅《吶喊》對于傳統(tǒng)小說敘事模式的顛覆
1.特殊的藝術處理
以《狂人日記》為例,魯迅對敘事時間進行了藝術處理來表達文章中的反封建意識,在小說中,不止一個敘述者,日記中的“我”與小序中的“余”都同屬于時間的敘述者,與此同時,也產(chǎn)生了兩套時間系統(tǒng)。第一個是“我”敘述的“現(xiàn)在”,第二個則是“余”作序的“現(xiàn)在”,從全文來看,魯迅采用了大量的倒敘模式。此外,還采用了第二套時間系統(tǒng),這一套敘事系統(tǒng)更加的復雜,要知道,日記本身是對一天內(nèi)發(fā)生的真實事件的記錄,但是作者在敘事時,卻采用天馬行空的敘事手法插入大量“過去的過去”的事件。小說中將正常和錯亂的敘事模式穿插起來,有效增加了文本的反諷性,將“吃人歷史”濃縮在狂人的思維中。
2.多種敘事時間的涉及
《吶喊》中的很多短篇小說都同時采用了連貫敘述法、交錯敘述法以及倒樁敘述法三種敘事時間,最為常見的就是倒樁敘述法。倒樁敘述法包括整體敘述與部分敘述兩種模式,部分敘述即采用追逐、回憶的方式將過去的片段穿插到小說中,《一件小事》就是采用了這樣的表達方式,此外,還有《白光》、《風波》、《明天》、《端午節(jié)》等等,魯迅將回憶穿插到人物的思緒中,既讓人物的形象變得更加的豐滿,也深刻的表達出了文章中傳達的思緒。
3.應用交錯敘述法
交錯敘述法是魯迅在《吶喊》中常用的表達模式,其中的代表就是《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的情節(jié)可以分割成五個不同的部分,第一就是我回到闊別已經(jīng)的故鄉(xiāng),提到了兒時的閏土;第二描寫了少年閏土;第三描述了楊二嫂的拜訪;第四描述了我心目中對于楊二嫂的回憶;四五部分則描寫了我與楊二嫂的交談、再次看到閏土以及自己的離去。小說中使用了“現(xiàn)在—過去—現(xiàn)在—過去—現(xiàn)在”的表達脈絡。不僅如此,如果對每一部分
進行更為細致的劃分會發(fā)現(xiàn)每部分的敘事時間也并不單一。如第五部分我和母親在船上提起閏土;通過母親之口講述了前天楊二嫂發(fā)現(xiàn)灰堆里的十多個碗碟并拿走了“狗氣殺”;隨著船只行駛,老屋和故鄉(xiāng)離“我”越來越遠,聽著船底的潺潺水聲,“我”不禁對這次歸鄉(xiāng)之旅發(fā)出無限感慨?!拔摇被叵肫稹拔摇睂﹂c土要香爐燭臺行為的暗笑;在朦朧中,眼前又展開那幅神異的圖畫。這一部分的時間線索也呈現(xiàn)出“現(xiàn)在—過去—現(xiàn)在—過去—現(xiàn)在”的模式。
四、結語
總之,對新小說而言,傳統(tǒng)的連貫敘述仍占主導地位。只有到了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作家這里才在“新小說”家初步探索和嘗試的基礎之上基本完成了中國小說敘事時間的現(xiàn)代轉型。
參考文獻:
[1]錢理群.當代中學生和魯迅——《魯迅作品選讀》課的資料匯集[J].魯迅研究月刊.2009(07)
[2]宋劍華.人的“病愈”與魯迅的“絕望”——《狂人日記》的反諷敘事與文本釋義[J].學術月刊.2008(10)
[3]陸濤聲.尋找走近魯迅的思維通道——從《魯迅的功與“過”》說起[J].常州工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0(03)
[4]席揚.文化焦慮與文體選擇——論中國現(xiàn)代散文發(fā)展的文化心理基礎[J].人文雜志.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