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當代教育的誤區(qū),結合實際,闡明了西藏推進素質教育須解決的三個關鍵問題。
【關鍵詞】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區(qū)域差異;關鍵問題
素質教育,大勢所趨。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就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2014年11月,西藏教育督導委員會印發(fā)《中小學素質教育督導評估辦法》。由此可見,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素質教育。然而,從教育現(xiàn)狀和評估結果來看,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筆者認為,在西藏推進素質教育須解決以下三個關鍵問題。
一、思想認識問題
2011年10月,中國教育網(wǎng)開展關于“教師對新課改的評價”網(wǎng)絡調查,范圍覆蓋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qū)城鄉(xiāng)各級教師。結果顯示,對十年課改的總體評價表示很滿意的僅為3.3%,滿意的為21.3%,兩者加起來,不到總數(shù)的1/4;而3/4的教師表示不滿意或很不滿意。他們認為,應試教育更切合中國實際,而素質教育不過是“花架子”,華而不實。提高認識,轉變觀念,迫在眉睫。
那么,什么是素質教育呢?眾所周知,它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fā)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不是僅僅針對少數(shù)尖子生和應試科目,不是片面的被動的扼殺個性的功利化的教育。
2013年至今,以全國人大常委、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為首的教育改革研究團隊提出“新教育”概念及其課程體系框架,并進行試點驗證,初見成效。新教育強調以人為本、以教師發(fā)展為起點,以幫助“教育共同體”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
素質教育和新教育,為教育的發(fā)展描繪了藍圖、指明了方向,但如果評價體系不改變,就很難真正落實。
二、評價體系問題
十五年前出臺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其執(zhí)行情況如何,大家心知肚明;在西藏,筆者看到,音體美等關乎“素質”的學科地位令人尷尬,語數(shù)外等關乎“分數(shù)”的學科久經(jīng)考驗,炙手可熱。分數(shù)的后面,是利益。
以藏東八宿縣中學為例,作為先進典型,其考試科目達標分數(shù)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面2位數(shù)(表1),不但跟經(jīng)濟掛鉤,而且是評優(yōu)評先和提拔的首要依據(jù)(表2),直接關乎教師的切身利益。校長在交流發(fā)言中說,該校賞罰分明,老師們都很拼命,利用一切閑暇時間補課,千方百計提高考試成績;該校百余名教師,在年度獎金排名中,第一名33637元(含學科達標獎6405元,中考上線人數(shù)獎19735元)、第二名32108元(含達標獎3207元、上線獎17828元)、第三名26115元(含達標獎4526元、上線獎14111元),排在后面的僅有幾百元,甚至是負數(shù),多為非中考科目任課教師。
考試是手段,卻成了唯一目的。其弊端顯而易見:急功近利,不僅增加了師生的負擔,造成兩極分化,而且扼殺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自私冷漠,高分低能。
這樣的局面必須改變。在改革考試制度的同時,應重點改變以分數(shù)為中心的單一的、靜態(tài)的評價體系,逐漸建立和推廣以素質為中心的多元的、動態(tài)的評估制度和評價體系;嚴禁劃分主科、副科,保證非考試科目的課時量,給予其任課教師平等的地位和權利。
三、區(qū)域差異問題
1.西藏經(jīng)濟社會的特殊矛盾
在西藏,除了社會的主要矛盾,還有分裂與反分裂的特殊矛盾。在深入開展反分裂斗爭、堅決抵御達賴集團滲透,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自治區(qū)黨委、政府要求,完善雙語教育體系,實施藏漢合校融班,促進各民族學生的混合,從娃娃抓起,從基礎抓起。這就決定了,西藏教育尤其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特殊性。我們不能生搬硬套內地發(fā)達省市的既有經(jīng)驗。
2.控輟保學任務繁重,學生基礎差,教育教學質量偏低
以藏東某市為例,中小學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低,特別是初中鞏固率非常低,2013-2014學年,小學實際在校生5646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87.15%;初中實際在校生14533人,入學率48.12%;分別低于相關標準12個和47個百分點。2011-2013年,高考上線率分別為50.2%、55.51%、69.98%,其中重本上線率分別為6.05%、9.57%、9.45%。2013年小升初質量檢測考試,報考內地西藏班的2482人當中,超過240分的只有444人,及格率為17.9%;300分以上的僅有89人,而低于100分的則高達665人。報考本地初中的4298名考生,及格率僅為8.5%,優(yōu)良率僅有1.5%。
這些數(shù)據(jù),至少從側面說明了問題。由于高原缺氧、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原因,導致西藏學生基礎普遍較差,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力明顯低于內地發(fā)達省市的學生。在西藏推行素質教育,要充分考慮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循序漸進,有所側重。
3.教師、教學、硬件設施、育人環(huán)境等客觀因素
在西藏東部,540所學校中,僅有56所小學、2所高中、15所初級中學配備了音、體、美等教學設備,所有學校均未配備娛樂設施。教師總體素質不高,總量不足且流失嚴重,教學、生活設施缺乏,教育教學手段單調枯燥。有的地方供電不正常,有的鄉(xiāng)鎮(zhèn)至今未通公路,缺少電化教學設施和相關專業(yè)人才,校園環(huán)境惡劣,野狗傷人事件時有發(fā)生;學校食堂管理有待規(guī)范,食宿條件差,學生上學的積極性有待提高。這些客觀因素制約了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應予以重視。
作者簡介:
龔經(jīng)松,性別:男,學歷:本科,作者單位:西藏昌都市初級中學,民族:侗族,職稱:擬聘高級,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