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讓我們的學生來做回老師。通過努力,我有了些許感觸和感慨。如果我們的學生真的成了一名小老師,那其中的益處亦是多多。
一、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讓學生的學習情緒在課堂上始終處在最佳狀態(tài),是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應當努力達到的??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币坏W生“樂知”,興趣被激發(fā)出來,語文教學就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讓學生走上講臺講課,開展這樣的方式,就是對學生興趣的極大培養(yǎng),有力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我及時地拍下了一些照片,然后把它全部放在我們的班級家長群里。我的這一舉措,得到了家長們的大力支持。每個家長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走向這個舞臺。因此,從另個角度來看,我們家長的興趣也產生了。我知道,我們的教學工作離不開家長的配合。我想,如此堅持下去,何愁我們的教學沒有成績呢?
二、增強了學生的信心
現(xiàn)在由于中學生生活實踐內容的逐漸豐富,社會交往日漸增加,學習內容日益復雜、完整,中學生心理也已逐步形成成人的很多特點,也擁有比以前中學生更多的表現(xiàn)自我愿望的機會,自信心與參與性有增無減,但由于強烈的競爭和資源分配不均衡等原因,學生之間的差異不小,缺乏自信甚至自卑者也不乏其人。從心理學角度講,自信是一個多維度的心理系統(tǒng),是個體對自己的正面肯定和積極確認程度。自信是通過對認知過程、動機過程及身心反應過程等若干中介過程的調節(jié)實現(xiàn)其主體作用機制的。所以,讓學生走向講臺,做一回老師,能真真實實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克服了過去那種缺乏自信的現(xiàn)象。
三、養(yǎng)成了學生的習慣
我這里所講的習慣的養(yǎng)成,是專指學生的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這跟我們教師平常所要求的不太一樣,不是簡單提前看一看書而已,我要求我們的學生的預習就像我上課那樣,從幾個方入手,真正把預習落實到實處,真正地通過預習,提高自己的學習自主性。我要求學生預習中應努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①必須突出每篇課文的學習目標,突出重點和難點;②從解題入手,了解每篇文章的體裁出處;③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④突出文本中的生字詞;⑤整體感知課文,簡析文章結構;⑥編制3-5個問題;⑦學會歸納總結;⑧完成目標訓練。其實,在具體的運作過程中,我深知如果每個學生都能潛心鉆研,努力做好預習工作,你說,他會不會就是一位小老師呢?當然在學生講解的具體過程中,我也在認真傾聽,并及時的加以補充和更正,學生講得精彩的地方,我會讓我們的學生一起為這個學生喝彩,鼓掌激勵。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會讓學生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優(yōu)勢,這種優(yōu)勢會轉化成為信心,從而超越其他學生。
四、拓展了學生的空間
學習語文應面向社會,面向生活,面向時代,面向大自然,既要以教材為基點,縮短教材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使語文學習充滿時代和生活氣息,又要通過課外活動去擴大知識領域,讓學生接觸大自然,把課內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課外得到有效的鞏固和應用,在強調基礎性的同時,注重綜合性和實踐性。家庭、校園是學生們生活學習的地方,是他們體驗親情、享受快樂的場所;社會、大自然是學生們活動的大世界,是他們汲取知識源泉的大課堂。“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讓學生成為一名小老師,他事前就必須在認真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涉獵一些與此相關的具體資料,或去圖書館,或是在網上查閱,或是向老師請教,做到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和拓展。這正如省特級教師陳玲玲所云,就是要做到“機內”與“機外”的有機統(tǒng)一,做到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打通”。試想想,語文能力提升了,勢必會幫助你更好的學習其他學科,特別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定在其他學科學習中得到充分發(fā)揮。
“教”是為了“不教”,“教”的唯一目的是促進學生“學”,教會學生“學”。我相信茫茫教海的航程中,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觀念,構建立體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擴大語文學習的內容,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就能迸發(fā)出勃勃生機,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發(fā)展打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
張春,教師,現(xiàn)居江蘇揚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