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如偉,董會慶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外語系,陜西楊凌712100)
英漢形體隱喻翻譯的認知路徑
丁如偉,董會慶*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外語系,陜西楊凌712100)
由于英漢民族文化和歷史的差異性,導致兩個民族認知方式的不同。英漢語中都存在大量的形體隱喻。本文從中西方對形體隱喻的認知方式的角度出發(fā),結合中西方民族對現(xiàn)實世界的涉身體驗,探討翻譯的認知路徑,盡量使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產(chǎn)生相同的反應。
形體隱喻;翻譯;認知方式;涉身體驗;認知路徑
生活中充滿了隱喻,但并不為我們多數(shù)人所察覺,這是因為隱喻已經(jīng)潛移默化在我們的生活中。隱喻根植于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是我們在探討人類的語言、思維和文化奧秘時不可忽略的因素。普通語言大約70%的表達方式都源自于隱喻概念(趙艷芳,1995:67),隱喻賦予了語言無窮魅力。在談到隱喻這個名詞時,人們往往把它定義為一種修辭術,而這只是對隱喻本質理解的冰山一角。從人的認知活動來講,它更是一種認知策略。認知活動是通過語言和思維來進行的,而語言與思維歸根結底具有隱喻本質。隱喻的本質是兩個不同認知域間的概念映射,一為源域,一為目標域(譚業(yè)升,2012:120)。人類語言究其初都是些隨意的或根據(jù)生命經(jīng)驗而啟動的隱喻投射(張沛,2004:15-16)。對于隱喻的定義,束定芳教授認為隱喻是人類用其在某一領域的經(jīng)驗來說明和理解另一領域的經(jīng)驗的認知活動(束定芳,2000:28)。人類通過形體對環(huán)境進行接觸和感知而獲得經(jīng)驗,從這個角度看,語言中出現(xiàn)大量的形體隱喻就不足為奇。
關于隱喻翻譯,應當以現(xiàn)實體驗為基礎,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認知主體的認知路徑有清楚的了解。譯者在透徹理解源語言語篇所要表達意義之后,才有可能將信息在目標語中描述出來。王寅教授認為譯文中應著力勾畫出作者所欲描寫的現(xiàn)實世界和認知世界。他將這種認知翻譯模式表述如下:
這個模式圖生動形象,令讀者一目了然。從此可以看出,英漢互譯的認知基礎便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體驗,這和Lakoff所描述的“涉身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來自于直接的身體經(jīng)驗。人的形體作為人自身與客觀世界的中介,在人類的思維和認識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隱喻植根于人們的生活,鑒于形體的重要性,形體隱喻在所有其他隱喻中所占比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對于人類來說,概念隱喻是基本相似的。但由于各民族歷史文化存在差異,注定了隱喻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翻譯的目的是消除人與人直接的語言障礙,促進人與人的溝通。Eugene A.Nida指出,“翻譯的重點不應當是語言的形式,而應當是讀者對譯文的反應,還應當把這種反應和原作讀者對原文的可能產(chǎn)生的反應加以對比(譚載喜,1999:1)?!睘榱η笞g文讀者產(chǎn)生與原文讀者相同或相似的反應,有必要從認知主體對語言的認知方式著手,探索出翻譯的認知路徑。
本文將從頭部、軀干、四肢與其他形體隱喻四部分來分析形體隱喻的認知方式,為英漢互譯摸索路徑。
(一)頭部隱喻的翻譯
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關于頭、大腦及五官等頭部器官的隱喻可謂極其豐富。比如漢語中有頭等大事、頭版新聞、橫眉冷對、刮目相看、泉眼、有鼻子有眼、嘴甜、隔墻有耳等等,英語中有the ap?ple of the eye,rack one's brains out,turn up one's nose,rabbit ears等等。這些都體現(xiàn)了頭部在人類形體中的重要性。下面略舉幾例進行詳細分析。
頭條:中西方對“頭”和“head”有相似的認知體驗,都不否認它在形體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這就出現(xiàn)了概念域映射方式相同或類似的隱喻表達形式。英語中也用head的隱喻來突出信息的重要性,因此它可以翻譯成與英語對應的隱喻head?line。頭條指的就是一個版上最重要的稿件或新聞。另外,頭條通常都入在最顯著的版位,一般是報紙期刊網(wǎng)站的第一頁,從此認知角度出發(fā),它又可以譯為front page。
apple of one's eye:這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圣經(jīng)《申命記》三十三章的第十節(jié):In a desert land he found him,in a barren and howling waste.He shielded him and cared for him;he guarded him as the“apple of his eye”意思是極珍愛的人或事物,若譯為與其同為隱喻的漢語可以用“掌上明珠”來表示。這一詞最早出自晉傅玄的《短歌行》:“昔君視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棄我溝渠!”英漢中分別用了“apple”和“明珠”的隱喻映射出相似的抽象目標概念,源于不同民族文化和歷史對人涉身體驗的影響。
有的隱喻詞語在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是非隱喻的,如英語中有“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西方在18世紀成套餐具未流行之前,人們隨身攜帶自己的餐匙就餐,就像今天我們隨身攜帶錢包和鑰匙一樣,那時,擁有一個銀匙子是一種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象征,代表的是地主階層?!癰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就譯為“出生于富貴之家”。由于東方用餐使用筷子的傳統(tǒng),沒有使用西方餐匙的涉身體驗,因此缺乏這方面的認知,結合西方認知主體對這一詞的認知方式,可將其譯為“生來富貴”。
(二)軀干隱喻的翻譯
漢語中關于形體軀干中,肚子、腹和胸與其它字詞組合構成了大量的隱喻,例如:一肚子苦水∕委屈、滿腹經(jīng)綸、腹稿、胸無點墨等等。從這幾個示例可以看出漢民族對肚子、腹和胸的認知路徑:它們都遵循“容器”概念隱喻,可以把它們看作是情感、學問、思想或思維的容器。但是英文中belly, abdomen,breast等卻沒有與漢語相似的“容器”概念隱喻,在翻譯過程中就得按照西方的認知方式尋求其他的翻譯路徑,從而使譯文的讀者獲得與原文的讀者相同或相似的反應。
從認知角度來分析,漢語中肚子、腹和胸具有相似的概念域映射過程。以“滿腹經(jīng)綸”為例,它的概念域映射過程是:源概念域的具體概念(滿腹經(jīng)綸)→目的概念域的抽象概念(極有才干和智謀)。這樣的概念域映射在西方是沒有的,但并不是不可譯的。對于這類隱喻的翻譯,譯者可以首先考慮采取原語隱喻始發(fā)概念域(認知模型)在目的語中的歸化映射模式進行翻譯,即使用符合目的語社團社會文化特點的始發(fā)概念域的具體概念來映射原語隱喻中的抽象概念,再現(xiàn)原語的隱喻意義和隱喻表達形式(肖坤學,2005:103)。
例如茅盾《子夜》中有這樣一句:“仲老,真佩服,滿腹經(jīng)綸!這果然是奧妙!”依照隱喻概念域在目的語中的歸化映射策略,可將其譯為:Mr. Shang Zhongli,my congratilations on your rare wis?dom and acumen(張光明,2010:142)。再如,“胸無城府”映射到目的概念域的抽象概念是“待人接物坦率真誠”,英語可譯為“simple and candid”。
英語中,關于形體軀干部分的器官隱喻最多的是“gut”這一詞,其本意為內(nèi)臟、腸子、下消化道,隱喻意為勇氣、膽量、決心、毅力、直覺和本能等等,通常用復數(shù)。現(xiàn)列舉關于guts的兩例隱喻。
“work/slog/sweat one's guts out”若直譯的話則是:某人工作/苦干/辛苦工作得腸子都出來了。這一概念映射到目的概念域的抽象概念是“工作得很辛苦、很拼命”,可以根據(jù)具體語境將其翻譯成“拼命工作、干活”。
“have sb's guts for garters”這個慣用語中,guts和garters具有相同的范疇屬性,即都是帶狀的。這一隱喻源概念是“將某人的腸子變成吊帶襪”,映射的目標概念是“非常仇恨某人,要嚴懲某人”。根據(jù)它目標語的抽象概念,漢語中在極其痛恨某人時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另一個常用的隱喻,就是“要抽某人的筋,扒/剝某人的皮”。所以我們可以將這一句They will have that evil witch's guts for garters翻譯成:他們表示要抽那個惡婆娘的筋,剝她的皮(張光明,2010:142)。
另外,英漢語中關于軀干其他部位或器官的隱喻也很豐富,比如山腰、山脊、the waist of a vio?lin,the shoulders of a mountain等等。在翻譯過程中應當注意這些概念到目的概念域的映射,正確分析其認知方式,譯文應盡量傳達更多的信息。
(三)四肢隱喻的翻譯
英漢語中不乏關于四肢的隱喻。漢語中有:桌子腿兒、拔腿就跑、手足無措、束手束腳、山腳、舉手投足、白手成家、情同手足、掣襟露肘等等。英語中有: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one one's hand,the arm of the chair,be rushed/run off one’s feet,put a foot wrong,a table leg等等。人類有相同的生理構造和感知,這使得各種語言中的概念結構也是相似的,英漢語也不例外。關于四肢的隱喻,英漢語中的映射方式很多是對等的。例如“桌子腿兒”這一隱喻在隱喻中的映射方式是一樣的,英語中為“a table leg”.捋清英漢語中相同的認知方式后,按照這樣的思路可以使譯文讀者獲得和原文讀者相同的反應。
有的關于人體四肢的隱喻在一種語言中的映射方式和在其他語言中還是有所不同的,這就需要我們逐一掌握人們有關的認知方式。例如:這個理論站不住腳。將人的特征映射到理論上,本體“理論”和喻體“腳”的背景是“穩(wěn)定性”。漢民族根據(jù)對腳站得穩(wěn)不穩(wěn)當這一認知體驗來映射理論合不合理,與此相對應,西方民族習慣將容器的特征來映射理論。在此種情況下我們不能把原語中的認知方式,即喻體原封不動地轉移到目標語中,因此出現(xiàn)了兩種認知方式的沖突。為了使譯文語言理解通暢,不得不使用目標文化的認知方式來替代原語文化中的認知方式(周紅民,2004:62),可以將其譯為:This theory doesn't hold water.
(四)其他形體隱喻的翻譯
語言中除了人體的頭部、軀干和四肢有豐富的隱喻之外,人體的其他組織、體液等等各組成部分或成分也成就了語言的多姿多彩。例如漢語中有恨之入骨、一針見血、血濃于水、熱血沸騰、汗顏、汗馬功勞等等,英語中有bad blood between A and B,sb's blood is up,be/get in a sweat(about sth.),flesh and blood,make no bones about(doing sth.)等等。
例如,對漢語“恨之入骨”翻譯,就需要對這一詞在映射到目標域的抽象概念有清楚得了解。它出自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蔡哀侯始知中了息侯之計,恨之入骨?!庇靡孕稳菽橙送春薜綐O點。然而由于民族文化對人類涉身體驗的影響,英漢語言中源概念域中的事物會引起變化,待將其翻譯成英語,根據(jù)它映射到目標域的概念,可譯為:hate somebody's huts。
再如,She achieved success by the sweat of her brow.在這個句子中,出現(xiàn)了隱喻the sweat of her brow.結合語境,可知它映射在目標域的抽象概念是“辛勤工作”,漢語中也有“汗水”的隱喻,英漢語中隱喻概念域映射對等,因此該句可譯為:她靠辛勤的汗水取得了成功。
隱喻是非常有力而自然的認知過程,它通過簡單的,常常也是具體的概念幫助我們理解自然和社會中復雜的問題(弗里德里希·溫格瑞爾等,2008:173)。對另一種語言的翻譯,少不了要對該語言中的隱喻有正確恰當?shù)恼J識。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對目標語,還要對源語的隱喻和語言的生成方式有清楚的了解。語言的生成離不開人類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知體驗,“現(xiàn)實-認知-語言”這個原則本質上就是一個語言生成的過程,因此,對翻譯表達更具有解釋力,因為翻譯表達的過程就是譯語生成的過程。人類對自身形體較其他事物有更多的感知和體驗,也就造就了語言中形體隱喻豐富多樣。形體隱喻涵蓋了人體的幾乎所有的部分和組成成分,這類隱喻對各種現(xiàn)象刻畫得入木三分,蘊涵在其中的民族文化及歷史更是洋洋大觀。做好形體隱喻的翻譯有很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在翻譯過程中結合不同民族對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的涉身體驗,參考不同語言群體各自對事物和現(xiàn)象的認知方式,依此路徑做出的翻譯更易符合各民族的習慣和認知,最終譯文讀者的反應就會最大程度上接近原文讀者的反應。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7.
[3](德)弗里德里?!馗袢馉?,(德)漢斯尤格·施密特.認知語言學導論2版[M].彭利貞等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73.
[4]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28.
[5]譚業(yè)升.認知翻譯學探索:創(chuàng)造性翻譯的認知路徑與認知制約[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120
[6]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1.
[7]王寅.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J].中國翻譯,2005(5):17.
[8]肖坤學.論隱喻的認知性質與隱喻翻譯的認知取向[J].外語學刊,2005(5):103.
[9]周紅民.論隱喻翻譯的認知運作方式[J].外語教學,2004 (1):62.
[10]顏林海.試論認知翻譯操作模式的建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2):14.
[11]張光明.認知隱喻翻譯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0:142.
(責任編輯:陳麗娟)
The Cognitive Path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Body Metaphor'translation
DING Ru-wei,DONG Hui-qi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
There are many body metaphors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The differenc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results in the difference of cognitive style.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cognitive paths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gnitive approach to body metaphors an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people's embodied experience of the reality,so as to enable the readers of target language to generate the same reaction with the readers of source language to the greatest extent.
body metaphor;translation;cognitive approach;embodied experience
H315.9
A
1673-2998(2015)01-0090-04
2014-06-16
丁如偉(1988-),女,河南省內(nèi)黃縣人,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
董會慶(1959-),男,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研究生外語教學與農(nóng)業(yè)科技翻譯理論。
董會慶