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璐
【摘 要】高中政治“少教多學”教學模式,就是要把課堂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感到課堂時間短暫而愉快,課堂空間廣闊而豐富;教師少講,學生多學,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合作學習,這樣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少教多學;高中政治;主觀能動性
長期以來,人們是這樣理解教學的: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這種教學關系甚至曾經(jīng)被視為教育、教學的金科玉律,不可異議??陀^地說,先教后學并非毫無道理,但它留下了一系列它自身無法根治的痼疾:“教”,支配、控制著“學”;“學”,無條件地服從“教”。“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由于過度強調(diào)“教”的重要性,經(jīng)常性的輕視“學”的落實,學生的主體性被壓抑,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缺失,教育以及學習效果受到限制。
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要求賦予學習者學習的權力和責任,讓學習者成為學習活動的真正主人,改變以往外在性、被動性、依賴性的學習狀態(tài),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發(fā)展、提升的過程。因此,相信學生的潛能,挖掘?qū)W生的潛能,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實現(xiàn)“少教多學”的目標,也就成為了一種必需。
(一)“少教多學”教學模式的內(nèi)涵
“少教多學”的理念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追本溯源,自古有之。先秦時期,孔子就曾有過非常明確的闡述,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此外,《學記》中也曾有過這方面的闡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边@兩段有關教育的論述,都明確提出了“少教”,皆認為教師的任務是“道”、”強”、“開”,切不可“牽”、“抑”,尤其不能事事都“達”。分析其主旨,就是教育我們,在教學中,老師應該起到其應該起的作用,即“道”、“強”、“開”,應該給學生自己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思考與自己學習中不斷總結學習經(jīng)驗,直至悟“道”,這才算是成功的教育。教育發(fā)展到近現(xiàn)代,“少教多學”的理念得到了人們更為深刻的認識。
“少教多學”。即,給學生讓出時間和空間,“老師精講,學生多學?!痹谡n堂教學中,將重點放在提高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質(zhì)量上,使學生更加致力于學習,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少教多學”之“少教”,不是讓教師投入得更少,更不是棄學生于不顧少教,具有幾個特點:一是啟發(fā)性地“教”,即教師不要包辦學生的學習和思考,少做灌輸式的“教”,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嘗試解決問題;二是針對性地“教”,即教師不要籠統(tǒng)全面地教學,要針對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展開教學;三是創(chuàng)造性地“教”,即集中時間和精力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過程,幫助、激起、強化、優(yōu)化學生的自主學習。
“少教多學”之“多學”,并不是多讀書多背教材,教師要通過“少教”將學生的學習變成發(fā)自內(nèi)心的活動,將學生引向積極學習、獨立學習的境界。“少教多學”之“多學”具有三層內(nèi)涵:一是積極學習,即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學習,并在實踐中運用所學內(nèi)容,使學習變成發(fā)自內(nèi)心的活動;二是“深度學習”,即學習者積極地探究、反思和創(chuàng)造,而不是反復記憶,學習者能夠批判性的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nèi)谌朐械恼J知結構中;三是獨立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擺脫對教師的依賴,自主選擇、自主思考、自主提問、自主領悟。
(二)高中政治“少教多學”教學模式實施的意義
1.在教與學的關系上,從全面依靠教師的教轉(zhuǎn)向更多地依靠學生的學。
教與學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二者共同構成教學的統(tǒng)一體,在實質(zhì)上是合一的。然而,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著眼于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學生如何學,教學時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學生,不顧及學生的興趣及認知規(guī)律,造成了“教”與“學”的割裂。而“少教多學”要求教師“教”的思路與學生“學”的思路盡可能有機統(tǒng)一起來,把分離的“教”與“學”統(tǒng)一起來,解決傳統(tǒng)教學中少、慢、差、費和單純追求知識的問題。
2.在教學主體上,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教學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內(nèi)容、教學手段等要素構成的統(tǒng)一體。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教與學的矛盾關系一般表現(xiàn)為: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主導地位,規(guī)定著教學的可能性質(zhì)與進程,體現(xiàn)著教學的總體預想效果;而教則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處于輔從地位?!吧俳潭鄬W”思想要求教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應落在學生的學上,以便很好的解決教與學的矛盾。
3.在教學過程上,實現(xiàn)“以學定教、順學而教”。
“少教多學”教學過程改變了教學起點,即將教學起點從教師、教材轉(zhuǎn)向了學生,具體轉(zhuǎn)向了學生的認知、學情,關注學生的教學需要。教師在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適時進行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的調(diào)整與選擇。這樣,使教的工作與學的活動構成了有機的教學關系,也使教師的教更具有針對性。
4.在教學內(nèi)容上,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的探究性、問題性及生活性。
“少教多學”改變先前重視教學內(nèi)容數(shù)量的觀念,淡化知識的系統(tǒng)性,精心設計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有更寬廣的時空,在提出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吸取需要的知識。教師遵循“探究性、問題性、生活性”的原則設計教學內(nèi)容,幫助學生與教學內(nèi)容開展深層的“對話”。
美國某科技館有這樣一則語錄:“我聽過了,就忘記了;我看過了,就知道了;我做過了,就記住了?!边@則語錄給我們教育工作者以很大的啟示:書是讀懂的,而不是教懂的。我們認為要想讓學生最大可能的掌握知識,教師要少一些繁瑣的講解,給學生多一些必要的思考。高中政治“少教多學”教學模式,就是要把課堂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感到課堂時間短暫而愉快,課堂空間廣闊而豐富;教師少講,學生多學,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合作學習,這樣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學生的潛能被喚醒,學生的夢想被激發(fā)的時候,學習才會是真正快樂的、優(yōu)質(zhì)的,學生自主發(fā)展、健康成長才有可能。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趙加琛,張成菊.學案教學設計.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
[3]袁振國.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67
(作者單位:句容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